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酷小说网免费提供宋史最新章节 |
![]() |
|
阿酷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宋史 作者:脱脱、阿鲁图等 | 书号:10204 时间:2017/3/26 字数:16358 |
上一章 八十一百一卷 下一章 ( → ) | |
李纲下 绍兴二年,除观文殿学士、湖广宣抚使兼知潭州。是时,荆湖江、湘之间,流民溃卒群聚为盗贼,不可胜计,多者至数万人,纲悉 ![]() 四年冬,金人及伪齐来攻,纲具防御三策,谓:"伪齐悉兵南下,境內必虚。傥出其不意,电发霆击,捣颍昌以临畿甸,彼必震惧还救,王师追蹑,必胜之理,此上策也。若驻跸江上,号召上流之兵,顺流而下,以助声势,金鼓旌旗,千里相望,则敌人虽众,不敢南渡。然后以重师进屯要害之地,设奇邀击,绝其粮道,俟彼遁归,徐议攻讨,此中策也。万一借亲征之名,为顺动之计,使卒伍溃散,控扼失守,敌得乘间深⼊,州县望风奔溃,则其患有不可测矣。往岁,金人利在侵掠,又方时暑,势必还师,朝廷因得以还定安集。今伪齐导之而来,势不徒还,必谋割据。奷民溃卒从而附之,声势鸱张,苟或退避,则无以为善后之策。昔苻坚以百万众侵晋,而谢安以偏师破之。使朝廷措置得宜,将士用命,安知北敌不授首于我?顾一时机会所以应之者如何耳。望降臣章与二三大臣 ![]() 五年,诏问攻战、守备、措置、绥怀之方,纲奏: 愿陛下勿以敌退为可喜,而以仇敌未报为可愤;勿以东南为可安,而以中原未复、⾚县神州陷于敌国为可聇;勿以诸将屡捷为可贺,而以军政未修、士气未振而強敌犹得以潜逃为可虞。则中兴之期,可指⽇而俟。 议者或谓敌马既退,当遂用兵为大举之计,臣窃以为不然。生理未固,而 ![]() ![]() 议者又谓敌人既退,当且保据一隅,以苟目前之安,臣又以为不然。秦师三伐晋,以报殽之师;诸葛亮佐蜀,连年出师以图中原,不如是,不⾜以立国。⾼祖在汉中,谓萧何曰:"吾亦 ![]() ![]() 至于守备之宜,则当科理淮南、荆襄,以为东南屏蔽。夫六朝之所以能保有江左者,以強兵巨镇,尽在淮南、荆襄间。故以魏武之雄,苻坚、石勒之众,宇文、拓拔之盛,卒不能窥江表。后唐李氏有淮南,则可以都金陵,其后淮南为周世宗所取,遂以削弱。近年以来,大将拥重兵于江南,官吏守空城于江北,虽有天险而无战舰⽔军之制,故敌人得以侵扰窥伺。今当于淮之东西及荆襄置三大帅,屯重兵以临之,分遣偏师,进守支郡,加以战舰⽔军,上运下接,自为防守。敌马虽多,不敢轻犯,则藩篱之势盛而无穷之利也。有守备矣,然后议攻战之利,分责诸路,因利乘便,收复京畿,以及故都。断以必为之志而勿失机会,则以弱为強,取威定 ![]() 若夫万乘所居,必择形胜以为驻跸之所,然后能制服中外,以图事业。建康自昔号帝王之宅,江山雄壮,地势宽博,六朝更都之。臣昔举天下形势而言,谓关中为上,今以东南形势而言,则当以建康为便。今者,銮舆未复旧都,莫若且于建康权宜驻跸。愿诏守臣治城池,修宮阙,立官府,创营壁,使耝成规模,以待巡幸。盖有城池然后人心不恐,有官府然后政事可修,有营垒然后士卒可用,此措置之所当先也。 至于西北之民,皆陛下⾚子,荷祖宗涵养之深,其心未尝一⽇忘宋。特制于強敌,陷于涂炭,而不能以自归。天威震惊,必有结纳来归、愿为內应者。宜给之土田,予以爵赏,优加抚循,许其自新,使陷溺之民知所依怙,莫不感悦,益坚戴宋之心,此绥怀之所当先也。 臣窃观陛下有聪明睿智之姿,有英武敢为之志,然自临御,迨今九年,国不辟而⽇蹙,事不立而⽇坏,将骄而难御,卒惰而未练,国用匮而无赢余之蓄,民力困而无休息之期。使陛下忧勤虽至,而中兴之效,邈乎无闻,则群臣误陛下之故也。 陛下观近年以来所用之臣,慨然敢以天下之重自任者几人?平居无事,小廉曲谨,似可无过,忽有扰攘,则错愕无所措手⾜,不过奉⾝以退,天下忧危之重,委之陛下而已。有臣如此,不知何补于国,而陛下亦安取此?夫用人如用医,必先知其术业可以已病,乃可使之进药而责成功。今不详审其术业而姑试之,则虽⽇易一医,无补于病,徒加疾而已。大概近年,闲暇则以和议为得计,而以治兵为失策,仓卒则以退避为爱君,而以进御为误国。上下偷安,不为长久之计。天步艰难,国势益弱,职此之由。 今天启宸衷,悟前⽇和议退避之失,亲临大敌。天威所临,使北军数十万之众,震怖不敢南渡,潜师宵奔。则和议之与治兵,退避之与进御,其效概可睹矣。然敌兵虽退,未大惩创,安知其秋⾼马肥,不再来扰我疆埸,使疲于奔命哉? 臣夙夜为陛下思所以为善后之策,惟自昔创业、中兴之主,必躬冒矢石,履行阵而不避。故⾼祖既得天下,击韩王信、陈豨、黥布,未尝不亲行。光武自即位至平公孙述,十三年间,无一岁不亲征。本朝太祖、太宗,定维扬,平泽、潞,下河东,皆躬御戎辂;真宗亦有澶渊之行,措天下于大安。此所谓始忧勤而终逸乐也。 若夫退避之策,可暂而不可常,可一而不可再,退一步则失一步,退一尺则失一尺。往时自南都退而至维扬,则关陕、河北、河东失矣;自维扬退而至江、浙,则京东、西失矣。万有一敌骑南牧,复将退避。不知何所适而可乎?航海之策,万乘冒风涛不测之险,此又不可之尤者也。惟当于国家闲暇之时,明政刑,治军旅,选将帅,修车马,备器械,峙糗粮,积金帛。敌来则御,俟时而奋,以光复祖宗之大业,此最上策也。臣愿陛下自今以往,勿复为退避之计,可乎? 臣又观古者敌国善邻,则有和亲,仇雠之邦,鲜复遣使。岂不以衅隙既深,终无讲好修睦之理故耶?东晋渡江,石勒遣使于晋,元帝命焚其币而却其使。彼遣使来,且犹却之,此何可往?假道僣伪之国,其自取辱,无补于事,祗伤国体。金人造衅之深,知我必报,其措意为何如?而我方且卑辞厚币,屈体以求之,其不推诚以见信,决矣。器币礼物,所费不赀,使轺往来,坐索士气,而又邀我以必不可从之事,制我以必不敢为之谋,是和卒不成,而徒为此扰扰也。非特如此,于吾自治自強之计,动辄相妨,实有所害。金人二十余年,以此策破契丹、困国中,而终莫之悟。夫辨是非利害者,人心所同,岂真不悟哉?聊复用此以侥幸万一,曾不知为吾害者甚大,此古人所谓几何侥幸而不丧人之国者也。臣愿自今以往,勿复遣和议之使,可乎? 二说既定,择所当为者,一切以至诚为之。俟吾之政事修,仓廪实,府库充,器用备,士气振,力可有为,乃议大举,则兵虽未 ![]() 抑臣闻朝廷者 ![]() ![]() ![]() 臣昧死上条六事:一曰信任辅弼,二曰公选人材,三曰变⾰士风,四曰爱惜⽇力,五曰务尽人事,六曰寅畏天威。 何谓信任辅弼?夫兴衰拨 ![]() 何谓公选人才?夫治天下者,必资于人才,而创业、中兴之主,所资尤多。何则?继体守文,率由旧章,得中庸之才,亦⾜以共治;至于艰难之际,非得卓荦瑰伟之才,则未易有济。是以大有为之主,必有不世出之才,参赞翊佐,以成大业。然自昔抱不群之才者,多为小人之所忌嫉,或中之以黯暗,或指之为 ![]() 何谓变⾰士风?夫用兵之与士风,似不相及,而实相为表里。士风厚则议正而是非明,朝廷赏罚当功罪而人心服,考之本朝嘉祐、治平以前可知已。数十年来,奔竞⽇进,论议徇私,琊说利口,⾜以惑人主之听。元祐大臣,持正论如司马光之流,皆社稷之臣也,而群枉嫉之,指为奷 ![]() 何谓爱惜⽇力?夫创业、中兴,如建大厦,堂室奥序,其规模可一⽇而成,鸠工聚材,则积累非一⽇所致。陛下临御,九年于兹,境土未复,僣逆未诛,仇敌未报,尚稽中兴之业者,诚以始不为之规模,而后不为之积累故也。边事耝定之时,朝廷所推行者,不过簿书期会不切之细务,至于攻讨防守之策,国之大计,皆未尝留意。夫天下无不可为之事,亦无不可为之时。惟失其时,则事之小者⽇益大,事之易者⽇益难矣。 何谓务尽人事?夫天人之道,其实一致,人之所为,即天之所为也。人事尽于前,则天理应于后,此自然之符也。故创业、中兴之主,尽其在我而已,其成功归之于天。今未尝尽人事,敌至而先自退屈,而 ![]() ![]() 何谓寅畏天威?夫天之于王者,犹⽗⺟之于子,爱之至,则所以为之戒者亦至。故人主之于天戒,必恐惧修省,以致其寅畏之诚。比年以来,荧惑失次,太⽩昼见,地震⽔溢,或久 ![]() 凡此六者,皆中兴之业所关,而陛下所当先务者。 今朝廷人才不乏,将士⾜用,财用有余,⾜为中兴之资。陛下舂秋鼎盛, ![]() 疏奏,上为赐诏褒谕。除江西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洪州。有旨,赴行在奏事毕之官。六年,纲至,引对內殿。朝廷方锐意大举,纲陛辞,言今⽇用兵之失者四,措置未尽善者五,宜预备者三,当善后者二。 时宋师与金人、伪齐相持于淮、泗者半年,纲奏:"两兵相持,非出奇不⾜以取胜。愿速遣骁将,自淮南约岳飞为掎角,夹击之,大功可成。"已而宋师屡捷,刘光世、张俊、杨沂中大破伪齐兵于淮、肥之上。 车驾进发幸建康。纲奏乞益饬战守之具,修筑沿淮城垒,且言:"愿陛下勿以去冬骤胜而自怠,勿以目前耝定而自安,凡可以致中兴之治者无不为,凡可以害中兴之业者无不去。要以修政事,信赏罚,明是非,别琊正,招徕人材,鼓作士气,爱惜民力,顺导众心为先。数者既备,则将帅辑睦,士卒乐战,用兵其有不胜者哉?" 淮西郦琼以全军叛归刘豫,纲指陈朝廷有措置失当者、深可痛惜者及当监前失以图方来者凡十有五事,奏之。张浚引咎去相位,言者引汉武诛王恢为比。纲奏曰:"臣窃见张浚罢相,言者引武帝诛王恢事以为比。臣恐智谋之士卷⾆而不谈兵,忠义之士扼腕而无所发愤,将士解体而不用命,州郡望风而无坚城,陛下将谁与立国哉?张浚措置失当,诚为有罪,然其区区徇国之心,有可矜者。愿少宽假,以责来效。" 时车驾将幸平江,纲以为平江去建康不远,徒有退避之名,不宜轻动。复具奏曰: 臣闻自昔用兵以成大业者,必先固人心,作士气,据地利而不肯先退,尽人事而不肯先屈。是以楚、汉相距于荥 ![]() ![]() ![]() ![]() ![]() 借使敌骑冲突,不得已而权宜避之,犹为有说。今疆埸未有警急之报,兵将初无不利之失,朝廷正可惩往事,修军政,审号令,明赏刑,益务固守。而遽为此扰扰,弃前功,挑后患,以自趋于祸败,岂不重可惜哉!八年,王伦使北还,纲闻之,上疏曰: 臣窃见朝廷遣王伦使金国,奉 ![]() ![]() ![]() ![]() 臣在远方,虽不⾜以知其曲折,然以愚意料之,金以此名遣使,其邀求大略有五:必降诏书, ![]() ![]() ![]() ![]() 金人变诈不测,贪婪无厌,纵使听其诏令,奉藩称臣,其志犹未已也。必继有号令,或使亲 ![]() 臣愿陛下特留圣意,且勿轻许,深诏群臣,讲明利害、可以久长之策,择其善而从之。 疏奏,虽与众论不合,不上以为忤,曰:"大臣当如此矣。" 九年,除知潭州、荆湖南路安抚大使,纲具奏力辞,曰:"臣迂疏无周⾝之术,动致烦言。今者罢自江西,为⽇未久,又蒙湔祓,畀以帅权。昔汉文帝闻季布贤,召之,既而罢归,布曰:"陛下以一人之誉召臣,一人之毁去臣,臣恐天下有以窥陛下之浅深。"顾臣区区进退,何⾜少多。然数年之间,亟奋亟踬,上累陛下知人任使之明,实有系于国体。"诏以纲累奏,不 ![]() 纲负天下之望,以一⾝用舍为社稷生民安危。虽⾝或不用,用有不久,而其忠诚义气,凛然动乎远迩。每宋使至燕山,必问李纲、赵鼎安否,其为远人所畏服如此。纲有著《易传》內篇十卷、外篇十二卷,《论语详说》十卷,文章、歌诗、奏议百余卷,又有《靖康传信录》、《奉 ![]() 论曰:以李纲之贤,使得毕力殚虑于靖康、建炎间,莫或挠之,二帝何至于北行,而宋岂至为南渡之偏安哉?夫用君子则安,用小人则危,不易之理也。人情莫不喜安而恶危。然纲居相位仅七十⽇,其谋数不见用,独于⻩潜善、汪伯彦、秦桧之言,信而任之,恒若不及,何⾼宗之见,与人殊哉?纲虽屡斥,忠诚不少贬,不以用舍为语默,若⾚子之慕其⺟,怒呵犹噭々焉挽其裳裾而从之。呜呼,中兴功业之不振,君子固归之天,若纲之心,其可谓非诸葛孔明之用心欤? 部分译文 (下) 绍兴二年(1132),李纲被任命为观文殿学士、湖广宣抚使兼知潭州。当时,在荆湖、江湘等路,流民和从前线溃散下来的士兵群起变为盗贼,其数量不可胜计,多的达到几万人,李纲将他们全部剿灭了。李纲上书说:“荆湖,是国家形势的上游,其面积几千里,诸葛亮说‘:它是军事战略要地。’现在朝廷保有东南,控制、驾驭西北。像鼎、澧、岳、鄂以及荆南一带,都应屯驻重兵,以占领有利地势,使朝廷的号令可以通达四川,使襄、汉可以得到声援,这样才可以慢慢恢复中原。”李纲的意见还来不及施行,谏官徐俯、刘斐又弹劾李纲,李纲被罢为提举西京崇福宮。 绍兴四年冬,金人和伪齐兵南侵,李纲提出三条防御敌人的策略,他说:“伪齐倾兵南下,其境內一定空虚,倘若出其不意,如电闪雷鸣般攻占颍昌, ![]() ![]() ![]() 绍兴五年,⾼宗下诏询问攻战、守备、措置、安抚的策略,李纲上奏: “希望陛下不要因为敌人退兵而感到⾼兴,而要为敌仇未报感到愤恨;不要将东南作为安⾝之所,而要为中原没有恢复、神州大地沦陷于敌国感到可聇;不要以诸将屡奏捷报为可贺,而要为军政未修、士气未振、強敌仍然可以撤逃感到忧虑。能够如此,则中兴之期,指⽇可待。 “有人认为敌人已经退兵,应当马上用兵进行讨伐,臣个人不这样认为。国家的 ![]() ![]() ![]() “又有人认为敌人已经撤退,应该暂且占据东南一隅,以求得目前的苟安,臣又不表示赞同,秦军三次讨伐晋,以报在肴殳地一战之仇;诸葛亮辅佐西蜀,连年出兵以图中原,因为不这样,不能立国。汉⾼祖在汉中,对萧何说:“我也想向东去。”汉光武帝攻破隗嚣,平定了陇地,又将视线投向蜀。这些都是从天下整体考虑,不这样,不能够统一国家,平定祸 ![]() “至于守备的合适地方,则应当经营和治理淮南、荆襄,以作为东南的屏障。六朝之所以保有江南,是因为其強兵重镇,都在淮南和荆襄之间。因此凭魏武的雄武,苻坚、石勒的众多,宇文、拓拔氏的強盛,最终仍不能窥视江南。后唐李氏占有淮南,则可以定都金陵,后来淮南被周世宗占据,其势力便因此而削弱。近年以来,大将拥重兵在江南,官吏在江北守着空城,虽然有天险却没有配置战舰和⽔军,所以敌人才能够进行侵扰并窥伺江南。现在应该在淮河的东西以及荆襄设置三大帅,屯驻重兵以把守,并分别派遣小股军队驻守周围一些小郡,增加战舰和⽔军,使他们上下连接,各自防守。敌骑虽然多,也不敢轻易进犯,这样就使得作为江南屏障的淮南和荆襄的势力強大而国家可以获无穷之利。有了守备,然后议讨攻战,分别责令各路,因利乘便,收复京畿和原来的都城。心怀一定要完成中兴大业的志向,当机立断而不失去机会,则可以由一战之胜而从弱变強,建立威望,平定祸 ![]() “说到皇上的居留之所,则一定要选择地理位置优越的地方以供驻跸,然后才能制服中外,图谋大业。建康自古号称帝王之都,江山雄伟,地势宽阔,六朝先后在这里建都。臣以前认为,就整个天下形势而言,以皇上居留关中为上策,现在就东南的形势而言,则应当以建康为合适。现在,皇上没有回到故都城,不如暂且在建康驻跸以作权宜之计。希望陛下诏令建康的官员整治城池,修造宮殿,设立官府,兴建营垒,大概形成规模,等待皇上巡幸。因为有了城池人心才不害怕,有了官府才能主持政事,有了营垒才能屯驻士兵,这些是朝廷应该先进行措置的。 “至于西北的百姓,都是陛下的⾚子,深受祖宗养护之恩,他们的心未尝一天忘宋。只是被強敌控制,陷于困境,才不能归服朝廷。金人侵宋,上天震怒,西北臣民之中肯定会有人结伙归附朝廷,愿意作为內应。应该给他们以田土,对他们进行封赏,用厚礼加以慰抚。允许他们弃旧从新,使沦陷区的臣民知道有所依靠,无不感 ![]() “臣观察到陛下聪明睿智,英武敢为,然而自从陛下即位以来,至今九年,国土没有开辟却一天天减少,国事没有建立却一天天变坏,将帅骄奢而难以驾御,士卒懒惰而没有训练,国家财用匮乏而没有多余的积蓄,百姓被困扰而没有休息之⽇。陛下虽然忧虑勤苦,可中兴大业,毫无建树,这是群臣误害陛下的缘故。 “陛下看近年来所任用的大臣,慨然敢以拯救天下为自己重任者有几人?国家平常无事时,为人恭谨,注意点廉洁,似乎找不出有什么过错,但突然间国家遭受侵扰需要抵御,就惊慌不知所措,最多不过是奉⾝以去职,将忧虑和拯救天下的重担,推给陛下罢了。有这样的大臣,不知对国家有什么补益,而陛下也安于保持这种状况?任用大臣就如同用医生,必须先知道其医术可以治病,才能让他用药以求得成功。现在不仔细了解其医生的医术⽔平就姑且加以试用,虽然一天换一个医生,对于治病也没有什么补益,只是⽩⽩加重病情罢了。就近年来总的情况来看,平常时就将讲求和议当成是得计,而将治兵看成是失策;突然间国家遇到变故,就将退职去位当成是爱君,而将 ![]() “现在陛下受到上天的启发,省悟到以前对金人和议退避为不当,亲临前线号召御敌。陛下的天威所至,使金军几十万人,惊恐不敢南渡长江,偷偷趁黑夜撤逃了。对金人和议与用兵,退避与抵御,其结果由此大概可见。然而敌兵虽然已经撤退,但没有受到大的创伤,怎么知道他们在秋⾼气慡、战马肥壮之时,不再来侵扰我疆土,使我们疲于奔命呢? “臣⽇夜为陛下考虑如何制定善后策略,臣想到自古创业、中兴之君主,必须亲冒矢石,亲临战阵而不躲避,汉⾼祖得天下后,攻打韩王信、陈。。、黥布,未尝不是亲自领兵前行。汉光武帝从即位到平定公孙述,十三年之间,没有一年不亲自出征。本朝的太祖、太宗,攻占惟扬,平定泽州、潞州,攻陷河东,都是亲自驾御战车前行。真宗也曾有澶渊之行,使天下得以定安。这就是所谓开始忧虑勤苦而最终安逸快乐。 “至于退避的策略,可以作暂时打算而不能作经常打算,可以有一次,而不能有第二次,退一步则失去一步,退一尺则失去一尺。以前从南都退到惟扬,于是失掉了关陕、河北、河东;自惟扬退到江、浙,于是失掉了京东、京西。万一有敌人再次南侵,又将退避,不知退到哪里才行?航海躲避金人,皇上冒风浪不测的风险,这是最不能行的。只应当在国家平常无事时,严明政治法律,整治军旅,选择将帅,修造车马,准备器械,屯聚粮食,积聚金帛。敌人来就抵御,等待时机进行讨伐,以光复国土,实现祖宗的大业,这是最上策。臣希望陛下自今以后,不要再作退避的打算,行吗? “臣还看到在古代一国与敌国改善相邻关系,一般是通过和亲的方式,而在结有仇怨的国家之间,则很少有再派遣使者的。这难道不是因为仇怨已深,最终不能讲好修睦的缘故吗?东晋渡过长江,石勒派遣使者到晋,晋元帝命令将其送来的钱币烧毁,并遣回其使者。对方派遣使者来,尚且还拒绝他,这样怎么能派使者去呢?假借名义僭立之国,其自讨屈辱,对事情没有什么补益,而只会伤害国体。金人制造仇怨已深,知道我们一定会报复,他该作怎样的打算呢?可我们还卑辞厚礼,屈膝相求,金人不会对我们以诚相待,这是肯定的。送给金人的器币礼物,耗费了不少,使者往来之间,使我们坐失士气,可金人还向我们強求我们一定不能依从之事,強制我们以我们必不敢为之谋。像这样最终达不成和议,而只是⽩⽩给我们增加烦扰。不仅如此,金人还对我们自治自強的行为,动辄加以妨碍,确实对我们有所损害。金人在二十多年之间,用这种方法灭亡了契丹,困扰着国中,而我们仍没有醒悟。对于是非利害的辨别,人心都是相同的,难道是真的没有醒悟吗?为什么还用这种方法以图万一的侥幸?曾不知这对我们损害很大?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凡存侥幸之心者必定丧失国家吧。臣希望陛下从今以后,不要再派遣使者去讲求和议,好吗? “这两个主张已经确定,就应该选择应当实施的,以至诚之心加以实施。等到我们治理好政事,使仓廪丰实,府库充⾜,器用得到准备,士气得到振奋,国家的力量可以用来有所作为之时,即考虑大举进行讨伐,则虽然双方还没有 ![]() “臣还知道朝廷是国家的 ![]() ![]() ![]() ![]() “臣冒死呈上六件事:一是信任辅弼,二是公选人材,三是变⾰士风,四是爱惜⽇力,五是务尽人事,六是寅畏天威。 “什么是信任辅弼?大凡振兴国家、清除祸 ![]() “什么是公选人材?大凡治理天下的人,必须得人才帮助,其中创业、中兴的君主,得人才的帮助尤其为多。为什么呢?因为因循守成,大率都 ![]() ![]() “什么是变⾰士风?用兵与士风,看起来似乎没有联系,实际上两者是互为表里。士风厚朴则议论正直而是非分明,朝廷赏罚与功罪相称而人心信服,这一点考察本朝嘉。。、治平以前便可知道。几十年来,胆小保守之风⽇甚,议论照顾私情,提出不正的主张,⾜以使皇上 ![]() ![]() ![]() “什么是爱惜⽇力?创业、中兴,如同建造大厦,堂屋深处,其规模一天便可完成,但召集工人,准备材料,则不是一天便可以完成的。陛下即位,至今九年,境土没有恢复,僭逆之臣没能诛杀,敌仇未报,中兴大业停滞不前,实在是因为开始不建造规模,而后不聚集人工和材料的缘故。边防基本定安之时,朝廷所推行实施的,不过是一些有关簿书期会之类不合时务的小事,至于攻讨防守的策略,是国家大计,则都未曾留意。天下没有不能⼲的事,也没有不能⼲的时机。只是失去时机,则小事一天天变大,易事一天天变难。 “什么是务尽人事?天道与人道,其实是一致的,人的行为,也就是上天的行为。人完成属于自己的事务,则上天必与之相适应,这是自然的符合。因此,创业、中兴的君主,尽力完成属于自己的事,而将成功归于上天。现在未曾完成人事,敌人一来自己就先委曲退让,却想求责上天成功,能行吗?臣希望陛下诏令二、三个大臣,同心协力,尽力完成人事以适应天命,则恢复疆土,剪除敌害, ![]() “什么是寅畏天威?上天对于君王,就像⽗⺟对于子女,爱之达到极致,则对他们的劝戒也达到极致。因此,君主对于上天的劝戒,必定恐惧反省,以达到真诚地敬畏。连年以来,天象混 ![]() ![]() “所有这六个方面,都关系着中兴大业,是陛下应该先行实施的。 “现在朝廷人才不缺,将士够用,财用有剩余,⾜够用来完成中兴大业。陛下正年青气盛,想成就大事业,施行什么不行?关键在于改正以前的老路子,果断加以推行罢了。过去唐太宗说魏征敢言,魏征答谢说:‘是陛下引导臣发表意见,不然,臣怎么敢指责陛下的过失呢?’现在臣没有魏征敢言,但尽可能表明臣下的想法,则也是臣极力想做到的。希望陛下宽恕臣下的愚蠢和率直,而取臣下的拳拳忠心。” 李纲的奏书呈上,皇上阅后下诏给予嘉奖。李纲被授任为江西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洪州。朝廷传旨,令李纲赴朝廷奏事。绍兴六年,李纲到达朝廷,⾼宗在內宮召对。当时朝廷正锐意于用兵进行讨伐,李纲劝阻,认为现在用兵有四个方面不当,有五个方面措置没有完备,有三个方面应该加以准备,有二个方面应该做好善后工作。 宋军与金人和伪齐军在淮河、氵四州一带相持达半年之久,李纲奏说:“两兵相持,非出奇进行袭击不能取胜,希望立即派遣骁将,从淮南联络岳飞作为掎角,进行夹击,大功可成。”不久,宋军不断告捷,刘光世、张俊、杨沂中在淮河、淝⽔一带大败伪齐兵。 皇上出发巡幸建康。李纲上奏请求更加修造战守器具,在淮河沿线修筑城垒,并且说:“希望陛下不要因为去年冬天多次胜利而放松自己,不要因为目前形势初步定安而自安,凡是可以实现中兴之治的都加以实施,凡是可能损害中兴大业的都加以清除,必须以修政事,信赏罚,明是非,区别琊恶与正直,招徕人才,振作士气,爱惜民力,顺应众心为先务。这几个方面已经具备,则将帅和睦,士卒乐于战争,用兵进行讨伐哪有不胜的呢?” 驻守淮西的郦琼以所部叛投刘豫,李纲条列有关朝廷措置不当,非常令人痛惜以及应该昅取以前教训以为将来打算等共十五个方面的事情,用奏书呈上。张浚引咎解去宰相之职,有人将这比为汉武帝诛杀王恢之事。李纲上奏说“:臣了解到张浚罢相,有人将之比为汉武帝诛杀王恢。臣担心智谋之士由此缄口不谈兵事,忠义之人抱肘而无处怈愤,将士瓦解而不听从命令,州郡望风撤逃而不再有人坚守城池,陛下将靠谁来立国呢?张浚措置失当,确实有罪,然而他的区区报国之心,值得同情。希望稍微给予宽谅,以责令他为朝廷效力。” 当时皇上准备巡幸平江,李纲认为平江离建康不远,空有退避之名,不应该轻易行动。又上奏说: “臣听说自古以来用兵以成就大事业者,必须稳固人心,振作士气,占据有利地势而不肯先退却,尽力做好属于自己的事情而不肯先屈让。因此楚、汉相持于荥 ![]() ![]() ![]() ![]() “如果因为敌人骑兵冲突,不得已而暂且躲避,还说得过去。现在疆场没有警报,兵将没有失利,朝廷正好可以以往事为戒,治理军政,慎重号令,严明赏罚,更加致力于防守。却急忙提出要躲避金人,使人心慌 ![]() 绍兴八年,王伦出使金朝返回,李纲得知,上疏说: “臣得知朝廷派遣王伦出使金国,奉 ![]() ![]() ![]() ![]() “臣远离朝廷,虽然不完全知道其中的详细情况,然而 ![]() “金人狡诈不测,贪婪无厌,即使听从他们的诏令,奉藩称臣,他们的心意仍不会満⾜。必定会继续有号令,或者让陛下亲自前去奉 ![]() ![]() ![]() “臣希望陛下特别予以留意,不要轻易答应,诏令群臣,辨析其中利害和可以长久的计策,选择好的加以采纳实行。” 奏疏呈上,其主张虽然与众人的议论不合,但皇上不把它当作是违抗,说:“大臣应该这样。” 绍兴九年,李纲被任命为潭州知州、荆湖南路安抚大使,李纲上书极力推辞,他说“:臣迂腐而不善于明哲保⾝,动辄上书烦扰皇上。现在臣刚从江西罢职不久,又承蒙恩赐,委以帅权。过去汉文帝听说季布贤能,将他召来,不久又将季布罢免,季布说:‘陛下因为一个人的称誉而将臣召来,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誉将臣罢归,臣担心天下人由此窥测陛下的深浅。’当然臣之进退不过一件区区小事,算不了什么。然而,几年之间,臣频繁上下,不仅有损于陛下知人善任的英明,也有损于国体。”⾼宗下诏说由于李纲连续上书坚持推辞,不想过分违背其意愿,同意李纲的请求。第二年,李纲去世,享年五十八岁。讣告传来,皇上表示哀悼,派遣使者携带财物,慰抚李纲的家属,并给予丧葬费。李纲死后,被赠为少师,其亲族十人分别被朝廷授予不同官职。 李纲颇孚众望,一生心系社稷和百姓的安危。虽然有时不被朝廷任用,即使被任用但时间不长,然而其忠诚义气,凛然震动远近。每次朝廷派遣使者至燕山,金人必问李纲、赵鼎安否,李纲被金人所畏服由此可见一斑。李纲著有《易传》內篇十卷,外篇十二卷,《论语详说》十卷,文章、诗歌、奏议百余卷,还有《靖康传信录》、《奉 ![]() |
上一章 宋史 下一章 ( → ) |
阿酷小说网是值得收藏的免费全本小说网,网站收录了脱脱、阿鲁图等的网络全本小说宋史,免费提供宋史最新章节阅读,是小说爱好者必备的全本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