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酷小说网免费提供宋史最新章节 |
![]() |
|
阿酷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宋史 作者:脱脱、阿鲁图等 | 书号:10204 时间:2017/3/26 字数:19523 |
上一章 二十九百一卷 下一章 ( → ) | |
◎儒林三 ○邵伯温 喻樗 洪兴祖 ⾼闶 程大昌 林之奇 林光朝 杨万里 邵伯温,字子文,洛 ![]() ![]() ![]() ![]() ![]() 初,蔡确之相也,神宗崩,哲宗立,邢恕自襄州移河 ![]() ![]() ![]() 绍圣初,章惇为相。惇尝事康节, ![]() ![]() ![]() 徽宗即位,以⽇食求言。伯温上书累数千言,大要 ![]() ![]() 出监华州西岳庙,久之,知陕州灵宝县,徙芮城县。丁⺟忧,服除,主管永兴军耀州三⽩渠公事。童贯为宣抚使,士大夫争出其门,伯温闻其来,出他州避之。除知果州,请罢岁输泸南诸州绫绢、丝绵数十万以宽民力。除知兴元府、遂宁府、邠州,皆不赴。擢提点成都路刑狱,贼史斌破武休,⼊汉、利,窥剑门,伯温与成都帅臣卢法原合谋守剑门,贼竟不能⼊,蜀人德之。除利路转运副使,提举太平观。绍兴四年,卒,年七十八。初,邵雍尝曰:"世行 ![]() 伯温尝论元祐、绍圣之政曰:"公卿大夫,当知国体,以蔡确奷琊,投之死地,何⾜惜!然尝为宰相,当以宰相待之。范忠宣有文正余风,知国体者也,故 ![]() 赵鼎少从伯温游,及当相,乞行追录,始赠秘阁修撰。尝表伯温之墓曰:"以学行起元祐,以名节居绍圣,以言废于崇宁。"世以此三语尽伯温出处云。 著书有《河南集》、《闻见录》、《皇极系述》、《辨诬》、《辨惑》、《皇极经世序》、《观物內外篇解》近百卷。三子:溥、博、傅。 喻樗,字子才,其先南昌人。初,俞药仕梁,位至安州刺史,武帝赐姓喻,后徙严,樗其十六世孙也。少慕伊、洛之学,中建炎三年进士第,为人质直好议论。赵鼎去枢筦,居常山,樗往谒,因讽之曰:"公之事上,当使启沃多而施行少。启沃之际,当使诚意多而语言少。"鼎奇之,引为上客。鼎都督川陕、荆襄,辟樗为属。 绍兴初,⾼宗亲征,樗见鼎曰:"六龙临江,兵气百倍,然公自度此举,果出万全乎?或姑试一掷也?"鼎曰:"国中累年退避不振,敌情益骄,义不可更屈,故赞上行耳。若事之济否,则非鼎所知也。"樗曰:"然则当思归路,毋以贼遗君⽗忧。"鼎曰:"策安出?"樗曰:"张德远有重望,居闽。今莫若使其为江、淮、荆、浙、福建等路宣抚使,俾以诸道兵赴阙,命下之⽇,府库军旅钱⾕皆得专之。宣抚来路,即朝廷归路也。"鼎曰:"诺。"于是⼊奏曰:"今沿江经画大计略定,非得大臣相应援不可。如张浚人才,陛下终弃之乎?"帝曰:"朕用之。"遂起浚知枢密院事。浚至,执鼎手曰:"此行举措皆合人心。"鼎笑曰:"子才之功也。"樗于是往来鼎、浚间,多所裨益。顷之,以鼎荐,授秘书省正字兼史馆校勘。 初,金既退师,鼎、浚相得 ![]() 先是,樗与张九成皆言和议非便。秦桧既主和,言者希旨,劾樗与九成谤讪。樗出知舒州怀宁县,通判衡州,已而致仕。桧死,复起为大宗正丞,转工部员外郞、出知蕲州。孝宗即位,用为提举浙东常平,以治绩闻。淳熙七年,卒。 初,樗善鉴识,宣和间,谓其友人沈晦试进士当第一。建炎初,又谓今岁进士张九成当第一,凌景夏次之。会风折大槐,樗以作二简遗之,后果然。赵鼎尝以樊光远免举事访樗,樗曰:"今年省试不可无此人。"于是光远亦第一。初,樗二女方择配,富人 ![]() ![]() 洪兴祖,字庆善,镇江丹 ![]() ![]() 上疏乞收人心,纳谋策,安民情,壮国威。又论国家再造,一宜以艺祖为法。绍兴四年,苏、湖地震。兴祖时为驾部郞官,应诏上疏,具言朝廷纪纲之失,为时宰所恶,主管太平观。 起知广德军,视⽔原为陂塘六百余所,民无旱忧。一新学舍,因定从祀:自十哲曾子而下七十有一人,又列先儒左丘明而下二十有六人。擢提点江东刑狱。知真州。州当兵冲,疮痍未瘳。兴祖始至,请复一年租,从之。明年再请,又从之。自是流民复业,垦辟荒田至七万余亩。 徙知饶州,先梦持六刀,觉曰:"三刀为益,今倍之,其饶乎?"已而果然。是时秦桧当国,谏官多桧门下,争弹劾以媚桧。兴祖坐尝作故龙图阁学士程瑀《论语解序》,语涉怨望,编管昭州,卒,年六十有六。明年,诏复其官,直敷文阁。 兴祖好古博学,自少至老,未尝一⽇去书。著《老庄本旨》、《周易通义》、《系辞要旨》、《古文孝经序赞》、《离 ![]() ⾼闶,字抑崇,明州鄞县人。绍兴元年,以上舍选赐进士第。执政荐之,召为秘书省正字。时将赐新进士《儒行》、《中庸》篇,闶奏《儒行》词说不醇,请止赐《中庸》,庶几学者得知圣学渊源,而不惑于他说,从之。 权礼部员外郞兼史馆校勘。面对,言:"《舂秋》之法,莫大于正名。今枢密院号本兵柄,而诸路军马尽属都督,是朝廷兵柄自分为二。又周六卿,其大事则从其长,小事官属犹得专达。今一切拘以文法,虽利害灼然可见,官长且不敢自决,必请于朝,故庙堂之事益繁,而省曹官属乃与胥吏无异。又政事之行,给、舍得缴驳,台谏得论列,若给、舍以为然,台谏以为不然,则不容不改。祖宗时有缴驳台谏章疏不以为嫌者,恐其得于风闻,致朝廷之有过举。然此风不见久矣,臣恐朝廷之权反在台谏。且祖宗时,监察御史许言事,靖康中尝行之。今则名为台官,实无言责,此皆名之未正也。" 寻迁著作佐郞,以言者论罢,主管崇道观。召为国子司业。时兴太学,闶奏宜先经术,帝曰:"士习诗赋已久,遽能使之通经乎?"闶曰:"先王设太学,惟讲经术而已。国初犹循唐制用诗赋,神宗始以经术造士,遂罢诗赋,又虑不⾜以尽人才,乃设词学一科。今宜以经义为主,而加诗赋。"帝然之。闶于是条具以闻。其法以《六经》、《语》、《孟》义为一场,诗赋次之,子史论又次之,时务策又次之。太学课试及郡国科举,尽以此为法,且立郡国士补国学监生之制。中兴已后学制,多闶所建明。 闶又言建学之始,宜得老成以 ![]() 闶少宗程颐学。宣和末,杨时为祭酒,闶为诸生。胡安国至京师,访士于时,以闶为首称,由是知名。闶除礼部侍郞,帝因问闶张九成安否,明⽇,复以问秦桧,桧疑闶荐,中丞李文会承桧旨劾闶,出知筠州,不赴,卒。初,秦棣尝使姚孚请婚,闶辞之。其著述有《舂秋集传》行于世。 程大昌,字泰之,徽州休宁人。十岁能属文,登绍兴二十一年进士第。主吴县簿,未上,丁⽗忧。服除,著十论言当世事,献于朝,宰相汤思退奇之,擢太平州教授。明年,召为太学正,试馆职,为秘书省正字。 孝宗即位,迁著作佐郞。当是时,帝初政,锐意事功,命令四出,贵近或预密议。会诏百官言事,大昌奏曰:"汉石显知元帝信己,先请夜开宮门之诏。他⽇,故夜还,称诏启关,或言矫制,帝笑以前诏示之。自是显真矫制,人不复言。国朝命令必由三省,防此弊也。请自今被御前直降文书,皆申省审奏乃得行,以合祖宗之规,以防石显之奷。"又言:"去岁完颜亮⼊寇,无一士死守,而兵将至今策勋未已。惟李宝捷胶西,虞允文战采石,实屠亮之阶。今宝罢兵,允文守夔,此公论所谓不平也。"帝称善,选为恭王府赞读。迁国子司业兼权礼部侍郞、直学士院。帝问大昌曰:"朕治道不进,奈何?"大昌对曰:"陛下勤俭过古帝王,自女真通和,知尊国中,不可谓无效。但当求贤纳谏,修政事,则大有为之业在其中,不必他求奇策,以幸速成。"又言:"淮上筑城太多,缓急何人可守?设险莫如练卒,练卒莫如择将。"帝称善。 除浙东提点刑狱。会岁丰,酒税逾额,有挟朝命请增额者,大昌力拒之,曰:"大昌宁罪去,不可增也。"徙江西转运副使,大昌曰:"可以兴利去害,行吾志矣。"会岁歉,出钱十余万缗,代输吉、赣、临江、南安夏税折帛。清江县旧有破坑、桐塘二堰,以捍江护田及民居,地几二千顷。后堰坏,岁罹⽔患且四十年,大昌力复其旧。 进秘阁修撰,召为秘书少监,帝劳之曰:"卿,朕所简记。监司若人人如卿,朕何忧?"兼中书舍人。六和塔寺僧以镇嘲为功,求內降给赐所置田产仍免科徭,大昌奏:"僧寺既违法置田,又移科徭于民,奈何许之!况自修塔之后,嘲果不啮岸乎?"寝其命。权刑部侍郞,升侍讲兼国子祭酒。大昌言:"辟以止辟,未闻纵有罪为仁也。今四方谳狱例拟贷死,臣谓有司当守法,人主察其可贷则贷之。如此,则法伸乎下,仁归乎上矣。"帝以为然。兼给事中。江陵都统制率逢原纵部曲殴百姓,守帅辛弃疾以言状徙帅江西。大昌因极论"自此屯戍州郡,不可为矣"!逢原由是坐削两官,降本军副将。累迁权吏部尚书。言:"今⽇诸军,西北旧人⽇少,其子孙伉健者,当教之战阵。不宜轻听离军。且噤卫之士,祖宗非独以备宿卫而已,南征北伐,是尝为先锋。今率三年辄补外,用违其长,既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 会行中外更迭之制,力请郡,遂出知泉州。汀州贼沈师作 ![]() 大昌笃学,于古今事靡不考究。有《禹贡论》、《易原》、《雍录》、《易老通言》、《考古编》、《演繁露》、《北边备对》行于世。 林之奇,字少颖,福州候官人。紫微舍人吕本中⼊闽,之奇甫冠,从本中学。时将试礼部,行次衢州,以不得事亲而反。学益力,本中奇之,由是学者踵至。中绍兴二十一年进士第,调莆田簿,改尉长汀,召为秘书省正字,转校书郞。 会朝廷 ![]() ![]() ![]() ![]() ![]() ![]() ![]() 以痹疾乞外,由宗正丞提举闽舶,参帅议,遂以祠禄家居,自称拙斋。东莱吕祖谦尝受学焉。淳熙三年卒,年六十有五。 有《书》《舂秋》《周礼说》、《论》、《孟》《杨子讲义》、《道山记闻》等书行于世。 林光朝,字谦之,兴化军莆田人。再试礼部不第,闻吴中陆子正尝从尹焞学,因往从之游。自是专心圣贤践履之学,通《六经》,贯百氏,言动必以礼,四方来学者亡虑数百人。南渡后,以伊、洛之学倡东南者,自光朝始。然未尝著书,惟口授学者,使之心通理解。尝曰:"道之全体,全乎太虚。《六经》既发明之,后世注解固已支离,若复增加,道愈远矣。" 孝宗隆兴元年,光朝年五十,以进士及第。调袁州司户参军。乾道三年,龙大渊、曾觌以潜邸恩幸进,台谏、给舍论驳不行。张阐自外召为执政,锐 ![]() 茶寇自荆、湘剽江西,薄岭南,其锋锐甚。光朝自将郡兵,檄摧锋统制路海、本路钤辖⻩进各以军分控要害。会有诏徙光朝转运副使,光朝谓贼势方张,留屯不去,督二将遮击,连败之,贼惊惧宵遁。帝闻之,喜曰:"林光朝儒生,乃知兵耶。"加直宝谟阁,召拜国子祭酒兼太子左谕德。四年,帝幸国子监,命讲《中庸》,帝大称善,面赐金紫。不数⽇,除中书舍人。是时,吏部郞谢廓然由曾觌荐,赐出⾝,除殿中侍御史,命从中出。光朝愕曰:"是轻台谏、羞科目也。"立封还词头。天子度光朝决不奉诏,改授工部侍郞,不拜,遂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婺州。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宮,卒,年六十五。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人。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浚⼊相,荐之朝。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讙趋之,赋不扰而⾜,县以大治,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 ![]() 淳熙十二年五月,以地震,应诏上书曰: 臣闻:言有事于无事之时,不害其为忠;言无事于有事之时,其为奷也大矣。南北和好逾二十年,一旦绝使,敌情不测。而或者曰:彼有五单于争立之祸。又曰:彼有匈奴困于东胡之祸,既而皆不验。道涂相传,缮汴京城池,开海州漕渠,又于河南、北签兵民,增驿骑,制马枥,籍井泉,而吾之间谍不得以⼊,此何为者耶?臣所谓言有事于无事之时者一也。 或谓金主北归,可为国中之贺。臣以国中之忧,正在乎此。此人北归,盖惩创于逆亮之空国而南侵也。将 ![]() 臣窃闻论者或谓缓急,淮不可守,则弃淮而守江,是大不然。昔者吴与魏力争而得合肥,然后吴始安。李煜失滁、扬二州,自此南唐始蹙。今曰弃淮而保江,既无淮矣,江可得而保乎?臣所谓言有事于无事之时者三也。 今淮东、西凡十五郡,所谓守帅,不知陛下使宰相择之乎,使枢廷择之乎?使宰相择之,宰相未必为枢廷虑也;使枢廷择之,则除授不自己出也。一则不为之虑,一则不自己出,缓急败事,则皆曰:非我也。陛下将责之谁乎?臣所谓言有事于无事之时者四也。 且南北各有长技,若骑若 ![]() ![]() 陛下以今⽇为何等时耶?金人⽇ ![]() 臣闻古者人君,人不能悟之,则天地能悟之。今也国家之事,敌情不测如此,而君臣上下处之如太平无事之时,是人不能悟之矣。故上天见灾异,异时荧惑犯南斗,迩⽇镇星犯端门,荧惑守羽林。臣书生,不晓天文,未敢以为必然也。至于舂正月⽇青无光,若有两⽇相摩者,兹不曰大异乎?然天犹恐陛下不信也,至于舂⽇载 ![]() 自频年以来,两浙最近则先旱,江淮则又旱,湖广则又旱,流徙者相续,道殣相枕。而常平之积,名存而实亡;⼊粟之令,上行而下慢。静而无事,未知所以振救之;动而有事,将何以仰以为资耶?臣所谓言有事于无事之时者八也。 古者⾜国裕民,惟食与货。今之所谓钱者,富商、巨贾、阉宦、权贵皆盈室以蔵之,至于百姓三军之用,惟破楮券尔。万一如唐泾原之师,因怒粝食,蹴而覆之,出不逊语,遂起朱泚之 ![]() 古者立国必有可畏,非畏其国也,畏其人也。故苻坚 ![]() 愿陛下超然远览,昭然远寤。勿矜圣德之崇⾼,而增其所未能;勿恃国中之生聚,而严其所未备。勿以天地之变异为适然,而法宣王之惧灾;勿以臣下之苦言为逆耳,而体太宗之导谏。勿以女谒近习之害政为细故,而监汉、唐季世致 ![]() ![]() 然天下之事,有本 ![]() ![]() 东宮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宮僚以得端人相贺。他⽇读《陆宣公奏议》等书,皆随事规警,太子深敬之。王淮为相,一⽇问曰:"宰相先务者何事?"曰:"人才。"又问:"孰为才?"即疏朱熹、袁枢以下六十人以献,淮次第擢用之。历枢密院检详,守右司郞中,迁左司郞中。 十四年夏旱,万里复应诏,言:"旱及两月,然后求言,不曰迟乎?上自侍从,下止馆职,不曰隘乎?今之所以旱者,以上泽不下流,下情不上达,故天地之气隔绝而不通。"因疏四事以献,言皆恳切。迁秘书少监。会⾼宗崩,孝宗 ![]() 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对,言:"天下有无形之祸,僣非权臣而僣于权臣,扰非盗贼而扰于盗贼,其惟朋 ![]() ![]() ![]() ![]() ![]() ![]() ![]() ![]() 绍熙元年,借焕章阁学士为接伴金国贺正旦使兼实录院检讨官。会《孝宗⽇历》成,参知政事王蔺以故事俾万里序之,而宰臣属之礼部郞官傅伯寿。万里以失职力丐去,帝宣谕勉留。会进《孝宗圣政》,万里当奉进,孝宗犹不悦,遂出为江东转运副使,权总领淮西、江东军马钱粮。朝议 ![]() 宁宗嗣位,召赴行在,辞。升焕章阁待制、提举兴国宮。引年乞休致,进宝文阁待制致仕。嘉泰三年,诏进宝谟阁直学士,给赐⾐带。开禧元年召,复辞。明年,升宝谟阁学士,卒,年八十三,赠光禄大夫。 万里为人刚而褊。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胄用事, ![]() ![]() 万里精于诗,尝著《易传》行于世。光宗尝为书"诚斋"二字,学者称诚斋先生,赐谥文节。子长孺。 部分译文 邵伯温字子文,河南洛 ![]() ![]() ![]() 起初,蔡确为相,神宗驾崩,哲宗即位,邢恕从襄州迁往河 ![]() ![]() ![]() ![]() ![]() 绍圣初年(1094),章。。任宰相。章。。曾经事从邵雍,故任相后,打算起用邵伯温,然邵伯温不愿趋炎附势。按惯例,邵伯温当赴吏部听候铨选,程颐对邵伯温说“:我担心你此次的吏部之行。”邵伯温说“:有什么担心呢?难道不打算见先公于地下吗?”于是,邵伯温先到了吏部听候差遣,然后才去见章。。。章。。与邵伯温谈起邵雍的象数学时感叹道:“唉,我没有深究先天之学,实在有愧于先生。”邵伯温说:“我⽗亲的先天之学,论天地万物事理,可谓无所不包,无所不尽,如能信奉他的学说,就不会计较人世间的仇怨反复。”邵伯温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章。。大兴 ![]() ![]() ![]() ![]() 徽宗即位后,就⽇食现象寻求解释。邵伯温上书达数千言,大意是要皇帝恢复祖宗制度,澄清对宣仁太后的诬谤,解除元。。 ![]() 不久,邵伯温出监华州的西岳庙,之后,又先后任知陕州灵宝县和⻩城县。服⺟丧期満后,主管永兴军耀州三⽩渠公事。此时,童贯任该区域宣抚使,许多士大夫争相登门巴结讨好,可邵伯温听说童贯要来,赶紧出走他州以避童贯。邵伯温在知果州期间,上书请罢岁输泸南诸州绫绢、丝绵数十万以宽民力。后被命知兴元府、遂宁府、。。州,皆托辞不赴任,最后被擢升为提点成都路刑狱。时农民起义首领史斌率部攻破武休,进⼊汉中、利路,并打算夺取剑门关,邵伯温与成都帅臣卢清原合谋守剑门,致使斌不能过关,蜀人因此对邵伯温十分感 ![]() 绍兴四年(1134),邵伯温去世,时年七十八岁。邵雍曾经说:“世道很 ![]() ![]() 邵伯温曾论元。。、绍圣年间(1086~1098)的政治说:“公卿大夫,应当识国体,按理对蔡确等奷琊之徒,纵然置之于死地,也不⾜为惜。然而,既然蔡确曾为宰相,就应以宰相之礼待之。范忠宣有文正之余风,可谓知国体者,所以他想尽量淡化蔡确之罪。当他的意见被拒绝后,只得退而行蔡确词命,然后请求辞官,这就体现了君子长者仁人之用心。蔡确死于南方荒蛮之地,难道仅仅只是有伤国体吗?刘挚、梁焘、王严叟、刘安世等人忠直有余,然又疾恶之心太甚,不识礼统,这就为后⽇的士大夫之祸开了先河,因而不能不说他们没有过错。” 赵鼎年青时跟从邵伯温学习,后来赵鼎做了宰相,上表请求追封邵伯温,朝廷遂追赠邵伯温为秘书阁修撰。赵鼎为邵伯温做墓志铭说“:邵伯温以学识行起于元。。年间,以名节居处于绍圣年间,以言论受贬于崇宁年间。”世人皆认为赵鼎这三句话概括了邵伯温一生的历程。 邵伯温所著之书有《河南集》、《闻见录》、《皇极系述》、《辩诬》、《辨惑》、《皇极经世序》、《观物內外篇解》等近百卷。他有三个儿子,分别名为邵薄、邵博、邵傅。 洪兴祖字庆善,镇江丹 ![]() ![]() 洪兴祖上书⾼宗,建议朝廷收揽人心,采纳臣下的策略计谋,定安民情,宏扬国威。又议论说,国家重建,一切应该效法宋太祖。⾼宗绍兴四年(1134),苏州和湖州发生了地震。洪兴祖当时为驾部郞官,应皇帝的诏令上书,明确地指陈朝廷的纪纲失误,为宰相所忌恨,被贬斥主管太平观。 后起用为广德军知军,他考察⽔源修建陂塘六百多处,使老百姓无旱灾之忧。又把学舍修建一新,并编定配祀孔子的先贤牌位,自十哲曾子以下列七十一人,又列先儒左丘明以下二十六人。由于政绩可观,洪兴祖被提拔为提点江东刑狱。后又为真州知州。真州当军事要冲,遭到金军的严重破坏犹未恢复。洪兴祖上任一开始,便请求朝廷免除一年的租税,得到批准。明年请求免租,又得到批准。从此,流民得到安置,生产恢复发展,开辟荒田达七万多亩。 后洪兴祖调任饶州知州。调任前,他先做了个梦,梦到自己手里拿着六把刀,醒了后说:“三把刀为益州,今增加一倍,该是饶州吧!”不久果然如此。是时秦桧掌权,谏官大多数出自秦桧门下,他们争着弹劾忠良,以讨好秦桧。洪兴祖曾为已故的龙图阁学士程王禹的《论语解》做《序》,被指控为语言中涉及到怨望朝廷,被除名编管昭州。不久逝世,终年六十六岁。第二年,皇帝下令恢复他的官,直敷文阁。 洪兴祖好古博学,自少至老,未尝一⽇离书。他撰写的《老庄本旨》、《周易通义》、《系辞要旨》、《古文孝经序赞》、《离 ![]()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人。考取宋⾼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任赣州司户官,又调任永州零陵县县丞。这时张浚贬谪到永州,闭门谢客,杨万里三次拜访都没有见到,便写了一封信极力请求,张浚才见他,并以“正心诚意”之学相勉励,杨万里终⾝信服其教导,并把自己读书的房子取名为“诚斋” 张浚⼊相,将杨万里荐于朝廷。杨万里被升任为临安府教授,未赴任,⽗亲死居丧。后改任隆兴府奉新县知县,他不准催讨赋税的官吏下乡扰民,老百姓有逃避赋税的只把他的名字张贴集市中,老百姓都⾼兴地缴税,不扰民赋税就 ![]() ![]() 孝宗淳熙十二年(1185)五月,因发生地震,杨万里应皇帝诏命上书说: “臣听说在没有事的时候说有事,不影响其为忠臣;在有事的时候说没有事,其奷佞之心就严重了。现在宋金两国南北和好已超过二十年,一旦使者断绝来往,敌情就会变化莫测。可是却有人说,金人有当年匈奴‘五单于争立’的祸 ![]() ![]() “有人说金主回北方,可为大宋庆贺。臣以为大宋的忧患,正在这里。金主北归,大概是接受了完颜亮倾国南侵惨败的教训。将要南侵,必定要稳定內部或者是以自⾝镇抚其北方,而令他的儿子和女婿经营其南边。臣所说的在无事的时候说有事,此其二。 “臣私下听说有的大臣认为,淮河遇到缓急不可守,就建议弃淮河而守长江。这是非常不对的。过去吴国通过与魏国 ![]() “今淮东、淮西共有十五个郡,所谓防守的将帅,不知道陛下是让宰相去选择呢,还是枢密院去选择?让宰相去选择,宰相未必会为枢密院考虑;让枢密院去选择,则将帅的提拔授予不在枢密院的职权范围。一方不为另一方考虑,另一方则非职权范围內的事,缓急败了事,则都说这不是我造成的。那陛下将责备谁呢?臣说的在无事的时候说有事,此其四。 “南方和北方各有擅长的技术,像骑马,像 ![]() ![]() “陛下以为今⽇是何等时候呀?金人⽇益进 ![]() “臣听说古代的君主,人不能感悟他,则天可以感悟他。今天国家的事情,敌情不测是这样严重,而我国君臣上下处在这种时候却像处在太平无事的时候,这说明人已经不能感悟他了。所以上天呈现灾异,前些⽇子荧惑星犯侵南斗星,近些⽇子镇星又犯侵端门星,荧惑星守羽林星。臣是一介书生,不懂得天文,不敢以为这就必然是灾祸。到今年舂天正月太 ![]() ![]() “自数年以来,两浙离京师最近而首先发生旱灾,接着,江淮又发生旱灾,湖广又发生旱灾,民人流亡相继,道路上饿死的人相接。而常平仓的积蓄却名存而实亡;⼊粟的命令上面颁行而下面怠慢。平静而无事,不知道如何振救它,一旦发生灾荒而有事,又怎么能够依靠它得到资助呢?臣所说的在无事的时候说有事,此其八。 “古代富国裕民,只依靠粮食和钱币两物。今天所谓的真正钱币,都被富商、巨贾、宦官和有权有势的贵族、官僚等満室收蔵起来了,至于老百姓和军队使用的,只有破脏的纸币。万一像唐朝的泾原之师那样,士兵因不満意耝劣的食物,而把它倒在地上践踏,并破口大骂,从而酿成朱氵此那样的叛 ![]() “自古以来一个国家建立,必有让别国感到可怕的东西,不是怕其国家,而是怕其国人。所以苻坚想呑并东晋,王猛却认为不可,说东晋的谢安、桓冲,是长江以南众望所归的人物,这说明保存东晋的是谢安、桓冲两个人。前些时候,著名的宰相如赵鼎、张浚,著名将领如岳飞、韩世忠,都是金人所害怕的。近时的刘珙可以用却早死,张木式可以用却沮丧而死,万一有急难,不知道督率诸路军马的有何人,可以当一面的有何人,而为金人平时所畏惮的又有何人?而有的人说,人的才能,要用了以后才能看见。臣听到《记》上说:‘假如有车子,我一定看到它的样式,假如有言论,我一定听到它的声音。’今天说有这样的人才,却没有听说过他可以做大将、做宰相,这不是有车而没有样式,有言论而没有声音吗?而且要等到用后才能看见,那么若不在大安危的环境里安排他,在大胜败的战争中试验他,是不可能看到他的作用的。平时相处没有办法知道他是什么人,必等大安危、大胜负以后才知道他是什么人。事情成功,当然是万幸的;事情失败,懊悔怎么来得及呀?过去谢玄北御苻坚,郗超知道他一定会取胜;桓温西伐李势,刘忄炎也知道他一定会成功。因为谢玄走路,在履屐之间都无不表现出他的稳当;桓温玩。。博游戏,没有把握取胜他决不去玩,这两个人在平时无事之时,就已经让人从他们的小事情的成功中而相信他们⼲大事也一定会成功。难道一个人一定非要大用的时候才能看出他的才能吗?臣所说的在无事的时候说有事,此其十。 “希望陛下超然远视,昭然远悟。不要夸耀圣德的崇⾼,而要增加自己的才⼲;不要依靠国中的人口众多,而要加強自己所未能准备好的防备。不要以天地的变异为自然,而要效法周宣王惧灾的态度;不要以臣下的忠言逆耳,而要体察唐太宗的劝导臣下提意见的诚心。不要把后妃宦官亲信危害政治看成小事,而要借鉴汉、唐末年造成国家祸 ![]() ![]() “但天下的事情有 ![]() ![]() 太子东宮缺少讲官,皇帝亲自提拔杨万里为侍读。东宮官僚都以得到一个正直的人相庆贺。他⽇太子读《陆宣公奏议》等书,杨万里都 ![]() 淳熙十四年(1187)夏天发生旱灾,杨万里又应皇帝诏令上书,说:“旱灾已经两个月,然后才让大家进言,这难道不太迟了吗?进言的范围,又只上自侍从官,下止馆职官吏,这难道不太狭隘了吗?今天之所以发生旱灾,是由于上面朝廷的恩泽不能施及下面,下面老百姓的苦情不能上达朝廷,天地之间的气隔绝而不能畅通。”于是疏列两件事情上奏,言词都很恳切。不久,升任秘书少监。遇到⾼宗驾崩,孝宗想行三年丧,修建了议事堂,令皇太子参决一切事务。杨万里上奏章力谏,又上书太子,说“:天无二⽇,民无二王。要是遇到危机,懊悔怎么来得及?与其懊悔来不及,何如辞谢而不居位。愿殿下三番五次推辞,而不要居这个位。”太子为之恐惧。⾼宗没有安葬,翰林学士洪迈不等集体商议,就独自把配享⾼宗的已逝大臣吕颐浩等的姓名奏上。杨万里上疏抨击他,极力说张浚应当配享,并且说洪迈这样做无异于指鹿为马。孝宗看了他的奏疏很不⾼兴,说:“杨万里把朕看成了什么样的皇帝!”因此杨万里以直秘阁的馆职调出任筠州知州。 光宗即位,征召他为秘书监。⼊对时,奏言:“国家有一种无形的祸患,超越职权行事,不是权臣而甚于权臣,扰 ![]() ![]() ![]() ![]() ![]() ![]() ![]() ![]() 光宗绍熙元年(1190),杨万里以焕章阁学士的⾝份为接伴金国贺正旦使兼实录院检讨官。适值《孝宗⽇历》修成,参知政事王蔺 ![]() 宁宗即位,召赴行在,他辞谢。后升焕章阁待制,提举兴国宮。到了退休的年龄,他请求退休。进宝文阁待制,退休。嘉泰三年(1203),皇帝下令进封他为宝谟阁直学士,赏赐⾐带。开禧元年(1205)又召他,他再一次推辞。第二年,升宝谟阁学士。逝世,终年八十三岁,追赠光禄大夫。 杨万里为人刚強而偏狭。孝宗起初爱他的才能,征求周必大的意见。周必大对杨万里没有好评,因此不被重用。韩。。胄当政,想网罗四方知名人士为他的羽翼,曾经修筑南园,嘱托杨万里做记,许以中书、门下省的⾼位。杨万里说“:官可以抛弃,记却不可写。”韩。。胄非常生气,便改命他人做记。杨万里在家闲了十五年,都是韩。。胄把持国柄的时候。韩。。胄专权僭越⽇益严重,杨万里非常忧愤,郁郁成疾。家里人知道他是忧国,因此凡是邸吏通报当时的政治形势的都不告诉杨万里。有一天忽然他的族子从外面来,立即告诉他韩。。胄对金用兵的事。杨万里听了失声痛哭,马上叫拿纸来写道:“韩。。胄奷臣,专权跋扈目无皇上,轻易动兵残害民人, ![]() ![]() 杨万里精于诗歌,著有《易传》流行于世。光宗曾为他写“诚斋”二字,学者称他为“诚斋先生”,死后赐谥“文节”其子名长孺。 WwW.AkUxs.cOm |
上一章 宋史 下一章 ( → ) |
阿酷小说网是值得收藏的免费全本小说网,网站收录了脱脱、阿鲁图等的网络全本小说宋史,免费提供宋史最新章节阅读,是小说爱好者必备的全本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