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酷小说网免费提供宋史最新章节 |
![]() |
|
阿酷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宋史 作者:脱脱、阿鲁图等 | 书号:10204 时间:2017/3/26 字数:23580 |
上一章 七十七百一卷 下一章 ( → ) | |
吴潜 程元凤 江万里 王爚 章鉴 陈宜中 文天祥 吴潜,字毅夫,宣州宁国人。秘阁修撰柔胜之季子。嘉定十年进士第一,授承事郞、签镇东军节度判官。改签广德军判官。丁⽗忧,服除,授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郞,添差通判嘉兴府,权发遣嘉兴府事。转朝散郞、尚书金部员外郞。 绍定四年,迁尚右郞官。都城大火,潜上疏论致灾之由:"愿陛下斋戒修省,恐惧对越,菲⾐恶食,必使国人信之,毋徒减膳而已。疏损声⾊,必使天下孚之,毋徒彻乐而已。阉官之窃弄威福者勿亲,女宠之 ![]() ![]() ![]() ![]() ![]() 又言:"重地要区,当豫畜人才以备患。论大顺之理,贯通天人,当以此为致治之本。"又贻书丞相史弥远论事:一曰格君心,二曰节奉给,三曰振恤都民,四曰用老成廉洁之人,五曰用良将以御外患,六曰⾰吏弊以新治道。授直宝章阁、浙东提举常平,辞不赴。改吏部员外郞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迁太府少卿、淮西总领。 又告执政,论用兵复河南不可轻易,以为:"金人既灭,与北为邻,法当以和为形,以守为实,以战为应。自荆襄首纳空城,合兵攻蔡,兵事一开,调度浸广,百姓狼狈,死者枕藉,使生灵肝脑涂地,得城不过荆榛之区,获俘不过暧昧之骨,而吾之內地荼毒如此,边臣误国之罪,不待言矣。闻有进恢复之画者,其算可谓俊杰,然取之若易,守之实难。征行之具,何所取资,民穷不堪, ![]() 端平元年,诏求直言,潜所陈九事:一曰顾天命以新立国之意,二曰植国本以广传家之庆,三曰笃人伦以为纲常之宗主,四曰正学术以还斯文之气脉,五曰广畜人才以待乏绝,六曰实恤民力以致宽舒,七曰边事当鉴前辙以图新功,八曰楮币当权新制以解后忧,九曰盗贼当探祸端而图长策。以直论忤时相,罢奉千秋鸿禧祠。改秘阁修撰、权江西转运副使兼知隆兴府,主管江西安抚司。擢太常少卿,奏造斛斗输诸郡租,宽恤人户,培植 ![]() 进右文殿修撰、集英殿修撰、枢密都承旨、督府参谋官兼知太平州,五辞不允。又言和战成败大计,宜急救襄 ![]() ![]() ![]() 试工部侍郞、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改知平江府,条具财计凋敝本末,以宽郡民,与转运使王野争论利害。授宝谟阁待制,提举太平兴国宮,改⽟隆万寿宮。试户部侍郞、淮东总领兼知镇江府。言边储防御等十有五事。改宝谟阁直学士,兼浙西都大提点坑冶,权兵部尚书、浙西制置使。申论防拓江海,团结措置等事。 进工部尚书,改吏部尚书兼知临安府,乃论艰屯蹇困之时,非反⾝修德,无以求亨通之理。乞遴选近族以系人望,而俟太子之生。帝嘉纳。兼侍读经筵,以台臣徐荣叟论列,授宝谟阁学士、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辞,提举南京鸿庆宮。遂请致仕,授华文阁学士知建宁府,辞。 丁⺟忧,服除,转中大夫、试兵部尚书兼侍读,转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改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进封金陵郡侯。以亢旱乞罢,免,改资政殿学士、提举洞霄宮,改知福州兼本路安抚使。徙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 召同知枢密院兼参知政事。⼊对,言:"国家之不能无敝,犹人之不能无病。今⽇之病,不但仓、扁望之而惊,庸医亦望而惊矣。愿陛下笃任元老,以为医师,博采众益,以为医工。使臣辈得以效牛溲马 ![]() 淳祐十一年,⼊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明年,以⽔灾乞解机政。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宮。又四年,授沿海制置大使,判庆元府。至官,条具军民久远之计,告于府政,奏皆行之。又积钱百四十七万三千八百有奇,代民输帛,前后所蠲五百四十九万一千七百有奇。以久任丐祠,且累章乞归田里,进封崇国公,判宁国府。还家,以醴泉观使兼侍读,召⼊对,论畏天命,结民心,进贤才,通下情。帝嘉纳。拜特进、左丞相,进封庆国公。奏:"乞令在朝之臣各陈所见,以决处置之宜。"改封许国公。 大元兵渡江攻鄂州,别将由大理下 ![]() ![]() ![]() ![]() ![]() 又论国家安危治 ![]() ![]() ![]() ![]() 属将立度宗为太子,潜密奏云:"臣无弥远之材,忠王无陛下之福。"帝怒潜,卒以炎论劾落职。命下,中书舍人洪芹缴还词头,不报,谪建昌军,寻徙嘲州,责授化州团练使、循州安置。潜预知死⽇,语人曰:"吾将逝矣,夜必雷风大作。"已而果然,四鼓开霁,撰遗表,作诗颂,端坐而逝。时景定三年五月也。循人闻之,咨嗟悲恸。德祐元年,追复元官,仍还执政恩数。明年,以太府卿柳岳请赠谥,特赠少师。 程元凤,字申甫,徽州人。绍定元年进士,调江陵府教授。端平元年,差江西转运司⼲办公事。丁⺟忧。淳祐元年,迁礼、兵二部架阁,以⽗老不忍去侧,迁太学正,以祖讳辞,改国子录。⽗忧,服阕,迁太学博士,改宗学博士。以《诗》、《礼》讲荣王府。旁讽曲谕,随事规正,多所裨益,王亦倾心敬听。轮对,极论世运剥复之机及人主所当法天者。理宗览之曰:"有古遗直风。" 六年,进秘书丞兼权刑部郞官。七年,兼权右司郞官,迁著作郞,仍权右司郞官。轮对,指陈时病尤 ![]() ![]() 召奏事,辞,不允,迁右曹郞官。疏言实学、实政、国本、人才、吏治、生民、财计、兵威八事。寻兼右司郞官,拜监察御史兼崇政殿说书。丞相郑清之久专国柄,老不任事,台官潘凯、吴燧合章论列,清之不悦,改迁之,二人不拜命去。元凤上疏斥清之罪,其言明⽩正大,凯、燧得召还。有事于明堂,元凤疏言"祈天以实不以文"。又言边备,谓"当申儆军实,以起积玩之势。"及言滥刑之敝。十二年,拜右正言兼侍讲,以祖讳辞。诏权以右补阙系衔。上疏论格心之学,谓"⾰士大夫之风俗,当⾰士大夫之心术。"至于文敝、边储、人才、民心、储将帅、救灾异,莫不尽言。 余晦以从⽗天锡恃恩妄作,三学诸生伏阙上书⽩其罪状,司业蔡抗又力言之,元凤数其罪劾之。奏上,以晦为大理少卿,抗为宗正少卿。元凤又上疏留抗而黜晦,以安士心。乃命抗仍兼司业,晦予郡。 升殿中侍御史,仍兼侍讲。京城灾,疏言:"辍土木无益之役,以济暴露之民;移缁流泛滥之恩,以给颠沛之众。务行宽大之政,固结亿兆之心。旁招俊乂,而私昵无滥及之恩;屏去奷私,而贪黩无覆出之患。谨便嬖之防,而不使之弄权;抑恩泽之请,而不至于无节。"言多剀切。 宝祐元年,兼侍读,迁侍御史,言法孝宗八事。荐名士二十余人,进尚书吏部侍郞兼中书舍人,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仍兼侍读。亟辞,出关,不允。有事于南郊,元凤为执绥官,答问多所开陈。帝因 ![]() 蜀境与沅、靖 ![]() ![]() 开庆兵兴,上手疏收人心、重赏罚、团结兵民数事。俄起判平江府兼淮、浙发运使。四上章乞免。三年,御笔趣行,奏免修明局米五万石。拜特进,依前职。充醴泉观兼侍读。度宗即位,进少保。三年,拜少傅、右丞相兼枢密使,进封吉国公,以言罢,依旧少保、观文殿大学士、醴泉观使。乞致仕,不许。四年,罢观使,以守少保、观文殿大学士致仕。卒,遗表闻,帝震悼辍朝,特赠少师。 元凤之在府政也,一契家子求贰令,元凤谢之曰:"除授须由资。"其人累请不许,乃以先世为言。元凤曰:"先公畴昔相荐者,以某耝知恬退故也。今子所求躐次,岂先大夫意哉?矧以国家官爵报私恩,某所不敢。"有尝遭元凤论列者,其后见其可用,更荐拔之,每曰:"前⽇之弹劾,成其才也;今⽇之擢用,尽其才也。"所著《讷斋文集》若⼲卷。 江万里,字子远,都昌人。自其⽗烨始业儒。大⽗璘,乡称善人,其邻史知县者夸其能杖哗健士,璘俯首不答,归语烨曰:"史祖⽗故寒士,今居官以杖士人自憙,于我心有不释然。审尔,史氏且不昌,汝其戒之。"是夕烨 ![]() 史嵩之罢相,拜监察御史,仍兼侍讲。未几,迁右正言、殿中侍御史,又迁侍御史,未及拜。万里器望清峻,论议风采倾动一时,帝眷注尤厚。尝丐祠、省⺟疾,不许。属弟万顷奉⺟归南康,旋以⺟病闻,万里不俟报驰归,至祁门得讣。而议者谓万里⺟死,秘不奔丧,反挟妾媵自随,于是侧目万里者,相与腾谤。万里无以自解,坐是闲废者十有二年。后陆德舆尝辨其非辜于帝前。 贾似道宣抚两浙,辟参谋官。及似道同知枢密院,为京湖宣抚大使,以万里带行宝章阁待制,为参谋官。大元兵围鄂,似道以右丞兼枢密使移军汉 ![]() 度宗即位,召同知枢密院事,又兼权参知政事,迁参知政事。万里始虽俯仰容默,为似道用,然 ![]() 帝在讲筵,每问经史疑义及古人姓名,似道不能对,万里常从旁代对。时王夫人颇知书,帝语夫人以为笑。似道闻之,积惭怒,谋逐之。万里四丐祠,不候报出关。加资政殿大学士、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不拜,予祠。后二年,知太平州兼提领江淮茶盐兼江东转运使,召拜参知政事,进封南康郡公,既至,拜左丞相兼枢密使。丐祠,加观文殿大学士知福州,辞,依旧职,提举洞霄宮。又授知潭州、湖南安抚大使,加特进,寻予祠。时咸淳九年,万里年七十有六矣。 明年,大元兵渡江,万里隐草野间,为游骑所执,大诟, ![]() 王爚,字仲潜,一字伯晦,绍兴新昌人。登嘉定十三年进士第,知常 ![]() 宝祐元年,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兼权兵部侍郞,试司农卿兼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疏奏:"愿诏大臣相与忧 ![]() ![]() ![]() ![]() ![]() 开庆元年,召赴行在,授集英殿修撰、枢密都承旨、权吏部侍郞。景定元年,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兼侍读,为真侍郞兼太子左庶子。极言正论,太子听而说之,帝闻之甚喜。二年,迁礼部尚书,权吏部尚书,加龙图阁学士、知平江府、淮浙发运使。五年,召赴行在,进端明殿学士,提举佑神观兼侍读。召赴行在。 咸淳元年二月,拜签书枢密院事;闰月,同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二年,以疾乞祠,不许。乞放归田里。帝遣尚医视之,且赐食,复两乞归,皆不许。二年,拜参知政事。三年,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立皇太子,加食邑,三辞免官,不许。乞奉祠、休假,皆不许。最后乞祠禄,乃授资政殿学士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四辞免,不许。七年,台州言:"乞差爚充上蔡书院山主,"诏从之。八年,加观文殿学士提举万寿宮兼侍读,诏遣刑部郞官董朴起之,四上疏辞免,始从之。十年,乞致仕,不许。十一月,以爚为左丞相,章鉴为右丞相,并兼枢密使。寻授爚特进,加食邑。乞致仕,两乞辞免,皆不许。 德祐元年,两乞改命经筵庶可优闲,再乞以旧职奉京祠侍读,皆不许。右丞相章鉴、参知政事陈宜中奏"谕留爚以镇人心,以康世道"。从之。爚两请毋暑省院公椟,不许;又奏:"乞将臣先赐罢斥,臣本志誓死报国,愿假臣以宣抚招讨等职,臣当招募忠义,共图兴复。"鉴、宜中又奏"爚单车绝江,已至萧山,乞遣中使趣还治事"。乃授观文殿大学士、浙西江东路宣抚招讨大使,置司在京,以备咨访。乞解大使职名,不许。进少保、左丞相兼枢密使,寻加都督诸路军马。累辞,皆不许。 奏言:"今天下所以大坏至此者,正以一私蟠塞,赏罚无章故也。救之之策,在反其所以坏之之由。大明赏罚,动合乎天,庶几人心兴起,天下事尚可为也。"因言贾似道误国丧师之罪,于是始降诏切责似道不忠不孝。六月庚子朔,⽇食,爚奏:"⽇食不尽仅一分,⽩昼晦冥者数刻。 ![]() ![]() ![]() ![]() 寻进平章军国重事,辞,不许。或请:"出宜中或梦炎出督吴门,否则臣虽老无能为,若效死封疆,亦不敢辞。"诏三省集议。乞罢平章事,不许。京学生上书诋宜中,宜中亦上疏乞骸骨。初,宜中在相位,政事多不关⽩爚,或谓京学之论,实爚嗾之。 七月壬辰,诏:"给、舍之奏三⼊,爚与宜中必难共处,兼爚近奏乞免平章侍经筵,辞气不平,诚有如人言者矣。"遂罢爚平章,依前少保、特授观文殿大学士充醴泉观使。爚为人清修刚劲,似道归天台葬⺟,过新昌,爚独不见之。后以元老⼊相位,值国势危亡之际,天下所属望也,而卒与宜中不协而去云。 章鉴,字公秉,分宁人。以别院省试及第,累官中书舍人、侍左郞官、崇政殿说书,进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迁同知枢密院事。咸淳十年,王爚拜左丞相,鉴拜右丞相,并兼枢密使。明年,大元兵 ![]() 后有告鉴家匿宝玺者,霜晨,鉴方拥败衾卧,兵士至,大索其室,惟敝箧贮一⽟杯,余无一物,人颇叹其清约。鉴在朝⽇,号宽厚,然与人多许可,士大夫目为"満朝 ![]() 陈宜中,字与权,永嘉人也。少甚贫,而 ![]() ![]() 大全既窜,丞相吴潜奏还之。贾似道⼊相,复为之请,有诏六人皆免省试令赴。景定三年,廷试,而宜中中第二人。六人之中,宜中尤达时务。由绍兴府推官、户部架阁、秘书省正字、校书郞,数年迁监察御史。 程元凤再相,似道恐其侵权, ![]() 德祐元年,升同知枢密院事。二月,似道丧师芜湖,乃以宜中知枢密院兼参知政事。已而翁应龙自军中归,宜中问似道所在,应龙以不知对。宜中以为似道已死,即上疏乞正似道误国之罪。似道行时,以所亲信韩震总噤兵,人有言震 ![]() ![]() 时右丞相章鉴宵遁,曾渊子等请命宜中摄丞相事。诏以王爚为左丞相,拜宜中特进、右丞相。四月,爚还朝论事,即与宜中不合。台臣孙嵘叟请窜籍潜说友、吴益、李珏,宜中以为"簿录非盛世事,祖宗忠厚,未尝轻用之。珏方召⼊朝,遽加重刑,恐后无以示信"。爚力争,以为当如嵘叟议。会留梦炎自湖南⼊朝爚与宜中俱乞罢政,请以梦炎为相。太皇太后乃以宜中为左丞相,梦炎为右丞相,爚进平章军国重事。爚拜命,即⽇僦民居,以丞相府让宜中,宜中上疏,以为"一辞一受,何以解天下之讥",亦去。遣使数辈遮留之,始至。 时命张世杰等四道进师,二丞相都督军马而不出督。爚请以一丞相建阃吴门,以护诸将;不然,则已请行。宜中愧,始与梦炎上疏乞行边。事下公卿议不决。七月,世杰等兵果败于焦山。爚奏言:"事无重于兵,今二相并建都督,庙算指授,臣不得而知。比者,六月出师,诸将无统。臣岂不知吴门距京不远,而必为此请者,盖大敌在境,非陛下自将则大臣开督。今世杰以诸将心力不一而败,不知国家尚堪几败琊?臣既不得其职,又不得其言,乞罢免。"不允。 爚子囗乃嗾京学生伏阙上书,数宜中过失数十事,其略以为:"赵溍、赵与鉴皆弃城遁,宜中乃借使过之说,以报私恩。令狐概、潜说友皆以城降,乃受其包苴而为之羽翼。文天详率兵勤王,信谗而沮挠之。似道丧师误国, ![]() ![]() 临安府捕逮京学生。召之亦不至。太皇太后自为书遗其⺟杨,使勉谕之,宜中始乞以祠官⼊侍,乃拜醴泉观使。十月壬寅,始造朝,寻为右丞相,然事已去矣。宜中仓皇发京城民为兵,民年十五以上者皆籍之,人皆以为笑。十一月,遣张全合尹⽟、⿇士龙兵援常州,⽟与士龙皆战死,全不发一矢,奔还。文天祥请诛全,宜中释不问。已而,常州破,兵薄独松关,邻邑望风皆遁。 宜中遣使如军中请和不得,即率群臣⼊宮请迁都,太皇太后不可。宜中痛哭请之,太皇太后乃命装俟升车,给百官路费银。及暮,宜中不⼊,太皇太后怒曰:"吾初不 ![]() 宜中初与大元丞相伯颜期会军中,既而悔之,不果往。伯颜将兵至皋亭山,宜中宵遁,陆秀夫奉二王⼊温州,遣人召宜中。宜中至温州,而其⺟死。张世杰舁其棺舟中,遂与俱⼊闽中。益王立,复以为左丞相。井澳之败,宜中 ![]() 宜中为人多术数,少为县学生,其⽗为吏受赃当黥,宜中上书温守魏克愚请贷之。克愚以为黠吏,卒置之法。其后宜中为浙西提刑,克愚郊 ![]() ![]() ![]() 论曰:"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理宗在位长久,命相实多其人,若吴潜之忠亮刚直,财数人焉。潜论事虽近于讦,度宗之立,谋议及之,潜以正对,人臣怀顾望为子孙地者能为斯言哉?程元凤谨饬而有余而乏风节,尚为贾似道所諅。江万里问学德望优于诸臣,不免为似道笼络,晚年微露锋,颖辄见摈斥。士大夫不幸与权奷同朝,自处难矣。似道督视江上之师,以国事付王爚、章鉴、陈宜中,盖取其平时素与己者。爚、宜中于其既出,稍 ![]() ![]() ![]()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人也。体貌丰伟,美皙如⽟,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自为童子时,见学宮所祠乡先生欧 ![]() 开庆初,大元兵伐宋,宦官董宋臣说上迁都,人莫敢议其非者。天祥时⼊为宁海军节度判官,上书"乞斩宋臣,以一人心"。不报,即自免归。后稍迁至刑部郞官。宋臣复⼊为都知,天祥又上书极言其罪,亦不报。出守瑞州,改江西提刑,迁尚书左司郞官,累为台臣论罢。除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贾似道称病,乞致仕,以要君,有诏不允。天祥当制,语皆讽似道。时內制相承皆呈稿,天祥不呈稿,似道不乐,使台臣张志立劾罢之。天祥既数斥,援钱若⽔例致仕,时年三十七。 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 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卫。其友止之,曰:"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內地,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天祥曰:"吾亦知其然也。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 天祥 ![]() ![]() 天祥陛辞,上疏言:"朝廷姑息牵制之意多,奋发刚断之义少,乞斩师孟衅鼓,以作将士之气。"且言:"宋惩五季之 ![]() ![]() ![]() 十月,天祥⼊平江,大元兵已发金陵⼊常州矣。天祥遣其将朱华、尹⽟、⿇士龙与张全援常,至虞桥,士龙战死,朱华以广军战五牧,败绩,⽟军亦败,争渡⽔,挽全军舟,全军断其指,皆溺死,⽟以残兵五百人夜战,比旦皆没。全不发一矢,走归。大元兵破常州,⼊独松关。宜中、梦炎召天祥,弃平江,守余杭。 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未几,宋降,宜中、世杰皆去。仍除天祥枢密使。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偕左丞相吴坚、右丞相贾余庆、知枢密院事谢堂、签书枢密院事家铉翁、同签书枢密院事刘岊,北至镇江。天祥与其客杜浒十二人,夜亡⼊真州。苗再成出 ![]() 天祥未至时,扬有脫归兵言:"密遣一丞相⼊真州说降矣。"庭芝信之,以为天祥来说降也。使再成亟杀之。再成不忍,绐天祥出相城垒,以制司文示之,闭之门外。久之,复遣二路分觇天祥,果说降者即杀之。二路分与天祥语,见其忠义,亦不忍杀,以兵二十人道之扬,四鼓抵城下,闻候门者谈,制置司下令备文丞相甚急,众相顾吐⾆,乃东⼊海道,遇兵,伏环堵中得免。然亦饥莫能起,从樵者乞得余糁羹。行⼊板桥,兵又至,众走伏丛筱中,兵⼊索之,执杜浒、金应而去。虞候张庆矢中目,⾝被二创,天祥偶不见获。浒、应解所怀金与卒,获免,募二樵者以蕢荷天祥至⾼邮,泛海至温州。 闻益王未立,乃上表劝进,以观文殿学士、侍读召至福,拜右丞相。寻与宜中等议不合。七月,乃以同都督出江西,遂行,收兵⼊汀州。十月,遣参谋赵时赏、谘议赵孟溁将一军取宁都,参赞吴浚将一军取雩都,刘洙、萧明哲、陈子敬皆自江西起兵来会。邹洬以招谕副使聚兵宁都,大元兵攻之,洬兵败,同起事者刘钦、鞠华叔、颜斯立、颜起岩皆死。武冈教授罗开礼,起兵复永丰县,已而兵败被执,死于狱。天祥闻开礼死,制服哭之哀。 至元十四年正月,大元兵⼊汀州,天祥遂移漳州,乞⼊卫。时赏、孟溁亦提兵归,独浚兵不至。未几,浚降,来说天祥。天祥缚浚,缢杀之。四月,⼊梅州,都统王福、钱汉英跋扈,斩以徇。五月,出江西,⼊会昌。六月,⼊兴国县。七月,遣参谋张汴、监军赵时赏、赵孟溁等盛兵薄赣城,邹洬以赣诸县兵捣永丰,其副黎贵达以吉诸县兵攻泰和。吉八县复其半,惟赣不下。临洪诸郡,皆送款。潭赵璠、张虎、张唐、熊桂、刘斗元、吴希奭、陈子全、王梦应起兵邵、永间,复数县,抚州何时等皆起兵应天祥。分宁、武宁、建昌三县豪杰,皆遣人如军中受约束。 江西宣慰使李恒遣兵援赣州,而自将兵攻天祥于兴国。天祥不意恒兵猝至,乃引兵走,即邹洬于永丰。洬兵先溃,恒穷追天祥方石岭。巩信拒战,箭被体,死之。至空坑,军士皆溃,天祥 ![]() 孙{卤木}、彭震龙、张汴死于兵,缪朝宗自缢死。吴文炳、林栋、刘洙皆被执归隆兴。时赏奋骂不屈,有系累至者,辄麾去,云:"小小签厅官耳,执此何为?"由是得脫者甚众。临刑,洙颇自辩,时赏〈口七〉曰:"死耳,何必然?"于是栋、文炳、萧敬夫、萧焘夫皆不免。 天祥收残兵奔循州,驻南岭。黎贵达潜谋降,执而杀之。至元十五年三月,进屯丽江浦。六月,⼊船澳。益王殂,卫王继立。天祥上表自劾,乞⼊朝,不许。八月,加天祥少保、信国公。军中疫且起,兵士死者数百人。天祥惟一子,与其⺟皆死。十一月,进屯嘲 ![]() ![]() ![]() 天祥至嘲 ![]() 天祥在道,不食八⽇,不死,即复食。至燕,馆人供张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时世祖皇帝多求才南官,王积翁言:"南人无如天祥者。"遂遣积翁谕旨,天祥曰:"国亡,吾分一死矣。傥缘宽假,得以⻩冠归故乡,他⽇以方外备顾问,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举其平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积翁 ![]() 至元十九年,有闽僧言土星犯帝坐,疑有变。未几,中山有狂人自称"宋主",有兵千人, ![]() ![]() ![]() ![]() 论曰:自古志士, ![]() ![]() ![]() ![]() 部分译文 陈宜中,字与权,浙江永嘉人。年少时家里很穷,但他的 ![]() ![]() ![]() 丁大全被放逐之后,丞相吴潜上奏要求陈宜中还朝任职。贾似道⼊朝仕相,再次请陈宜中还朝任职,有诏令六人都可免省试直接到京城赴考。景定三年(1262),廷试,陈宜中考中录取为第二名。六人之中,陈宜中尤其通达时事政务。先后任绍兴府推官、户部架阁、秘书省正字、校书郞,数年以后迁升为监察御史。 程元凤再次担任相职,贾似道担心他侵夺他的权力,想逐去他。陈宜中首先弹劾程元凤纵容丁大全肆意作恶,为国家祸害的 ![]() 德祐元年(1275),陈宜中升任为同知枢密院事。二月,贾似道在芜湖兵败丧师,于是以陈宜中知枢密院兼参知政事。此后,翁应龙从军中回朝,陈宜中问他贾似道在哪里,翁应龙回答说不知道。陈宜中以为贾似道已经死了,于是上奏疏请求对贾似道的误国之罪加以正法。贾似道率军出行时,以他的亲信韩震总管噤兵,有的人说韩震想以兵劫持打算迁行的人,陈宜中借召韩震商量事情,暗中令埋伏壮士在⾐袖中蔵铁椎击杀了韩震,以表明不是贾似道的同 ![]() 当时,右丞相章鉴晚上逃跑了,曾渊子等人请诏令陈宜中代理丞相职事。恭帝诏以王火龠为左丞相,拜任陈宜中特进、右丞相。四月,王火龠还朝论事,即与陈宜中意见不合。台臣孙嵘叟请放逐潜说友、吴益、李珏回原籍,陈宜中认为:“簿录并不是盛世所做的事情,祖宗忠厚,未曾轻易用它。李珏刚刚被召⼊朝廷,立即加以重刑,恐怕此后难以示信于人。”王火龠力争,认为应该按孙嵘叟所说的办。适逢留梦炎从湖南到京城⼊朝,王火龠与陈宜中都请求罢免自己的职务,不理政务,请求以留梦炎担任相职。太皇太后于是以陈宜中担任左丞相,留梦炎担任右丞相,王火龠担任平章军国重事。王火龠接受任命,当天就去租赁民间的住房,把丞相府让给陈宜中,陈宜中上奏皇上,认为“一个推辞,一个接受,怎么能够解除天下人的讥笑呢”?也辞职而去。派遣使者几次去挽留他,才至朝任职。 当时,朝廷命张世杰等人分四路进军,陈宜中、留梦炎二丞相都督军马而不出战。王火龠请以一丞相督师在吴门建筑关隘,以保护诸将士兵,不然的话,就自己请求担任此事。陈宜中感到惭愧,始与留梦炎上疏请求行边防守。这个意见在议论时臣僚们不能决断。七月,张世杰等人所率军队果然在焦山失败。王火龠上奏章说:“没有什么事比军务还重要,现二丞相一起担任都督,妙算计谋,指挥授任,我不能够知道。近来,六月出师,诸将缺乏统帅。我难道不知道吴门相距京城不远,而一定要为此请求,大概大敌当前,不是陛下自任统帅,就是大臣们督师出征。现在张世杰因为各位将领不能齐心协力而败,不知道国家能够经受几次失败?我既不能担负起这方面的职责,又不能听到这方面的言论,请求罢免我的官职。”没有获得允许。 王火龠子王某于是唆使京城的学生到宮廷上书,数落陈宜中的几十件过失,简单地说,就是:“赵氵晋、赵与鉴都弃城逃跑,陈宜中于是借使者去饰说,以此回报私人的恩德。令狐概、潜说友都以守城降于蒙古,于是受他的包苴而成为他的羽翼。文天祥率兵勤王,陈宜中相信谗言而阻挠他。贾似道丧失军队大败,以致误国,表面上请求惩罚而实际上暗地里袒护他。大兵庒境于国门,勤王的军队留在京城而不派遣去御敌。宰相应当率兵督战,而他畏首畏尾,犹豫不决,商量好了的意见而不执行。吕师夔狼子野心,却派他去敌方通好请求结盟。张世杰的步兵用之于⽔战,刘师勇的⽔兵用之于陆战,指挥授命失宜欠当,以致造成军事失败。我们恐怕误害国家的将不只一个贾似道。” 奏书上后,陈宜中竟然离职而去,派遣使者去召他回朝,他没有至朝。这以后,罢免王火龠,命临安府逮捕捉拿上书的京城学生。召陈宜中还是没有回朝。太皇太后自己亲自写书信送给陈宜中的⺟亲杨氏,要她劝勉谕示她的儿子,陈宜中这才请求以祠官职⼊侍朝廷,于是拜任为醴泉观使。十月壬寅,才到朝廷,不久,被任命为右丞相,然而,宋朝大势已去。陈宜中仓惶间组织京城的民众当作士兵,市民十五岁以上的都⼊籍为兵,人们都以此感觉可笑。十一月,派遣张全与尹⽟、⿇士龙的军队援助常州,尹⽟与⿇士龙都战死,而张全却不发一箭,迅速逃回。文天祥请求诛杀张全,陈宜中却释放了他而不问他的罪行。此后,常州被攻下,蒙军庒境至独松关,周围的宋军望风而逃。 陈宜中派遣使者到蒙军中请求讲和而没有被答应,即率群臣⼊宮请求迁徙都城,太皇太后不同意。陈宜中痛哭失声地请求迁都,太皇太后于是命人装物、升车等待,发给百官路费银两。到傍晚,陈宜中没有⼊宮,太皇太后愤怒地说:“我起初不想迁都,而大臣们数次请求迁都,难道这不是欺骗我吗?”于是脫掉发簪、摘下用⽟石做的耳环丢在地上,关上阁门,群臣要求⼊內引进奏疏,都没有被允许。大概陈宜中实际上打算第二天迁都,仓促间奏陈皇上,是没有经过仔细考虑所致。 陈宜中起初与大元丞相伯颜预期在军中相会,不久对此感到后悔,没有按约前往。伯颜率兵到皋亭山,陈宜中晚上逃跑了,陆秀夫侍奉二王到温州,派遣人员寻召陈宜中,陈宜中到温州,他的⺟亲死了。张世杰抬他⺟亲的棺材到船上,于是与他一起到闽中。益王立后,又以陈宜中为左丞相。井澳之役战败以后,陈宜中想侍奉益王逃至占城(今越南河內),于是,先到占城说是益王的意思,估计事情不可能,就没有返回。二王多次派人召他回来,最终还是未回。至元十九年(1282),元军攻伐占城,陈宜中逃到暹罗(今泰国),后来死于暹罗。 陈宜中为人处世多讲权术谋略,少年时为县学的学生,他的⽗亲当官受赃按法应当黥面受刑,陈宜中上书温州知州魏克愚请求宽恕他的⽗亲,让他代他⽗亲受刑。魏克愚认为这是官吏狡猾的行为,最后仍然依法处罚。后来,陈宜中为浙西提刑,魏克愚到郊外 ![]() 文天祥,字宋瑞,一字履善,吉州吉⽔人。他相貌堂堂,⾝材魁伟,⽪肤⽩美如⽟,眉清目秀,观物炯炯有神。在孩提时,看见学宮中所祭祀的乡先生欧 ![]() 开庆初年,元朝的军队侵伐宋朝,宦官董宋臣对皇上说要迁都,没有人敢议论说这是错的。文天祥当时⼊朝任命为宁海军节度判官,上书“请求斩杀董宋臣,以统一人心”因不被采纳,就自己请免职回乡。后来逐渐升官至刑部侍郞。董宋臣又升为都知,文天祥再次上书一一列举他的罪行,也没有回音。因此出外任瑞州知州,改迁江南西路提刑,升任尚书左司郞官,多次遭台官议论罢职。担任军器监并兼任代理直学士院。贾似道称说有病,请求退休,用以要挟皇上,诏令没应允。文天祥起草制诰,所写文字都是讽刺贾似道的。当时起草圣旨诰命的內制沿袭要呈文稿审查,文天祥没有写,贾似道不⾼兴,命令台臣张志立奏劾罢免他。天祥已经几次被斥责,援引钱若⽔的例子退休,当时他三十七岁。 咸淳九年(1273),起用为荆湖南路提刑。因此见到了原来的宰相江万里。江万里平素就对天祥的志向、气节感到惊奇,同他谈到国事,神⾊忧伤地说“:我老了,观察天时人事应当有变化,我看到的人很多,担任治理国家的责任,不就是在你吗?望你努力。”十年(1274),改任赣州知州。 德。。初年,长江上游告急,诏令天下勤王。文天祥捧着诏书流涕哭泣,派陈继周率领郡里的英雄好汉,同时联络溪峒蛮,派方兴召集吉州的士兵,各英雄豪杰群起响应,聚集兵众万人。此事报到朝廷,命令他以江南西路提刑安抚使的名义率军⼊卫京师。他的朋友制止他说“:现在元兵分三路南下进攻,攻破京城市郊,进迫內地,你以乌合之众万余人赴京⼊卫,这与驱赶群羊同猛虎相斗没有什么差别。”文天祥答道“:我也知道是这么回事。但是,国家抚养培育臣民百姓三百多年,一旦有危急,征集天下的兵丁,没有一人一骑⼊卫京师,我为此感到深深地遗憾。所以不自量力,而以⾝殉国,希望天下忠臣义士将会有听说此事后而奋起的。依靠仁义取胜就可以自立,依靠人多就可以促成事业成功,如果按此而行,那么国家就有保障了。” 文天祥 ![]() 文天祥辞别天子,上疏说:“朝廷姑息、牵制的意向很多,奋发、果断处事的例子很少,请求处斩师孟作为战事祭祀,用以鼓舞将士们的士气。”又说“:宋代接受五代分裂割据的教训,削除藩镇,建立郡县城邑,虽然一时完全⾰除了尾大不掉的弊端,但是国家因此渐趋削弱。所以到一州就攻破一州,到一县就攻破一县,中原沦陷,悔恨、痛心哪里还来得及。现在应当划分天下为四镇,设置都督来作为它的统帅。把广南西路合并于荆湖南路,在长沙建立治所;把广南东路合并于江南西路,在隆兴建立治所;把福建路合并于江南东路,在番 ![]() ![]() 十月,文天祥到平江,元兵已从金陵出发进⼊常州。文天祥派遣他的将帅朱华、尹⽟、⿇士龙与张全援助常州,行到虞桥,⿇士龙战死,朱华率领广南军队,战于五牧,被打败,尹⽟也打败了,争相渡⽔,扒张全军中的渡船,张全的士兵斩断他们的手指,都淹死了,尹⽟率领残兵五百人夜间发起战斗,到第二天早晨都战死了。张全不发一箭,逃跑退却了。元兵攻⼊常州,占领了独松关。陈宜中、留梦炎召令文天祥,弃守平江,退守余杭。 第二年正月,担任临安知府。不多久,宋朝投降,宜中、张世杰都走了。继续任命天祥为枢密使。不久,担任右丞相兼枢密使,作为使臣到元军中讲和谈判,与元朝丞相伯颜在皋亭山针锋相对争论。丞相发怒拘捕了他,同左丞相吴坚、右丞相贾余庆、知枢密院事谢堂、签枢密院事家铉翁、同签枢密院事刘祒,向北至镇江。天祥与他的侍客杜浒等十二人,于夜间逃⼊真州。苗再成出来 ![]() 天祥没有到的时候,扬州有逃跑归来的士兵说“:秘密派遣一丞相进⼊真州劝说投降来了。”李庭芝信以为真,认为文天祥劝降来了。派苗再成迅速杀掉天祥。苗再成不忍心杀他,欺哄天祥到相城垒外,把制司的文书给他看,把他关在门外。好久以后,又派两批人分别去窥测证实天祥是否是来劝降的,如果是劝降的就杀了他。两批人分别与天祥谈话后,证实其忠义,都不忍心杀他,派士兵二十人沿路护送至扬州,四更鼓响时抵达城下,听等候开城门的人谈,制置司下令防备文丞相很严密,文丞相与随从听说后相互吐⾆,于是向东⼊海道,遇元兵,躲⼊四围土墙中得以免祸。然而,因为饥饿而不能走路,于是向樵夫们讨得了一些剩饭残羹。走至板桥,元兵又来了,众人跑⼊竹林中隐伏,元兵进⼊竹林搜索,抓住杜浒、金应带走了。虞候张庆眼睛被 ![]() 听说益王未立,于是上表劝请即帝位,以观文殿学士、侍读的官职召至福州,拜右丞相。不久与陈宜中等人议论意见不统一。七月,于是以同都督职出任江南西路,准备上任,召集士兵进⼊汀州。十月,派遣参谋赵时赏,咨议赵孟氵荣率领一支军队攻取宁都,参赞吴浚率一支军队攻取雩都,刘洙、萧明哲、陈子敬都从江西起兵来与他会合。邹氵风以招谕副使在宁都召聚兵众,元兵攻打他们,邹氵风兵败,同起事率兵的人刘钦、鞠华叔、颜师立、颜起岩都死了。武冈教授罗开礼,起兵收复了永丰县,不久兵败被俘,死于狱中。天祥听说罗开礼死了,穿起丧服,痛哭不已。 至元十四年(1277)正月,元兵攻⼊汀州,天祥于是迁移漳州,请求⼊卫朝廷。赵时赏、赵孟氵荣也率兵归来,唯独吴浚的士兵没有到。不久,吴浚降元,来游说文天祥。文天祥派人缚起吴浚,把他吊死了。四月,进⼊梅州,都统王福、钱汉英专横跋扈,被处斩了。五月,迁出江南西路,进⼊会昌。六月,进⼊兴国县。七月,遣参谋张汴、监军赵时赏、赵孟氵荣等率大军进 ![]() 江南西路宣慰使李恒派遣士兵⼊援赣州,而自己率兵在兴国进攻文天祥的据点。文天祥没有预料到李恒的兵突然攻至兴国,于是率兵撤退,靠近永丰的邹氵风。邹氵风的军队已在他的前面溃败,李恒于是穷追文天祥至方石岭。巩信坚守拒战,⾝中数箭,死了。到达空坑,士兵都被打败溃散,天祥的 ![]() 孙。。、彭震龙、张汴死于军中,缪朝宗自己上吊死了。吴文炳、林栋、刘洙都被抓住带回隆兴。赵时赏怒骂不屈服,有的多次被抓来的,往往很快放掉,说:“小小的签厅官,抓来有什么用呢?”因此得以逃脫的人很多。到行刑的时候,刘洙多次辩解,时赏呵斥他说:“死了算了,何必这样呢?”于是林栋、吴文炳、萧敬夫、萧焘夫都不能免难。 文天祥召集残兵奔赴循州,驻扎于南岭。黎贵达暗中 ![]() ![]() ![]() ![]() ![]() ![]() 文天祥被押至嘲 ![]() 文天祥在路上,八天没有吃饭,没有死,才又吃饭。到达燕京,馆舍侍员殷勤、陈设奢豪,文天祥没有⼊睡,坐待天亮。于是移送兵马司,令士卒监守他。当时元世祖皇帝多次搜求有才能的南宋官员,王积翁说:“南宋人中没有谁比得上文天祥的。”于是派遣王积翁去传达圣旨,文天祥说:“国家亡了,我只能一死报国。倘若因为宽赦,能以道士回归故乡,他⽇以世俗之外的⾝份作为顾问,还可以。假如立即给以⾼官,不仅亡国的大夫不可以此求生存,而且把自己平生的全部抱负抛弃,那么任用我有什么用呢?”王积翁想与宋官谢昌元等十人一起请释放文天祥为道士,留梦炎不同意,说“:文天祥放出后,又在江南号召抗元,置我十人于何地?”此事于是作罢。天祥在燕京共三年,皇上知道天祥始终不屈,同宰相议论放了他,遇上有人以文天祥起兵江南西路的事为借口,结果没有被释放。 至元十九年(1282),福建有一僧人说土星冒犯帝坐星,怀疑有变 ![]() ![]() ![]() ![]() 评论说:自古以来的仁人志士,希望信奉大义于天下的人,不因为成败、锋利钝挫而动摇自己的志向,君子认为这就是“仁”,用它规合天理的正道,那么人心就安宁了。商朝衰落,西周拥德而代商,盟津的军队不约而同来会者有八百诸侯国家。伯夷、叔齐两个男子汉想拦住马头加以阻止,三尺长的小孩也知道是挡不住的。后来,孔子认为这是贤能的举动,就说:“只有追求仁义才能得到仁义。”宋到德。。年间灭亡了,文天祥来往于兵营之间,开始想以言论保卫宋朝,当事情没有达到目的,就侍奉两个幼主称王于岭南海边,企图兴复宋朝,兵败被俘。我世祖皇帝以天地那么大的度量气魄,既赞扬他的节义,又爱惜他的才能,挽留他数年,好像老虎、犀牛关在笼子里,千方百计驯服它,然而始终不能达到目的。看他从容大度的气质,视死如归的气概,是因为他所追求的东西比生命还重要,难道这不可以称之为“仁”吗?宋代三百多年,录取士官的科举试考,没有什么比进士科考的规模还大,录取的进士中则没有谁能超过第一名了。自从文天祥死后,社会上有些喜 ![]() |
上一章 宋史 下一章 ( → ) |
阿酷小说网是值得收藏的免费全本小说网,网站收录了脱脱、阿鲁图等的网络全本小说宋史,免费提供宋史最新章节阅读,是小说爱好者必备的全本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