阿酷小说网免费提供宋史最新章节 |
![]() |
|
阿酷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宋史 作者:脱脱、阿鲁图等 | 书号:10204 时间:2017/3/26 字数:11710 |
上一章 七十二卷 下一章 ( → ) | |
◎律历七 ○明天历 《崇天历》行之至于嘉祐之末,英宗即位,命殿中丞、判司天监周琮及司天冬官正王炳、丞王栋、主簿周应祥、周安世、马杰、灵台郞杨得言作新历,三年而成。琮言:"旧历气节加时,后天半⽇;五星之行差半次;⽇食之候差十刻。"既而司天中官正舒易简与监生石道、李遘更陈家学。于是诏翰林学士范镇、诸王府侍讲孙思恭、国子监直讲刘攽考定是非,上推《尚书》"辰弗集于房"与《舂秋》之⽇食,参今历之所候,而易简、道、遘等所学疏阔,不可用,新书为密。遂赐名《明天历》诏翰林学士王珪序之,而琮亦为义略冠其首。今纪其历法于后: 调⽇法(朔余、周天分、斗分、岁差、⽇度⺟附) 造历之法,必先立元,元正然后定⽇法,法定然后度周天,以定分、至,三者有程,则历可成矣。⽇者,积余成之;度者,积分成之。盖⽇月始离,初行生分,积分成⽇。自《四分历》洎古之六历,皆以九百四十为⽇法。率由⽇行一度,经三百六十五⽇四分之一,是为周天;月行十三度十九分之七,经二十九⽇有余,与⽇相会,是为朔策。史官当会集⽇月之行,以求合朔。 自汉太初至于今,冬至差十⽇,如刘歆《三统》复強于古,故先儒谓之最疏。后汉刘洪考验《四分》,于天不合,乃减朔余,苟合时用。自是已降,率意加减,以造⽇法。宋世何承天更以四十九分之二十六为強率,十七分之九为弱率,于強弱之际以求⽇法。承天⽇法七百五十二,得一十五強一弱。自后治历者,莫不因承天法、累強弱之数,皆不悟⽇月有自然合会之数。 今稍悟其失,定新历以三万九千为⽇法,六百二十四万为度⺟,九千五百为斗分,二万六百九十三为朔余,可以上稽于古,下验于今,反覆推求,若应绳准。又以二百三十万一千为月行之余,(月行十三度之余。)以一百六十万四百四十七为⽇行之余。(⽇行周天之余。)乃会⽇月之行,以盈不⾜平之,并盈不⾜,是为一朔之法。(⽇法也,名元法。)今乃以大月乘不⾜之数,以小月乘盈行之分,平而并之,是为一朔之实。(周天分也。)以法约实,得⽇月相会之数,皆以等数约之,悉得今有之数。(盈为朔虚,不⾜为朔余。)又二法相乘为本⺟,各⺟互乘,以减周天,余则岁差生焉,亦以等数约之,即得岁差、度⺟、周天实用之数。此之一法,理极幽眇,所谓反覆相求,潜遁相通,数有冥符,法有偶会,古历家皆所未达。(以等数约之,得三万九千为元法,九千五百为斗分,二万六百九十三为朔余,六百二十四万为⽇度⺟,二十二亿七千九百二十万四百四十七为周天分,八万四百四十七为岁差。) 岁余:九千五百。(古历曰斗分。) 古者以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是为斗分。夫举正于中,上稽往古,下验当时,反覆参求,合符应准,然后施行于百代,为不易之术。自后治历者,测今冬至⽇晷,用校古法,过盈,以万为⺟,课诸气分,率二千五百以下、二千四百二十八已上为中平之率。新历斗分九千五百,以万平之,得二千四百二十五半盈,得中平之数也。而三万九千年冬至小余成九千五百⽇,満朔实一百一十五万一千六百九十三,年齐于⽇分,而气朔相会。 岁周:一千四百二十四万四千五百。以元法乘三百六十五度,內斗分九千五百,得之,即为一岁之⽇分,故曰岁周。(若以二十四均之,得一十五⽇、余八千五百二十、秒一十五,为一气之策也。) 朔实:一百一十五万一千六百九十三。本会⽇月之行,以盈不⾜平而得二万六百九十三,是为朔余,(备在调⽇法术中。)是则四象全策之余也。今以元法乘四象全策二十九,总而并之,是为一朔之实也。古历以一百万平朔余之分,得五十三万六百以下、五百七十已上,是为中平之率。新历以一百万平之,得五十三万五百八十九,得中平之数也。(若以四象均之,得七⽇,余一万四千九百二十三、秒,是为弦策也。) 中盈、朔虚分:(闰余附)⽇月以会朔为正,气序以斗建为中,是故气进而盈分存焉。置中节两气之策,以一月之全策三十减之,每至中气,即一万七千四十、秒十二,是为中盈分。朔退而虚分列焉,置一月之全策三十,以朔策及余减之,余一万八千三百七,是为朔虚分。综中盈、朔虚分,而闰余章焉。(闰余三万五千三百四十五、秒一十三。)从消息而自致,以盈虚名焉。 纪法:六十。《易-乾》象之爻九,《坤》象之爻六,《震》、《坎》、《艮》象之爻皆七,《巽》、《离》、《兑》象之爻皆八。综八卦之数凡六十,又六旬之数也。纪者,终也,数终八卦,故以纪名焉。 天正冬至:大余五十七,小余一万七千。先测立冬晷景,次取测立舂晷景,取近者通计,半之,为距至泛⽇;乃以晷数相减,余者以法乘之,満其⽇晷差而一,为差刻;乃以差刻(求冬至,视其前晷多则为减,少则为加,求夏至者反之。)加减距至泛⽇,为定⽇;仍加半⽇之刻,命从前距⽇辰,算外,即二至加时⽇辰及刻分所在。如此推求,则加时与⽇晷相协。今须积岁四百一年,(治平元年甲辰岁,气积年也。)则冬至大、小余与今适会。 天正经朔:大余三十四,(小余三万一千。闰余八十八万三千九百九十。)此乃检括⽇月 ![]() ⽇度岁差:八万四百四十七。《书》举正南之星以正四方,盖先王以明时授人,奉天育物。然先儒所述,互有同异。虞喜云:"尧时冬至⽇短星昴,今二千七百余年,乃东壁中,则知每岁渐差之所至。"又何承天云:"《尧典》:"⽇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正仲秋。"今以中星校之,所差二十七八度,即尧时冬至,⽇在须女十度。"故祖冲之修《大明历》,始立岁差,率四十五年九月却一度。虞邝、刘孝孙等因之,各有增损,以创新法。若从虞喜之验,昴中则五十余年⽇退一度;若依承天之验,火中又不及百年⽇退一度。后《皇极》综两历之率而要取其中,故七十五年而退一度,此乃通其意未尽其微。今则别调新率,改立岁差,大率七十七年七月,⽇退一度,上元命于虚九,可以上覆往古,下逮于今。自帝尧以来,循环考验,新历岁差,皆得其中,最为亲近。 周天分:二十二亿七千九百二十万四百四十七。本齐⽇月之行,会合朔而得之。(在调⽇法。)使上考仲康房、宿之 ![]() ⽇躔盈缩定差:张胄玄名损益率曰盈缩数,刘孝孙以盈缩数为朏朒积,《皇极》有陟降率、迟疾数,《麟德》曰先后、盈缩数,《大衍》曰损益、朏朒积,《崇天》曰损益、盈缩积。所谓古历平朔之⽇,而月或朝觌东方,夕见西方,则史官谓之朏朒。今以⽇行之所盈缩、月行之所迟疾,皆损益之,或进退其⽇,以为定朔,则舒亟之度,乃势数使然,非失政之致也。新历以七千一为盈缩之极,其数与月离相错,而损益、盈缩为名,则文约而义见。 升降分:《皇极》躔衰有陟降率,《麟德》以⽇景差、陟降率、⽇晷景消息为之,义通轨漏。夫南至之后,⽇行渐升,去极近,故晷短而万物皆盛;北至之后,⽇行渐降,去极远,故晷长而万物浸衰。自《大衍》以下,皆从《麟德》。今历消息⽇行之升降,积而为盈缩焉。 ⾚道宿:汉百二年议造历,乃定东西,立晷仪,下漏刻,以追二十八宿相距于四方,⾚道宿度,则其法也。其⾚道,斗二十六度及分,牛八度,女十二度,虚十度,危十七度,室十六度,壁九度,奎十六度,娄十二度,胃十四度,昴十一度,毕十六度,觜二度,参九度,井三十三度,鬼四度,柳十五度,星七度,张十八度,翼十八度,轸十七度,角十二度,亢九度,氐十五度,房五度,心五度,尾十八度,箕十一度,自后相承用之。至唐初,李淳风造浑仪,亦无所改。开元中,浮屠一行作《大衍历》,诏梁令瓒作⻩道游仪,测知毕、觜、参及舆鬼四宿⾚道宿度,与旧不同。(毕十七度,觜一度,参十度,鬼三度。)自一行之后,因相沿袭,下更五代,无所增损。至仁宗皇祐初,始有诏造⻩道浑仪,铸铜为之。自后测验⾚道宿度,又一十四宿与一行所测不同。(斗二十五度,牛七度,女十一度,危十六度,室十七度,胃十五度,毕十八度,井三十四度,鬼二度,柳十四度,氐十六度,心六度,尾十九度,箕十度。)盖古今之人,以八尺圆器, ![]() 月度转分:《洪范传》曰:"晦而月见西方谓之朏。月未合朔,在⽇后;今在⽇前,太疾也。朏者,人君舒缓、臣下骄盈专权之象。朔而月见东方谓之侧匿。合朔则月与⽇合,今在⽇后,太迟也。侧匿者,人君严急、臣下危殆恐惧之象。"盈则进,缩则退,躔离九道,周合三旬,考其变行,自有常数。《传》称,人君有舒疾之变,未达月有迟速之常也。后汉刘洪耝通其旨。尔后治历者多循旧法,皆考迟疾之分,增损平会之朔,得月后定追及⽇之际而生定朔焉。至于加时早晚,或速或迟,皆由转分強弱所致。旧历课转分,以九分之五为強率,一百一分之五十六为弱率,乃于強弱之际而求秒焉。新历转分二百九十八亿八千二百二十四万二千二百五十一,以一百万平之,得二十七⽇五十五万四千六百二十六,最得中平之数。旧历置⽇余而求朏朒之数,衰次不伦。今从其度而迟疾有渐,月之课验,稍符天度。 转度⺟:(转法、会周附。)本以朔分并周天,是为会周。(一朔之月常度也,名周本⺟。)去其朔差为转终,(朔差乃终外之数也。)各以等数约之,即得实用之数。乃以等数约本⺟为转度⺟,(齐数也。)又以等数约月分为转法,(亦名转⽇法也。)以转法约转终,得转⽇及余。本历创立此数,皆古历所未有。(约得八千一百一十二万为转度⺟,二百九十八亿八千二百二十四万二千二百五十一为转终分,三百二十亿二千五百一十二万九千二百五十一为会周,一十亿八千四百四十七万三千为转法,二十一亿四千二百八十八万七千为朔差。) 月离迟疾定差:《皇极》有加减限、朏朒积,《麟德》曰增减率、迟疾积,《大衍》曰损益率、朏朒积,《崇天》亦曰损益率、朏朒积。所谓⽇不及平行则损之,过平行则益之,从 ![]() ![]() ![]() ![]() 进朔:进朔之法,兴于《麟德》。自后诸历,因而立法,互有不同。假令仲夏月朔月行极疾之时,合朔当于亥正,若不进朔,则晨而月见东方;若从《大衍》,当戌初进朔,则朔⽇之夕,月生于西方。新历察朔⽇之余,验月行徐疾,变立法率,参验加时,常视定朔小余:秋分后四分法之三已上者,进一⽇;舂分后定朔晨分差如舂分之⽇者,三约之,以减四分之二;定朔小余如此数已上者,亦进,以来⽇为朔。俾循环合度,月不见于朔晨; ![]() 消息数:因漏刻立名,义通晷景。《麟德》历差曰屈伸率。天昼夜者,《易》进退之象也。冬至一 ![]() ![]() ![]() ![]() 六十四卦:十二月卦出于孟氏,七十二候原于《周书》。后宋景业因刘洪传卦,李淳风据旧历元图,皆未睹 ![]() ![]() ![]() ![]() ![]() ![]() 岳台⽇晷:岳台者,今京师岳台坊,地曰浚仪,近古候景之所。《尚书-洛诰》称东土是也。《礼》⽟人职:"土圭长尺有五寸以致⽇。"此即⽇有常数也。司徒职以圭正⽇晷,"⽇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此即是地土中致⽇景与土圭等。然表长八尺,见于《周髀》。夫天有常运,地有常中,历有正象,表有定数。言⽇至者,明其⽇至此也。景尺有五寸与圭等者,是其景晷之真效。然夏至之⽇尺有五寸之景,不因八尺之表将何以得?故经见夏至⽇景者,明表有定数也。新历周岁中晷长短,皆以八尺之表测候,所得名中晷常数。 ![]() ![]() ![]() ![]() ![]() ![]() ![]() ![]() ![]() ![]() ![]() ![]() ![]() ![]() ![]() 四正食差:正 ![]() ![]() ![]() ![]() ![]() ![]() 五星立率:五星之行,亦因⽇而立率,以示尊卑之义。⽇周四时,无所不照,君道也;星分行列宿,臣道也。 ![]() ![]() ![]() ![]() 《大衍》曰:"木星之行与诸星稍异:商、周之际,率一百二十年而超一次;至战国之时,其行浸急;逮中平之后,八十四年而超一次,自此之后,以为常率。"其行也,初与⽇合,一十八⽇行四度,乃晨见东方。而顺行一百八⽇,计行二十二度強,而留二十七⽇。乃退行四十六⽇半,退行五度強,与⽇相望。旋⽇而退,又四十六⽇半,退五度強,复留二十七⽇。而顺行一百八⽇,行十八度強,乃夕伏西方。又十八⽇行四度,复与⽇合。 火星之行:初与⽇合,七十⽇行五十二度,乃晨见东方。而顺行二百八十⽇,计行二百一十六度半弱,而留十一⽇。乃退行二十九⽇,退九度,与⽇相望。旋⽇而退,又二十九⽇,退九度,复留十一⽇。而顺行二百八十⽇,行一百六十四度半弱,而夕伏西方。又七十⽇,行五十二度,复与⽇合。 土星之行:初与⽇合,二十一⽇行二度半,乃晨见东方。顺行八十四⽇,计行九度半強,而留三十五⽇。乃退行四十九⽇,退三度半,与⽇相望。乃旋⽇而退,又四十九⽇,退三度少,复留三十五⽇。又顺行八十四⽇,行七度強,而夕伏西方。又二十一⽇,行二度半,复与⽇合。 金星之行:初与⽇合,五十八⽇半行四十九度太,而夕见西方。乃顺行二百三十一⽇,计行二百五十一度半,而留七⽇。乃退行九⽇,退四度半,而夕伏西方。又六⽇半,退四度太,与⽇再合。又六⽇半,退四度太,而晨见东方。又退九⽇,逆行四度半,而复留七⽇。而复顺行二百三十一⽇,行二百五十一度半,乃晨伏东方。又三十八⽇半,行四十九度太,复与⽇会。 ⽔星之行:初与⽇合,十五⽇行三十三度,乃夕见西方。而顺行三十⽇,计行六十六度,而留二⽇,乃夕伏西方。而退十⽇,退八度,与⽇再合。又退十⽇,退八度,乃晨见东方,而复留三⽇。又顺行三十三⽇,行三十三度,而晨伏东方。又十五⽇,行三十三度,与⽇复会。 一行云:"五星伏、见、留、逆之效,表、里、盈、缩之行,皆系之于时,验之于政。小失则小变,大失则大变;事微而象微,事章而象章。盖皇天降谴以警悟人主。又或算者昧于象,占者 ![]() 星行盈缩:五星差行,惟火尤甚。乃有南侵狼坐,北⼊匏瓜,变化超越,独异于常,是以⽇行之分,自有盈缩。此乃天度广狭不等,气序升降有差,考今升降之分,积为盈缩之数。凡五星⼊气加减,兴于张子信,以后方士各自增损,以求亲密。而《开元历》别为四象六爻,均以进退,今则别立盈缩,与旧异。 五星见伏:五星见伏,皆以⽇度为规。⽇度之运,既进退不常;星行之差,亦随而增损。是以五星见伏,先考⽇度之行,今则审⽇行盈缩,究星躔进退,五星见伏,率皆密近。(旧说,⽔星晨应见不见在雨⽔后、⾕雨前,夕应见不见在处暑后、霜降前。又云,五星在卯酉南则见迟、伏早,在卯酉北则见早、伏迟,盖天势使之然也。) 步气朔术 演纪上元甲子岁,距治平元年甲辰,岁积七十一万一千七百六十,算外。(上验往古,每年减一算;下算将来,每年加一算。) 元法:三万九千。 岁周:一千四百二十四万四千五百。 朔实:一百一十五万一千六百九十三。 岁周:三百六十五⽇、余九千五百。 朔策:二十九、余二万六百九十三。 望策:一十四、余二万九千八百四十六半。 弦策:七、余一万四千九百二十三、秒四半。 气策:一十五、余八千五百二十、秒一十五。 中盈分:一万七千四十一、秒一十二。 朔虚分:一万八千三百七。 闰限:一百一十一万六千三百四十四、秒六。 岁闰:四十二万四千一百八十四。 月闰:三万五千三百四十八、秒一十二。 没限:三万四百七十九、秒三。 纪法:六十。 秒⺟:一十八。 求天正冬至:置所求积年,以岁周乘之,为天正冬至气积分;満元法除之为积⽇,不満为小余。⽇盈纪法去之,不尽,命甲子,算外,即得所求年前天正冬至⽇辰及余。 求次气:置天正冬至大、小余,以气策加之,即得次气大、小余。(若秒盈秒⺟从小余,小余満元法从大余,大余満纪法即去之。)命大余甲子,算外,即次气⽇辰及余。(余气累而求之。) 求天正经朔:置天正冬至气积分,満朔实去之为积月,不尽为闰余;盈元法为⽇,不盈为余;以减天正冬至大、小余,为天正经朔大、小余。(大余不⾜减,加纪法;小余不⾜减,退大余,加元法以减之。)命大余甲子,算外,即得所求年前天正经朔⽇辰及余。 求弦望及次朔经⽇:置天正经朔大、小余,以弦策累加之,命如前,即得弦、望及次朔经⽇⽇辰及余。 求没⽇:置有没之气小余,(二十四气小余在没限已上者,为有没之气。)以秒⺟乘之,(其秒从之。)用减七十一万二千二百二十五,余以一万二百二十五除之为没⽇,不満为除。以没⽇加其气大余,命甲子,算外,即其气没⽇⽇辰。 求减⽇:置有减经朔小余,(经朔小余不満朔虚分者,为有减之朔。)以三十乘之,満朔虚分为减⽇,不満为余。以减⽇加经朔大余,命甲子,算外,即其月减⽇⽇辰。 步发敛术 候策:五、余二千八百四十、秒五。 卦策:六、余三千四百八、秒六。 土王策:三、余一千七百四、秒三。 辰法:三千二百五十。 刻法:三百九十。 半辰法:一千六百二十五。 秒⺟:一十八。 求七十二候:各置中节大、小余命之,为初候;以候策加之,为次候;又加之,为末候。各命甲子,算外,即得其候⽇辰。 求六十四卦:各因中气大、小余命之,为公卦用事⽇;以卦策加之,即次卦用事⽇;以土王策加诸侯之卦,得十有二节之初外卦用事⽇。 求五行用事⽇:各因四立之节大、小余命之,即舂木、夏火、秋金、冬⽔首用事⽇;以土王策减四季中气大、小余,命甲子,算外,即其月土始用事⽇也。 求发敛加时:各置小余,満辰法除之为辰数,不満者,刻法而一为刻,又不満为分。命辰数从子正,算外,即得所求加时辰时。(若以半辰之数加而命之,即得辰初后所⼊刻数。) 求发敛去经朔:置天正经朔闰余,以月闰累加之,即每月闰余;満元法除之为闰⽇,不尽为小余,即得其月中气去经朔⽇及余秒。(其闰余満闰限,即为置闰,以月內无中气为定。) 求卦候去经朔:各以卦、候策及余秒累加减之,(中气前,减;中气后,加。)即各得卦、候去经朔⽇及余秒。 步⽇躔术 ⽇度⺟:六百二十四万。 周天分:二十二亿七千九百二十万四百四十七。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余一百六十四万四百四十七,约分二千五百六十四、秒八十二。) 岁差:八万四百四十七。 二至限:一百八十二度。(余二万四千二百五十,约分六千二百一十八。) 一象度:九十一。(余一万二千一百二十五,约分三千一百九。) 求朔弦望⼊盈缩度:置二至限度及余,以天正闰⽇及余减之,余为天正经朔⼊缩度及余;以弦策累加之,満二至限度及余去之,(则盈⼊缩,缩⼊盈而互得之。)即得弦、望及次经朔⽇所⼊盈缩度及余。(其余以一万乘之,元法除之,即得约分。) 求朔弦望盈缩差及定差:各置朔、弦、望所⼊盈缩度及约分,如在象度分以下者为在初;已上者,覆减二至限,余为在末。置初、末度分于上,列二至于下,以上减下,余以下乘上,为积数;満四千一百三十五除之为度,不満,退除为分,命曰盈缩差度及分。若以四百乘积数,満五百六十七除之,为盈缩定差。(若用立成者,以其度损益率乘度除,満元法而一,所得,以损益其度下盈缩积,为定差度;其损益初、末分为二⽇者,各随其初、末以乘除。其后皆如此例。) 求定气⽇:冬、夏二至,盈缩之端,以常为定。余者以其气所得盈缩差度及分盈减缩加常气⽇及约分,即为其气定⽇及分。 ⾚道宿度 斗:二十六 牛:八 女:十二 虚:十及分 危:十七 室:十六 壁:九 北方七宿九十八度。(馀一百六十万四百四十七,约分二千五百六十四。) 奎:十六 娄:十二 胃:十四 昴:十一 毕:十七 觜:一 参:十 西方七宿八十一度。 井:三十三 鬼:三 柳:十五 星:七 张:十八 翼:十八 轸:十七 南方七宿一百一十一度。 角:十二 亢:九 氐:十五 房:五 心:五 尾:十八 箕:十一 东方七宿七十五度。 前皆⾚道度,自《大衍》以下,以仪测定,用为常数。⾚道者,常道也,纮于天半,以格⻩道。 求天正冬至⾚道⽇度:以岁差乘所求积年,満周天分去之,不尽,用减周天分,余以度⺟除之,一度为度,不満为余。(余以一万乘之,度⺟退除为约分。)命起⾚道虚宿六度去之,至不満宿,即所求年天正冬至加时⾚道⽇躔所在宿度及分。 求夏至⾚道加时⽇度:置天正冬至加时⾚道⽇度,以二至限度及分加之,満⾚道宿度去之,即得夏至加时⾚道⽇度。(若求二至昏后夜半⾚道⽇度者,各以二至之⽇约余减一万分,余以加二至加时⾚道⽇度,即为二至初⽇昏后夜半⾚道⽇度,每⽇加一度,満⾚道宿度去之,即得每⽇昏后夜半⾚道⽇度。) 求⾚道宿积度:置冬至加时⾚道宿全度,以冬至⾚道加时⽇度减之,余为距后度及分;以⾚道宿度累加之,即各得⾚道其宿积度及分。 求⾚道宿积度⼊初末限,各置⾚道宿积度及分,満九十一度三十一分去之,余在四十五度六十五分半以下(分以⽇为⺟。)为在初限;以上者,用减九十一度三十一分,余为⼊末限度及分。 求二十八宿⻩道度:各置⾚道宿⼊初、末限度及分,用减一百一十一度三十七分,余以乘初、末限度及分,进一位,以一万约之,所得,命曰⻩⾚道差度及分;在至后、分前减,在分后、至前加,皆加减⾚道宿积度及分,为其宿⻩道积度及分;以前宿⻩道积度减其宿⻩道积度,为其宿⻩道度及分。(其分就近为太、半、少。) ⻩道宿度 斗:二十三半 牛:七半 女:十一半 虚:十少、秒六十四 危:十七太 室:十七少 壁:九太 北方七宿九十七度半、秒六十四。 奎:十七太 娄:十二太 胃:十四半 昴:十太 毕:十六 觜:一 参:九少 西方七宿八十二度。 井:三十 鬼:二太 柳:十四少 星:七 张:十八太 翼:十九半 轸:十八太 南方七宿一百一十一度。 角:十三 亢:九半 氐:十五半 房:五 心:四 尾:十七 箕:十 东方七宿七十四度太。 七曜循此⻩道宿度,准今历变定。若上考往古,下验将来,当据岁差,每移一度,乃依法变从当时宿度,然后可步⽇、月、五星,知其守犯。 求天正冬至加时⻩道⽇度:以冬至加时⾚道⽇度及分,减一百一十一度三十七分,余以冬至加时⾚道⽇度及分乘之,进一位,満一万约之为度;不満为分,命曰⻩⾚道差;用减冬至⾚道⽇度及分,即为所求年天正冬至加时⻩道⽇度及分。 求冬至之⽇晨前夜半⽇度:置一万分,以其⽇升分加之,以乘冬至约余,以一万约之,所得,以减冬至加时⻩道⽇度,即为冬至之⽇晨前夜半⻩道⽇度及分。 求逐月定朔之⽇晨前夜半⻩道⽇度:置其朔距冬至⽇数,以其度下盈缩积度盈加缩减之,余以加天正冬至晨前夜半⽇度,命之,即其月定朔之⽇晨前夜半⽇躔所在宿次。 求每⽇晨前夜半⻩道⽇度:各置其定朔之⽇晨前夜半⻩道⽇度,每⽇加一度,以其⽇升降分升加降减之,満⻩道宿度去之,即各得每⽇晨前夜半⻩道⽇躔所在宿度及分。(若次年冬至小余満法者,以升分极数加之。) Www.AkuxS.CoM |
上一章 宋史 下一章 ( → ) |
阿酷小说网是值得收藏的免费全本小说网,网站收录了脱脱、阿鲁图等的网络全本小说宋史,免费提供宋史最新章节阅读,是小说爱好者必备的全本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