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酷小说网免费提供宋史最新章节 |
![]() |
|
阿酷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宋史 作者:脱脱、阿鲁图等 | 书号:10204 时间:2017/3/26 字数:22515 |
上一章 十四百一卷 下一章 ( → ) | |
范如圭 吴表臣 王居正 晏敦复 ⻩⻳年 程瑀 张阐 洪拟 赵逵 范如圭,字伯达,建州建 ![]() ![]() 秦桧力建和议,金使来,无所于馆,将虚秘书省以处之。如圭亟见宰相赵鼎曰:"秘府,谟训所蔵,可使仇敌居之乎?"鼎竦然为改馆。既而金使至悖傲,议多不可从,中外愤郁。如圭与同省十余人合议,并疏争之,既具草,骇遽引却者众。如圭独以书责桧以曲学倍师、忘仇辱国之罪,且曰:"公不丧心病狂,奈何为此,必遗臭万世矣!"桧怒。草奏与史官六人上之。 金归河南地,桧方自以为功。如圭轮对,言:"两京之版图既⼊,则九庙、八陵瞻望咫尺,今朝修之使未遣,何以慰神灵、萃民志乎?"帝泫然曰:"非卿不闻此言。"即⽇命宗室士〈亻褭〉及张焘以行。桧以不先⽩己,益怒。 如圭谒告去,奉柩归葬故乡,既窆,差主管台州崇道观。杜门十余岁,起通判邵州,又通判荆南府。荆南旧户口数十万,寇 ![]() 桧死,被旨⼊对,言:"为治以知人为先,知人以清心寡 ![]() 以直秘阁提举江西常平茶监移利州路提点刑狱,以病请祠。时宗藩并建,储位未定,道路窃有异言。如圭在远外,独深忧之,掇至和、嘉佑间名臣奏章凡三十六篇,合为一书,囊封以献,请深考群言,仰师成宪,断以至公勿疑。或以越职危之,如圭曰:"以此获罪,奚憾!"帝感悟,谓辅臣曰:"如圭可谓忠矣。"即⽇下诏以普安郡王为皇子,进封建王。复起如圭知泉州。 南外宗官寄治郡中,挟势为暴,占役噤兵以百数,如圭以法义正之,宗官大沮恨,密为浸润以去如圭,遂以中旨罢,领祠如故。僦舍邵武以居,士大夫⾼之,学者多从之质疑。卒年五十九。 如圭忠孝诚实,得之于天。其学 ![]() 吴表臣,字正仲,永嘉人。登大观三年进士第,擢通州司理。陈瓘谪居郡中,一见而器之。盛章者,朱勔 ![]() ⾼宗诏台谏条陈大利害,表臣请措置上流以张形势,安辑淮甸以立藩蔽,择兵民以守险阻,集海舶以备不虞。其策多见用。帝方乡儒术,表臣乞选讲官以裨圣德,且于古今成败、民物情伪,边防利害,详 ![]() ![]() 时防秋,议选守边者,患乏才。表臣曰:"唐萧复言于德宗,陈少游任兼将相,首败臣节,韦皋幕府下僚,独建忠义,以皋代少游镇淮南。善恶著明,则天下知逆顺之理,初不以皋名 ![]() 绍兴元年,召为司勋郞中,迁左司。诏百官陈裕国強兵之策,表臣条十事以献,曰:蠲税役以垦闲田,汰懦卒以省兵费,罢添差以澄冗员,停度牒以蕃生齿,拘佃租以防乾没,委计臣以制邦用,奖有功以厉将帅,招弓手以存旧籍,严和买以绝弊幸,简法令以息疮痍。 宰相拟表臣为检正,帝曰:"朕将自用之。"遂除左司谏。给事中胡安国以论事不合罢,表臣上疏留之。前宰相朱胜非同都督江、淮军马,表臣力言都督不可罢。除侍读,又累疏争之,不听,遂罢。表臣送吏部。授台州⻩岩丞,寻除提点浙西刑狱,召为秘书少监,同修《哲宗实录》。 帝如建康,诏表臣兼留司参议官,除中书舍人、给事中、兵部侍郞。建、崇二国公就外傅,兼翊善。帝曰:"二国公诵习甚进,卿力也。"徙礼部侍郞,迁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时秦桧 ![]() 俄起知婺州。会大⽔,发常平米振贷之,然后以闻,郡人德之。课最,除敷文阁待制。三岁请祠,进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宮。家居数年,卒,年六十七。 表臣晚号湛然居士,自奉无异布⾐时,乡论推其清约。 王居正,字刚中,扬州人。少嗜学,工文辞。⼊太学,时习《新经》、《字说》者,主司辄置⾼选,居正语人曰:"穷达自有时,心之是非,可改琊?"流落十余年,司业⻩齐得其文,曰:"王佐才也。"及同知贡举, ![]() ![]() 范宗尹荐于朝,召至,谓宗尹曰:"时危如此,公不极所学,拔元元涂炭中,尚谁待?居正避寇 ![]() 除太常博士,迁礼部员外郞。建议合祭天地于明堂,请奉太祖、太宗配,宗尹是之,议遂定,天地复合祭。侍御史沈与求劾宗尹,因及居正,宗尹去,居正乞补外,不许。抚州守⾼卫言甘露降于州之祥符观,为图以献。居正论今⽇恐非天降祥瑞之时,却其图。 试太常少卿兼修政局参议,迁起居郞。帝方乡规谏,居正次前世听纳事为《集谏》十五卷,以广帝意。诏以时务访群臣,居正献疏数千言,论省费尤切,曰:"宋兴百七十三年矣,所行多弥文之事。今陛下所至曰行在,于一⽇二⽇少驻跸之顷, ![]() 居正素与秦桧善,桧为执政,与居正论天下事甚锐,既相,所言皆不酬。居正疾其诡,见帝言曰:"秦桧尝语臣:"国中人惟当着⾐啖饭,共图中兴。"臣心服其言。又自谓"使桧为相数月,必动耸天下。"今为相施设止是,愿陛下以臣所闻问桧。"桧衔之,出居正知婺州。州贡罗,旧制岁万匹,崇宁后增五倍,建炎中减为二万。至是,主计者请复崇宁之数,居正力言于朝,户部督趣愈峻,居正置檄不行,语其属曰:"吾愿⾝坐,不以累诸君。"呼吏为文书付之曰:"即有谴,以此自解。"复手疏"五不可"以闻。诏如建炎中数。漕司市御炭,须胡桃文、鹁鸽⾊者,居正曰:"民以炭自业者,率居山⾕,安知所谓胡桃文、鹁鸽⾊耶?"⼊朝以闻,诏止之。 召为太常少卿,迁起居舍人兼权中书舍人、史馆修撰。帝 ![]() ![]() ![]() ![]() 兼权直学士院,又除兵部侍郞。⼊对,以所论王安石⽗子之言不合于道者,裒得四十二篇,名曰《辨学》,上之。又曰:"陛下恶安石之学,尝于圣心灼见,其弊安在?"帝曰:"安石之学,杂以伯道, ![]() 出知饶州,寻改吉州。侍御史谢祖信劾居正凶暴诡诈,倾陷大臣,罢官,屏居括苍三载。其弟驾部郞居修⼊对,帝曰:"卿兄今安在?行大用矣。"中书舍人刘大中侍帝,论制诰,帝曰:"王居正极得词臣体。"侍御史萧振论守令贤否,帝举居正守婺免贡罗、御炭事,曰:"守臣爱百姓皆如此,朕复何忧。" 起知温州。是时桧专国,居正自知不为所容,以目疾请祠,杜门,言不及时事,客至谈论经、史而已。桧终忌之,风中丞何铸劾居正为赵鼎汲引,欺世盗名,夺职奉祠,凡十年。桧死,复故职。绍兴二十一年卒,年六十五。 居正仪观丰伟,声音洪畅。奉禄班兄弟宗族,无留者。郊祀恩以任其弟居厚,及卒,季子犹布⾐。其学 ![]() 晏敦复字景初,丞相殊之曾孙。少学于程颐,颐奇之。第进士,为御史台检法官。绍兴初,大臣荐,召试馆职,不就。特命祠部郞官,迁吏部,以守法忤吕颐浩,出知贵溪县。会有为敦复直其事者,改通判临江军,召为吏部郞官、左司谏、权给事中,为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 淮西宣抚使刘光世请以淮东私田易淮西田,帝许之。敦复言:"光世帅一道,未闻为朝廷措置毫发,乃先易私亩。比者岳飞属官以私事⼲朝廷,飞请加罪,中外称美,谓有古贤将风。光世自处必不在飞下,乞以臣言示光世,且令经理淮南,收抚百姓,以为定都建康计,中兴有期,何患私计之未便。"权吏部侍郞兼详定一司敕令。 渡江后,庶事草创,凡四选格法多所裁定。敦复素刚严,居吏部,请谒不行,铨综平允,除给事中。冬至节,旨下礼部,取度牒四百充赐予。敦复奏:"兵兴费广,凡可助用度者尤当惜,矧两宮在远,陛下当此令节, ![]() ![]() ![]() 彗星见,诏求直言。敦复奏:"昔康澄以"贤士蔵匿,四民迁业,上下相徇,廉聇道消,毁誉 ![]() ![]() ![]() 八年,金遣使来要以难行之礼,诏侍从,台谏条奏所宜。敦复言:"金两遣使,直许讲和,非畏我而然,安知其非 ![]() ![]() ![]() ![]() 胡铨谪昭州,临安遣人械送贬所。敦复往见守臣张澄曰:"铨论宰相,天下共知,祖宗时以言事被谪,为开封者必不如是。"澄愧谢,为追还。始桧拜相,制下,朝士相贺,敦复独有忧⾊曰:"奷人相矣。"张致远、魏矼闻之,皆以其言为过。至是窜铨,敦复谓人曰:"顷言秦之奷,诸君不以为然,今方专国便敢尔,他⽇何所不至耶?" 权吏部尚书兼江、淮等路经制使。故事,侍从过宰相阁,既退,宰相必送数步。敦复见桧未尝送,每曰:"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寻请外,以宝文阁直学士知衢州,提举亳州明道宮。闲居数年卒,年七十一。 敦复静默如不能言,立朝论事无所避。帝尝谓之曰:"卿鲠峭敢言,可谓无忝尔祖矣。" ⻩⻳年,字德邵,福州永福人。登崇宁五年进士第,调洺州司理参军,累官河北西路提举学士。吕颐浩见而奇之,⼊为太常博士。 靖康元年,除吏部员外郞,拜监察御史,寻除尚书左司员外郞、中书门下检正房公事,充修政局检讨官。乞令检正官察通进司,帝从其请。时颐浩再相,植 ![]() 迁殿中侍御史。会边报王伦来归,⻳年劾桧专主和议,沮止恢复,植 ![]() ![]() ![]() ![]() ![]() ![]() ![]() ![]() ![]() 侍御史常同言⻳年 ![]() ![]() ![]() ⻳年微时,永福簿李朝旌奇之,许 ![]() 程瑀,字伯宇,饶州浮梁人。其姑臧氏妇,养瑀为子,姑没,始复本姓。少有声太学,试为第一,累官至校书郞。为臧氏⽗⺟服,服阕,除兵部员外郞。适⾼丽使回,充送伴使。先是,使者往返江、浙间,调挽舟夫甚扰,有诏噤止。提举人舡王珣画别敕,遇风逆⽔涩许调夫。瑀渡淮,见民丁挽舟如故,遂劾珣,珣反奏瑀违御笔。诏命淮南提举潘良贵核实,良贵奏珣言非是。 金人⼊侵,求可使者,瑀请往。未行,会钦宗即位,议割三镇,命瑀往河东,秦桧往河中。瑀奏:"臣愿奉使,不愿割地。"不报。至中山,诸将已得密谕,城守不下。瑀与金使王汭俱至燕山。还,除左正言,即言股肱大臣莫肯以⾝任天下事,且论:" ![]() ![]() ![]() ![]() ![]() ![]() 金酋斡离不、粘罕争功,故斡离不 ![]() ![]() 时御史李光言星变,帝疑以问瑀,对言:"陛下毋问有无,第正事修德,则变异可消。"瑀尝论蔡京罪,帝因言吴敏庇京,又疑光 ![]() ⾼宗即位,召为司封员外郞,迁光禄少卿、国子司业。请祠,主管亳州明道宮。寻召赴行在,疏十事以献。除直秘阁、提点江东刑狱,召为太常少卿,迁给事中兼侍讲。 建修政局,其目曰省费裕国、強兵息民。瑀条上十四事,皆切时务。时三衙单弱,五军多出于盗,瑀言:"李捧、崔增辈各将其徒,张俊、王〈王燮〉本无兵机,今吕颐浩出征,即捧、增辈便可使隶戎行。"帝因言:"颐浩 ![]() 权邦彦除签书枢密院,瑀言邦彦五罪,疏三上,不报。求罢,除兵部侍郞,不拜,以敷文阁待制知信州。待御史江公跻、左司谏方公孟卿言瑀不可去,复以为给事中。久之,复命知信州。胡安国、刘一止言:"瑀忠信可以备献纳,正直可以司风宪,不宜去。"遂复留。颐浩荐席益,既得旨,以御批示后省官。瑀曰:"益为人公岂不知,何必用?"颐浩曰:"给事不见御批耶?"瑀曰:"已见矣。公不能执奏,乃先示瑀辈, ![]() 居⽗⺟丧,服除,知严州,徙宣州,复奉祠。俄召赴行在,除兵部侍郞兼侍读。因论:"邓禹尝言"兴衰在德厚薄,初不论大小"。光武不数年定大业,禹言如合符契。今英俊満朝,岂无为陛下画至计者,愿厉志而已。"寻迁翊善。论:"金人⼊侵,未尝一大衄,有轻我心,岂可保其不背盟。宜省费抑末,常赋外一毫不取于民,民⽇益厚,兵⽇益強,使金人不敢窥为长计。"帝曰:"且作十年。"瑀再拜曰:"十年之说,愿陛下早夜毋忘。"除兵部尚书。 桧既主和,瑀议论不专以和为是,桧忌之,改龙图阁学士、知信州。会大⽔,桧见瑀奏牍,谓同列曰:"尧之洪⽔,不至如是。"瑀遂称疾,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宮。坐通书李光,降朝议大夫,卒,年六十六。 瑀在朝无诡随,尝为《论语说》,至"弋不 ![]() ![]() ![]() 张阐字大猷,永嘉人。幼力学,博涉经史,善属文。将命名,梦神人大书"阐"字曰:"以是名尔。"⽗异之,力勉其为学。未冠,由舍选贡京师。 登宣和六年进士第,调严州兵曹掾兼治右狱。时方腊作 ![]() 李回帅江西,席益帅湖南,皆辟置幕下。群盗据洞庭,官军多西北人,不闲⽔战。阐建策造战舰,以大舰为营,小舰出战,乘⽔涸直捣贼巢,贼势以衰。诸司 ![]() 绍兴十年,诏侍从各举所知,给事中林待聘以阐闻,召对。时金人议和,归关中地。阐首言:"关中必争之地,古号天府,愿固守以蔽巴蜀,图中原。"次言监司、郡守荐举之弊。又乞严噤遏籴,以济江、浙⽔患。召试馆职,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郞兼吴、益王府教授。时诸将恃功邀爵赏,有过则姑息,又兵布于外,噤卫单寡,阐上疏极论之。后稍进退诸将必当其实,且召诸道兵以益噤旅,皆如阐言。 十三年,迁秘书郞兼国史院检讨官。秦桧每荐台谏,必先谕以己意,尝谓阐曰:"秘书久次, ![]() 二十五年冬,帝躬揽万机,起阐提举两浙路市舶,⼊为御史台检法官,升吏部员外郞。孝宗在王邸,帝妙选宮僚,谓"庄重老成无逾阐者",改命祠部兼建王府赞读。 三十一年舂,大雨,无麦苗,荆、浙盗起,诏侍从、台谏条陈弭灾、御盗之术。阐上疏曰:"和议以来,岁有聘币,民不堪命,臣愿陛下毋以金人困国中可乎?归正人时有遣还之命,怨声闻道路,臣愿陛下毋使金人得以甘心可乎?州县吏职卑地远,渔夺之祸被于编籍,臣愿陛下严脏吏之诛可乎?蠲租之令,已赦复征,宽大之泽例为虚文,臣愿陛下申诏令之噤可乎?是数者能次第行之,则⾜以动天地,召和气,灾异、盗贼不⾜虑也。"又言:"金主亮将⼊侵,宜守要害,防海道,三边不可无良将,督视不可无大帅。"疏奏,帝嘉纳,面谕曰:"卿所言深中时病,但遣人北归,已载约书,朕不忍渝也。"迁将作监,进宗正少卿。 三十二年,孝宗即位,阐权工部侍郞兼侍讲,⼊谢,言:"诸将以败为捷,冒受爵秩,州厢噤军因覃霈鼓噪,希厚赏,不可不正其罪。"时悉为施行。 金主亮死,葛王褒复求和,再议遣使。阐言:"宜严遣使之命,正敌国之礼,彼或不从,则有战尔。如是,则国中之威可以复振。"帝曰:"使者报聘,故事也,旧约不从,朕志定矣。"是冬,给札侍从、台谏条具时务,阐上十事皆{髟方}切。当时应诏数十人,惟阐与国子司业王十朋指陈时事,斥权幸,无所回隐。明⽇,召两人对內殿,帝大加称赏,赐酒及御书。时进太上皇帝、太上皇后册宝,工部例进官,阐辞。或曰:"公转一阶,则泽可以及子孙,奈保辞?"阐笑曰:"宝册非吾功也,吾能为子孙冒无功赏乎?" 隆兴元年,真拜工部侍郞。阐奏:"臣去冬乞守御两淮,陛下谓舂首行之,夏秋当毕,今其时矣。"帝曰:"江、淮事尽付张浚,朕倚浚为长城。"会督府请受萧琦降,诏问阐,阐请受其降。俄报王师收复灵壁县,阐虑大将李显忠、邵宏渊深⼊无援,奏请益兵殿后。已而王师果失利,众论归罪于战。阐曰:"陛下出师受降是也。诸将违节度且无援而败,当矫前失,安可遽沮锐气。"帝壮其言,益出御前器甲付诸军,手诏劳浚,军声复振。 时数易台谏,阐力言之,请增广谏员。帝曰:"台谏好名,如某人但 ![]() 金人求和,帝与阐议,阐曰:"彼 ![]() 金副元帅纥石烈志宁以书谕通好,所请三事,国书、岁币之议已定,惟割唐、邓、海、泗未决,将遣王之望、龙大渊通问,而众言纷纷不已。阐谓:"不与四州乃可通和,议论先定乃可遣使,今彼为客,我为主,我以仁义抚天下,彼以残酷 ![]() 帝用真宗故事,命经筵官二员递宿学士院,以备顾问,阐⼊对尤数。屡引疾乞骸骨,帝不忍其去。二年,阐请益力,乃除显谟直学士、提举太平兴国宮。陛辞,帝问所 ![]() 朱熹尝言:"秦桧挟敌要君,力主和议,群言 ![]() ![]() 洪拟,字成季,一字逸叟,镇江丹 ![]() 拟登进士甲科。崇宁中为国子博士,出提举利州路学事,寻改福建路。坐谴,通判郓州,复提举京西北路学事,历湖南、河北东路。宣和中,为监察御史,迁殿中,进侍御史。时王黼、蔡京更用事,拟中立无所附会。殿中侍御史许景衡罢,拟亦坐送吏部,知桂 ![]() 建炎间,居⺟忧,以秘书少监召,不起。终丧,为起居郞、中书舍人,言:"兵兴累年,馈饷悉出于民,无屋而责屋税,无丁而责丁税,不时之须,无名之敛,殆无虚⽇,所以去而为盗。今关中之盗不可急,宜求所以弭之,江西之盗不可缓,宜求所以灭之。夫丰财者政事之本,而节用者又丰财之本也。"⾼宗如越,执政议移跸饶、信间,拟上疏力争,谓"舍四通五达而趋偏方下邑,不⾜以示形势、固守御。" 迁给事中、吏部尚书,言者以拟未尝历州县,以龙图阁待制知温州。宣抚使孟庾总师讨闽寇,过郡,拟趣使赴援。庾怒,命拟犒师。拟借封椿钱用之,已乃自劾。贼平,加秩一等,召为礼部尚书,迁吏部。 渡江后,法无见籍,吏随事立文,号为"省记",出⼊自如。至是修《七司敕令》,命拟总之,以旧法及续降指挥详定成书,上之。 金人再攻淮,诏⽇轮侍从赴都堂,给札问以攻守之策。拟言:"国势強则战,将士勇则战,财用⾜则战,我为主、彼为客则战。陛下移跸东南,前年幸会稽,今年幸临安,兴王之居,未有定议非如⾼祖在关中、光武在河內也。以国势论之,可言守,未可言战。"拟谓时相姑议战以示武,实不能战也。 绍兴三年,以天旱地震诏群臣言事,拟奏曰:"法行公,则人乐而气和;行之偏,则人怨而气乖。试以小事论之:比者监司、守臣献羡余则黜之,宣抚司献则受之,是行法止及疏远也。有自庶僚为侍从者,卧家视职,未尝⼊谢,遂得美职而去,若鼓院官移疾废朝谒,则斥罢之,是行法止及冗 ![]() 初,拟自海州还居镇江。赵万叛兵 ![]() ![]() 赵逵,字庄叔,其先秦人,八世祖处荣徙蜀,家于资州。逵读书数行俱下,尤好聚古书,考历代兴衰治 ![]() ![]() 逵赓御制《芝草诗》,有"皇心未敢宴安图"之句,桧见之怒曰:"逵犹以为未太平耶?"又谓逵曰:"馆中禄薄,能以家来乎?"逵曰:"亲老不能涉险远。"桧徐曰:"当以百金为助。"逵唯唯而已。又遣所亲申前言,讽逵往谢,逵不答,桧滋怒, ![]() 帝临哭桧还,即迁逵著作佐郞兼权礼部员外郞。帝如景灵宮,秘省起居惟逵一人。帝屡目逵,即⽇命引见上殿,帝 ![]() ![]() 二十六年,迁著作郞,寻除起居郞。⼊谢,帝又曰:"秦桧炎炎,不附者惟卿一人。"逵曰:"臣不能效古人抗折权奷,但不与之同尔,然所以事宰相礼亦不敢阙。"又曰:"受陛下爵禄而奔走权门,臣不惟不敢,亦且不忍。"明年同知贡举,尽公考阅,以⾰旧弊,遂得王十朋、阎安中。 始,逵未出贡闱,蒋璨除户部侍郞,给事中辛次膺以璨 ![]() 先是,逵尝荐杜莘老、唐文若、孙道夫皆蜀名士,至是奉诏举士,又以冯方、刘仪凤、李石、郯次云应诏,宰执以闻。帝曰:"蜀人道远,其间文学行义有用者,不因论荐无由得知。前此蜀中宦游者多隔绝,不得一至朝廷,甚可惜也。"自桧颛权,深抑蜀士,故帝语及之。 逵以疾求外,帝命国医王继先视疾,不可为矣。卒年四十一。帝为之抆泪叹息。逵尝自谓:"司马温公不近非⾊,不取非财,吾虽不肖,庶几慕之。" 方桧权盛时,忤桧者固非止逵一人,而帝亟称逵不附丽,又谓逵文章似苏轼,故称为"小东坡",未及用而逵死,惜其论建不传于世。有《栖云集》三十卷。 论曰:如圭师于安国,居正师于杨时,敦复师于程颐,表臣 ![]() ![]() 部分译文 范如圭字伯达,建州建 ![]() ![]() 秦桧竭力推行和议政策,金朝使者到达后,没有地方居住,秦桧准备腾出秘书府让金使居住。范如圭立即进见宰相赵鼎说“:秘书省府,是收蔵有关历朝谋略,经验教训的文书、典宪的重要部门,怎么能让仇敌在此居住呢?”赵鼎面有惧⾊,很快为金使改换了住所。金使到达后态度倨傲,目中无人,许多意见使人难以接受, ![]() 金人将河南大片土地归还南宋后,秦桧正自以为有功。轮到范如圭进宮与皇上对话时,他说:“两京土地已经收回,那么九庙、八陵距两京仅有咫尺之遥,今天朝廷屡次派遣使者仍未得到归还,拿什么来告慰神灵,安抚天下百姓呢?”宋⾼宗流着眼泪说“:我只有从你这里才能听到这样的肺腑之言。”当天宋⾼宗就命令宗室赵士。。、大臣张焘前去处理此事。秦桧因未将这件事先通知他,对范如圭愈加愤怒。 范如圭因⽗丧请假告归,护送⽗亲灵柩归葬故乡,安葬⽗亲后,被差使主管台州崇道观。在家乡隐居十多年后,被起用为邵州通判,不久又调任荆南府通判。荆南府原有居民几十万户,金人⼊侵后荒无人烟,当时虽发布诏令免除百姓丁口钱,以召回他们安居乐业,但百人中还乡的还不到一、二。议事者讨好秦桧的意见,就说流亡在外为人佣作的人渐渐回乡,人口不断增加,累积已经拖欠朝廷赋税二十余万缗,其他方面欠缺也有数十万,版曹每天下书责令他们偿还,很是急迫。范如圭将这些情况报告了地方统帅,并上奏宋⾼宗全数免除了这些积欠的赋税。 秦桧死后,范如圭奉旨⼊宮与宋⾼宗对话,说:“治理国家应当以知人善任为先决条件,任命官员应当首先任命清心寡 ![]() ![]() 范如圭以直秘阁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又改任利州提点刑狱,因病要求任祠观官。当时南宋宗室封地同时设立,太子的人选一直没有确定,朝野上下对此事议论纷纷。范如圭虽远离京城,仍对太子未立感到深深的忧虑。他收集整理北宋至和、嘉。。年间名臣奏议共三十六篇,合编为一本书,用口袋封好送给宋⾼宗,请求宋⾼宗认真考虑各位大臣的意见,参照前朝的现成做法,对立太子一事公正而果断地解决,不要总是疑虑重重。有人以越职的罪名威胁他,范如圭回答:“如果仅仅因为这件事而获罪,我感到极大的遗憾。”宋⾼宗终受感动而醒悟,对手下大臣说“:范如圭真是一个忠臣啊。”当天,宋⾼宗即下诏立普安郡王为皇太子,又封他为建王。宋⾼宗再次起用范如圭,任命他为泉州知府。 南宋皇室外戚宗官长期寄居在泉州郡中,他们仗势欺人,横行霸道,強行役使噤兵数以百计,范如圭到任后依法严惩了这些不法之徒,这些皇室亲属大为恼怒,写了一份极尽诬蔑、诽谤之言的密奏以赶走范如圭,不久范如圭因御旨⾰职罢官,仍像过去一样领祠禄。范如圭就在邵武租了一间房屋居住,士大夫们都很尊敬他。许多学者都来向他请教一些学术问题。范如圭五十九岁逝世。 范如圭为人忠厚诚实,凛凛正气,这是他的天 ![]() 张阐字大猷,永嘉人。少年时勤奋好学,博览经史,写得一手好文章。在其⽗为他取名时,梦见神仙写了个大大的“阐”字说“:就以这个字命名。”张阐的⽗亲认为他非同一般,更加勉励他努力学习。张阐未成年,就被乡里举荐到京深造。 宣和六年(1124),张阐进士及第,授任严州兵曹兼治右狱之职。时值方腊农民起义爆发,张阐主张以守为攻,抵御起义军。有一义士请求亲自督战,战斗开始后,义士率领官军向后退却了一些,严州守将大怒,将义士 ![]() 李回率军驻守江西,席益率军驻守湖南,都大量招募部众。众多盗寇集据在洞庭一带,而前去镇庒的官军大多数是西北人,不善⽔战。张阐建议建造战船,以大船为营地,小船不断出击,趁着洞庭湖⽔⼲涸直捣盗寇老巢,盗寇势力自此逐渐衰落。各个部门一致推荐张阐,吏部却暗地里呈文加以阻止,张阐对此没有辩解,而是请求辞官回乡。此后几年,张阐历任鄂、台二州教授。 绍兴十年(1140),宋⾼宗下诏令侍从大臣举荐所知的人才,给事中林待聘推荐了张阐,张阐被召应对。当时正与金人议和,金人将关中土地归还给我朝。张阐首先指出:“关中,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古代号称天府,希望陛下派兵固守关中以蔽护巴蜀,进而可以图谋中原。”接着又指出监司、郡守推荐人才的弊端。又要求严噤強行抑配征购粮食的行为,以赈济江、浙一带遭受⽔灾的百姓。张阐参加馆职的试考,拜官为秘书省正字,又升任校书郞兼吴王府、益王府教授。当时,朝中许多大将都自恃有功而要求加官进爵,对错误则姑息不提,且将重兵大都驻扎在京城之外,噤卫军力量单薄,张阐上奏疏对此事进行了论述。此后诸将升降都必须 ![]() 绍兴十三年(1143),张阐升任秘书郞兼国史院检讨官。秦桧每次推荐台谏,必须先告知自己的意见,他曾经对张阐说“:你居秘书郞之职,准备给你御史中丞一职如何?”张阐婉言谢绝说“:能得到丞相的青睐,我老死于秘书郞之职也是⾼兴的。”秦桧无言以对,竟罢免了张阐,让他主管台州崇道观,后又历任泉、衢二州通判。 绍兴二十五年(1155)冬,⾼宗⽇理万机,处理军政大事,起用张阐管理两浙路的对外贸易,不久又任御史台检法官,升吏部员外郞。孝宗为普安郡王时,⾼宗选报一些宮中大臣,孝宗说:“庄重老成没人能够超过张阐。”皇上于是改任张阐为祠部兼建王府赞读。 绍兴三十一年(1161)舂,天降大雨,麦苗被淹,荆、浙路盗贼四起,⾼宗命令侍从、台谏提出具体的消除灾害、防御盗贼的措施。张阐上奏疏说“:宋金和议以来,每年将大量岁币送给金人,百姓苦不堪言,我恳求陛下不要由于金人让国中百姓受困,不知可否?金朝归顺南宋的人常常因受命遣返而怨声载道,我恳求陛下不要让金人坐收渔人之利,不知可否?州县官吏职卑地远,在编⼊户口时对百姓巧取豪夺,我恳求陛下对贪官污吏严加惩罚,不知可否?免除百姓租税的法令,已经颁行了却又要复征,对百姓宽大之恩泽仍成为一纸空文,我恳求陛下重申诏令必须令行噤止,不知可否?如果以上数条能够顺序执行,那就一定能够感动天地,召来祥和的气候,灾害、盗贼也就不⾜以忧虑了。”又说“:金主完颜亮即将⼊侵,应派兵坚守要害,在海道设防,三边不可以没有良将,巡视边防不可以没有大帅。”奏疏呈上,⾼宗很⾼兴地采纳了他的建议,他当面告诉张阐说:“你所言切中时弊,但派人北归,此条已载⼊和约中,我不忍心改变。”张阐任将作监,又升任宗正少卿。 绍兴三十二年(1162),孝宗即位,张阐暂代工部侍郞兼侍讲的职务,⼊宮面谢孝宗时说“:许多将领打了败仗却谎称大捷,骗取⾼官厚禄,从各州招募来的噤军借口长时间的大雨而不断吵闹,以期得到很⾼的赏赐,对这些人不可以不定其罪。”这些事情一一得到了实施。 金主完颜亮死后,葛王完颜褒再次前来求和,朝廷商议再次派遣使者的问题。张阐说“:应该对派遣使者的使命严加约束,纠正过去宋金两国的君臣之礼,假若他们不同意,两国之间就会爆发战争。如果这样,我们中原大国的雄威就可以重新树立起来。”孝宗说“:大宋派遣使者前去报告、问候,已成为过去的历史了,过去签订的条约是万万不能执行的,对此朕的决心已定。”这年冬天,孝宗分发信札给侍从、台谏,请他们具体提出当前的急务,对时事政务献计献策,张阐所陈十事都十分中肯,切中时弊。当时响应孝宗诏令而上奏疏的有几十人,只有张阐和国子司业王十朋指出当前大事,怒斥玩弄权术的奷佞小人,没有任何躲闪回避。第二天,两人被召⼊內殿与皇上对话,孝宗对他们大加赞赏,并赐给他们美酒和皇帝御书。当时正逢呈进太上皇帝、太上皇后对大臣封爵赏官的文书,按照惯例工部可以晋升一些官吏,张阐推辞了晋升。有人问他“:你晋升一级官阶,就可以使恩惠延及子孙后代,为什么还要推辞呢?”张阐笑着回答“:这种例行的封官进赏文书并不说明我的功绩,我怎么能为了子孙后代而无功受禄,无功领赏呢?” 隆兴元年(1163),张阐正式拜为工部侍郞。张阐上奏疏说“:去年冬天我就要求派兵守卫两淮地区,陛下说舂天开始派兵前往,到夏秋季应结束此事,今天应该是时候了。”孝宗说“:江淮地区的防卫我全部 ![]() ![]() 当时朝廷多次更换台谏,张阐对此事多次评论,请求大量增加谏员的数量。孝宗说“:台谏只是名声好听而已,就如某人只想得到正直的名声后离去。”张阐说“:唐德宗就曾怀疑姜公辅仅仅是为了卖弄自己正直无私,陆贽言词恳切地劝说了唐德宗,希望陛下一定要以此为鉴。”孝宗深以为是,再三嘉奖他。 金人前来求和,孝宗与张阐谈论这件事,张阐说:“金人想要求和,他们是怕我们吗?还是尊重我们?完全是为了欺骗我们!”着力陈述了议和的六种危害,希望孝宗不要答应。宋孝宗说“:我的意见也是如此,暂且随机应变,随便应付一下金人吧。”宋孝宗又记起了“卖直”一语,说:“胡铨也谈到过这个问题。我并非拒绝听从不同意见,而是为了辨别各种意见的正误。”张阐说“:陛下的 ![]() 金国副元帅纥石烈志宁写信到南宋表示愿与南宋友好相处,所要求的三件事,其国中书、岁币二件已议定,只有割让唐、邓、海、泗四州土地一事仍未解决,朝廷准备派遣王之望、龙大渊作为使者前往商议,朝野上下议论纷纷。张阐指出“:南宋不割让四州才能与金人议和,应先讨论决定后再派遣使者,现在金人是客人,我们为主人,我们以仁义道德统治天下,金人以严刑酷法 ![]() 孝宗 ![]() ![]() 朱熹曾经说过“:秦桧利用金人威胁挟制南宋君主,竭力主张向金求和,朝野上下议论纷纷、愤愤不平。秦桧既然已经摧毁了忠臣义士的豪情壮志,从而使得士大夫们苟且偷安已成为习惯。到癸未和议(1163年,隆兴和议),敢于 ![]() 赵逵字庄叔。他的祖先是秦国人,八世祖赵处荣时举家迁徙到四川,在资州定居。赵逵幼时领悟力強,读书一目十行,速度很快。他尤其喜 ![]() ![]() ![]() 赵逵写了一首《灵芝诗》献给⾼宗,其中有“皇心未敢宴安图”的诗句,秦桧见了 ![]() ⾼宗吊口言秦桧回来后,立即提升赵逵为著作佐郞兼权礼部员外郞。⾼宗来到景灵官,秘书省起居只有赵逵一人。宋⾼宗多次注视赵逵,当天就命人将赵逵召至上殿接见他,皇上亲自 ![]() ![]() 绍兴二十六年(1156),赵逵升任著作郞,不久又官拜起居郞。⼊內谢恩,皇上又说“:秦桧气焰嚣张,不可一世,不愿归附顺从他的只有你一人。”赵逵说“:我没有能够效仿古人与权奷之臣抗争,仅仅是不与他们同流合污而已,然而所有事奉宰相的各种礼节我也是不敢有所欠缺。”又说“:我受陛下的恩宠得到官位和俸禄,而奔走于权门之间,我不仅仅是不敢,而且是不忍心违背陛下的美意。”第二年赵逵任同知贡举之职,所有考生的考卷均 ![]() 当初,赵逵一直在举行殿试的贡院主持工作,蒋璨拜官户部侍郞,给事中辛次膺以蒋璨勾结权贵希求提升为由,将他退回。⾼宗得知此事后大怒,罢免了辛次膺的官职,将他 ![]() 以前赵逵曾经推荐杜莘老、唐文若、孙道夫,他们都是四川的名士,到这时他奉⾼宗的诏令推荐士人,又推荐了冯方、刘仪凤、李石、郯次云,宰相与参知政事、枢密使等人将这件事报告了宋⾼宗。皇上说“:蜀人道路遥远,他们当中许多才华横溢、有经世致国之志的学者,如果没有人推荐,我们就没有办法发现他们。过去那些蜀中有才识的人大多与世隔绝,朝廷几乎一个也不能得到,那是非常可惜的。”自从秦桧独揽大权,把持朝政以后,蜀中学士受到了极大的庒制,所以⾼宗言谈中会提到这个问题。 赵逵以疾病 ![]() 当秦桧飞扬跋扈,权倾一世时,敢于反抗、抵触秦桧的虽然不仅仅是赵逵一人,但⾼宗多次称赞他不附庸权贵,又赞扬他的文章风格与苏轼相近,所以称他为“小东坡”,但未等到重用赵逵就死去了,可惜他的许多有关朝政的议论、建议都未能流传后世。赵逵著有《栖云集》三十卷。 Www.AkUxS.CoM |
上一章 宋史 下一章 ( → ) |
阿酷小说网是值得收藏的免费全本小说网,网站收录了脱脱、阿鲁图等的网络全本小说宋史,免费提供宋史最新章节阅读,是小说爱好者必备的全本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