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酷小说网免费提供宋史最新章节 |
![]() |
|
阿酷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宋史 作者:脱脱、阿鲁图等 | 书号:10204 时间:2017/3/26 字数:19578 |
上一章 一零百二卷 下一章 ( → ) | |
◎文苑四 ○穆修 石延年 (刘潜附)萧贯 苏舜钦 尹源 ⻩亢 ⻩鉴 杨蟠 颜太初 郭忠恕 穆修,字伯长,郓州人。幼嗜学,不事章句。真宗东封,诏举齐、鲁经行之士,修预选,赐进士出⾝,调泰州司理参军。负才,与众龃龉,通判忌之,使人诬告其罪,贬池州。中道亡至京师,叩登闻鼓诉冤,不报。居贬所岁余,遇赦得释, ![]() 修 ![]() ![]() ![]() ![]() 自五代文敝,国初,柳开始为古文。其后,杨亿、刘筠尚声偶之辞,天下学者靡然从之。修于是时独以古文称,苏舜钦兄弟多从之游。修虽穷死,然一时士大夫称能文者必曰穆参军。 庆历中,祖无择访得所著诗、书、序、记、志等数十首,集为三卷。 石延年,字曼卿,先世幽州人。晋以幽州遗契丹,其祖举族南走,家于宋城。延年为人跌宕任气节,读书通大略,为文劲健,于诗最工而善书。 累举进士不中,真宗录三举进士,以为三班奉职,延年聇不就。张知⽩素奇之,谓曰:"⺟老乃择禄耶?"延年不得已就命。后以右班殿直改太常寺太祝,知金乡县,有治名。用荐者通判乾宁军,徙永静军,为大理评事、馆阁校勘,历光禄、大理寺丞,上书章献太后,请还政天子。太后崩,范讽 ![]() 尝上言天下不识战三十余年,请为二边之备。不报。及元昊反,始思其言,召见,稍用其说。命往河东籍乡兵,凡得十数万,时边将遂 ![]() 延年喜剧饮,尝与刘潜造王氏酒楼对饮,终⽇不 ![]() 初,与天章阁待制吴遵路同使河东,及卒,遵路言于朝廷,特官其一子。 刘潜字仲方,曹州定陶人。少卓逸有大志,好为古文,以进士起家,为淄州军事推官。尝知蓬莱县,代还,过郓州,方与曼卿饮,闻⺟暴疾,亟归。⺟死,潜一恸遂绝,其 ![]() ![]() 同时以文学称京东者,齐州历城有李冠,举进士不第,得同《三礼》出⾝,调乾宁主簿,卒。有《东皋集》二十卷。 萧贯,字贯之,临江军新喻人。俊迈能文,尚气概。举进士甲科,为大理评事,通判安、宿二州,迁太子中允、直史馆。仁宗即位,进太常丞、同判礼院。历吏部南曹、开封府推官、三司盐铁判官,为京东转运使。 时提举捉贼刘舜卿善捕盗,号"刘铁弹",恃功为不法,前后畏其凶悍,莫敢治。贯至,发之,废为民。徙江东,改知洪州,累迁尚书刑部员外郞。坐前使江东不察所部吏受赇,降知饶州。 有抚州司法参军孙齐者,初以明法得官,以其 ![]() ![]() 贯临事敢为,不苟合于时。初,感疾,梦绿⾐中人召至帝所,赋《噤中晓寒歌》,词语清丽,人以比唐李贺。 苏舜钦,字子美,参知政事易简之孙。⽗耆,有才名,尝为工部郞中、直集贤院。舜钦少慷慨有大志,状貌怪伟。当天圣中,学者为文多病偶对,独舜钦与河南穆修好为古文、歌诗,一时豪俊多从之游。 初以⽗任补太庙斋郞,调荥 ![]() 烈士不避鈇钺而进谏,明君不讳过失而纳忠,是以怀策者必吐上前,蓄冤者无至腹诽。然言之难不如容之难,容之难不如行之难,有言之必容之行之,则三代之主也,幸陛下留听焉。 臣观今岁自舂徂夏,霖雨 ![]() ![]() ![]() ![]() 前志曰:"积 ![]() ![]() ![]() 浃⽇之间,未闻为此,而将计工役以图修复,都下之人闻者骇惑,聚首横议,咸谓非宜。皆曰章圣皇帝勤俭十余年,天上富庶,帑府流衍,乃作斯宮,及其毕功,海內虚竭。陛下即位及十年,数遭⽔旱,虽征赋咸⼊,而百姓困乏。若大兴土木,则费知纪极,财力耗于內,百姓劳于下,內耗下劳,何以为国!况天灾之,己违之,是 ![]() ![]() 夫贤君见变,修道除凶, ![]() 臣又按《五行志》:贤佞分别,官人有叙,率由旧章,礼重功勋,则火得其 ![]() ![]() 又上书曰: 历观前代圣神之君,好闻谠议,盖以四海至远,民有隐慝,不可以遍照,故无间愚 ![]() 臣睹乙亥诏书,戒越职言事,播告四方,无不惊惑,往往窃议,恐非出陛下之意。盖陛下即位以来,屡诏群下勤求直言,使百僚转对,置匦函,设直言极谏科。今诏书顿异前事,岂非大臣雍蔽陛下聪明,杜塞忠良之口,不惟亏损朝政,实亦自取覆亡之道。夫纳善进贤,宰相之事,蔽君自任,未或不亡。今谏官、御史悉出其门,但希旨意,即获美官,多士盈庭。噤不得语。陛下拱默,何由尽闻天下之事乎? 前孔道辅、范仲淹刚直不挠,致位台谏,后虽改他官,不忘献纳。二臣者非不知缄口数年,坐得卿辅,盖不敢负陛下委注之意。而皆罹中伤,窜谪而去,使正臣夺气,鲠士咋⾆,目睹时弊而不敢论。 昔晋侯问叔向曰:"国家之患孰为大?"对曰:"大臣持禄而不极谏,小臣畏罪而不敢言,下情不得上通,此患之大者。"故汉文感女子之说而⾁刑是除,武帝听三老之议而江充以族。⾁刑古法,江充近臣,女子三老,愚耄疏隔之至也。盖以义之所在, ![]() 寻举进士,改光禄寺主簿,知长垣县,迁大理评事,监在京店宅务。康定中,河东地震,舜钦诣匦通疏曰: 臣闻河东地大震裂,涌⽔坏屋庐城堞,杀民畜几十万,历旬不止。始闻惶骇疑惑。窃思自编策所纪前代衰微丧 ![]() ![]() ![]() ![]() ![]() 臣以世受君禄,⾝齿国命,涵濡惠泽,以长此躯,目睹心思,惊怛流汗, ![]() 既而孟舂之初,雷震暴作,臣以谓国家阙失,众臣莫敢为陛下言者,唯天丁宁以告陛下。陛下果能沛发明诏,许群臣皆得献言,臣初闻之踊跃欣抃。旬⽇间颇有言事者,其间岂无切中时病,而未闻朝廷举而行之,是亦收虚言而不 ![]() ![]() 一曰正心。夫治国如治家,治家者先修己,修己者先正心,心正则神明集而万务理。今民间传陛下比年稍迩俳优 ![]() ![]() ![]() 其二曰择贤。夫明主劳于求贤而逸于任使,然盈庭之士不须尽择,在择一二辅臣及御史、谏官而已。陛下用人尚未慎择。昨王随自吏部侍郞迁门下侍郞平章事,超越十资,复为上相。此乃非常之恩,必待非常之才,而随虚庸琊谄,非辅相之器,降⿇之后,物论沸腾。故疾 ![]() ![]() ![]() 臣以谓陛下⾝既勤俭,辅弼、台谏又皆得人,则天下何忧不治,灾异何由而生?惟陛下少留意焉。 范仲淹荐其才,召试,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舜钦娶宰相杜衍女,衍时与仲淹、富弼在府政,多引用一时闻人, ![]() ![]() ![]() 舜钦既放废,寓于吴中,其友人韩维责以世居京师而去离都下,隔绝亲 ![]() 蒙闻责以兄弟在京师,不以义相就,独羁外数千里,自取愁苦。予岂无亲戚之情,岂不知会合之乐也?安肯舍安逸而甘愁苦哉! 昨在京师,不敢犯人颜⾊,不敢议论时事,随众上下,心志蟠屈不开,固亦极矣。不幸适在嫌疑之地,不能决然早自引去,致不测之祸,捽去下吏,人无敢言,友仇一波,共起谤议。被废之后,喧然未已,更 ![]() ![]() 况⾎属之多,资⼊之薄,持国见之矣。常相团聚,可乏⾐食乎?不可也。可闭关常不与人接乎?不可也。与人接必与之言,与之言必与之还往,使人人皆如持国则可,不迨持国者必加酿恶言,喧布上下,使仆不能自明,则前⽇之事未为重也。 都无此事,亦终⽇劳苦,应接之不暇,寒暑奔走尘土泥淖中,不能了人事,羸马饿仆,⽇栖栖取辱于都城,使人指背讥笑哀闵,亦何颜面,安得不谓之愁苦哉! 此虽与兄弟亲戚相远,而伏腊稍⾜,居室稍宽,无终⽇应接奔走之劳,耳目清旷,不设机关以待人,心安闲而体舒放。三商而眠,⾼舂而起,静院明窗之下,罗列图史琴樽以自悦愉,有兴则泛小舟出盘、阊二门,昑啸览古于江山之间。渚茶、野酿⾜以销忧,菁鲈、稻蟹⾜以适口。又多⾼僧隐君子,佛庙胜绝,家有园林,珍花奇石,曲池⾼台,鱼鸟留连,不觉⽇暮。 昔孔子作《舂秋》而夷吴,又曰:"吾 ![]() ![]() ![]() ![]() ![]() 二年,得湖州长史,卒。舜钦数上书论朝廷事,在苏州买⽔石作沧浪亭,益读书,时发愤懑于歌诗,其体豪放,往往惊人。善草书,每酣酒落笔,争为人所传。及谪死。世尤惜之。 ![]() 兄舜元,字才翁,为人精悍任气节,为歌诗亦豪健,尤善草书,舜钦不能及。官至尚书度支员外郞、三司度支判官。 尹源,字子渐,少博学強记,与弟洙皆以文学知名,洙议论明辨,果于有为。源自晦,不矜饰,有所发即过人。初以祖荫补三班借职,稍迁殿直。举进士,为奉礼郞,累迁太常博士,历知芮城、河 ![]() 尝作《唐说》及《叙兵》十篇上之。其《唐说》曰: 世言唐所以亡,由诸侯之強,此未极于理。夫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燕、赵、魏首 ![]() ![]() ![]() ![]() 及广明之后,关东无复唐有,方镇相侵伐者,犹以王室为名。及梁祖举河南,刘仁恭轻战而败,罗氏內附,王镕请盟,于时河北之事去矣。梁人一举而代唐有国,诸侯莫能与之争,其势然也。向使以僖、昭之弱,乘巢、蔡之 ![]() 或曰:"诸侯強则分天子之势,子何议之过乎?"曰:"秦、隋之势无分于诸侯,而亡速于唐,何如哉?"或曰:"唐之亡其由君失道乎?"曰:"君非失道,而才不至焉尔,其亡也,臣实主之。请极其说:唐太宗起艰难有天下,其用臣也,听其言而尽其才,故君臣相亲而至治安。以及后世,视太宗由兹而兴,虽其圣不及,而任臣纳谏之心一也。君有太宗之心,臣非太宗之臣,上听其下,或不能辨其奷,下惑其上,无所不至,所以败也。何哉?夫君一而臣众,大圣之君不相继而出,大奷之臣则世有之。大圣在上,则奷无所容,其臣莫不贤。苟君之才不能胜臣之奷,则虽有贤者不能进矣。如是,然未至于失道,犹失道也。明皇非不 ![]() ![]() ![]() ![]() ![]() ![]() 其《叙兵》曰: 唐杜牧当会昌中河朔用兵,尝为文数篇,上论历代军事利害,继以本朝制兵、用将之得失,下参以当时事机。牧,儒者,位不显,其术未尝试,然识者谓牧知兵,虽古名将不能过。今观牧所著,大要究极当世之务,不专狃古法,使时君可行而易为功,此其善也。 今兵之利钝所以与唐世异者,唐自中世以来,诸侯皆自募兵训练,出攻⼊守,上下一志,故讨淮西、青、冀、沧德、泽潞之叛,以至四征夷狄,大率假外兵以集事,朝廷所出神策噤军,不过为声援而已,故所至多有功。 今则不然,国家患前世藩镇之強,凡天下所募骁勇,一萃于京师。虽滨塞诸郡,大者籍兵不逾数千,每岁防秋,则戍以噤兵,将师任轻而势分,军事往往中御。愚谓此可以施于无事时,镇国中,服豪杰心,苟戎夷侵轶,未必能取胜也。何则?兵主于外则勇,主于內则骄,勇生于劳,骄生于逸。夫外兵所习尚皆疆埸战斗劳苦之事,死生之命制之于将,故勇,勇而使之战则多利;內兵居京师,⽇享安逸,加之以赏赉,未尝服甲胄、荷戈戟,不知将帅号令之严,故骄,骄而劳之则怨,以之战则多钝。 若唐之失,失于诸侯之不制,非失于外兵之強,故有骄将,罕闻有骄兵。今之失,失于将太轻,而外兵不⾜以应敌,內兵鲜得其用,故有骄兵,不闻有骄将。且唐之所失者势也,今之所失者制也。势也者。不得已也,制也者,可为而不为也。 然则为今之计当如何?曰:"稍⾰旧制,大募豪勇,益外兵之籍,俾⾜以战敌。以內兵为声势,重边将之任,使专一军之事,而不得连州郡之势,斯可以获近利而亡后害也。 余文多不录。 赵元昊寇定川堡,葛怀敏发泾原兵救之,源是时通判庆州,遗怀敏书曰:"贼举国而来,其利不在城堡,而兵法有不得而救者,宜驻兵瓦亭,择利而后动。"怀敏不听,以败。范仲淹、韩琦荐其才,召试学士院。源素不喜赋,请以论易赋,主试者方以赋进,不悦其言,第其文下,除知怀州,卒。 ⻩亢,字清臣,建州浦城人也。⺟梦星殒于怀,掬而呑之,遂有娠。少奇颖过人,年十五,以文谒翰林学士章得象,得象奇之。游钱塘,以诗赠处士林逋,逋尤 ![]() ⻩鉴,字唐卿,与亢同乡里,少敏慧过人。举进士,补桂 ![]() 杨蟠,字公济,章安人也。举进士,为密、和二州推官。欧 ![]() 颜太初,字醇之,徐州彭城人,颜子四十七世孙。少博学,有隽才,慷慨好义。喜为诗,多讥切时事。天圣中,亳州卫真令黎德润为吏诬构,死狱中,太初以诗发其冤,览者壮之。文宣公孔圣祐卒,无子,除袭封且十年。是时有医许希以针愈仁宗疾,拜赐已,西向拜扁鹊曰"不敢忘师也!"帝为封扁鹊神应侯,立祠城西。太初作《许希诗》,指圣祐事以讽在位,又致书参知政事蔡齐,齐为言于上,遂以圣祐弟袭封。山东人范讽、石延年、刘潜之徒喜豪放剧饮,不循礼法,后生多慕之,太初作《东州逸 ![]() ![]() 前此有太常博士宋武通判同州,与守争事,恚死,守憾之,捃构其子以罪,发狂亦死,⽗子寓骨僧舍。时守方贵显,无敢为直冤,太初因事至同州,葬武⽗子,苏舜钦表其事于墓左。后移应天府户曹参军、南京国子监说书,卒。著书号《洙南子》,所居在凫、绎两山之间,号凫绎处士。有集十卷,《淳曜联英》二十卷。 子复,嘉祐中,本郡敦遣至京师,召试舍人院,为奉议郞。 郭忠恕,字恕先,河南洛 ![]() ![]() 建隆初,被酒与监察御史符昭文竞于朝堂,御史弹奏,忠恕叱台吏夺其奏,毁之,坐贬为乾州司户参军。乘醉殴从事范涤,擅离贬所,削籍配隶灵武。其后,流落不复求仕进,多游岐、雍、京、洛间,纵酒跅弛,逢人无贵 ![]() 尤善画,所图屋室重复之状,颇极精妙。多游王侯公卿家,或待以美酝,豫张纨素倚于壁,乘兴即画之,苟意不 ![]() 忠恕 ![]() 部分译文 穆修字伯长,郓州人。幼年即爱好读书,但不死背章句。宋真宗东封泰山,下诏书选举齐、鲁懂经学品行端庄之士,穆修得以参选,被赐以进士出⾝,调任为泰州的司理参军。但穆修恃才傲物,与同僚经常发生矛盾,州通判猜忌他,就暗中指使人诬告他以罪,他被贬斥池州。穆修中途逃跑来到京师开封,打登闻鼓喊冤,要求平反昭雪,朝廷不理睬。他在池州贬所居住了一年多,碰到大赦得释,就回乡把⺟亲接来一起住在京师,由于生活窘困,有时还出去乞讨以供养⺟亲。许久以后,他得补颍州文学参军,又徙任蔡州。宋仁宗明道(1032~1033)中,他去世。 穆修为人 ![]() ![]() ![]() ![]() 自五代以来文风凋敝,北宋初年,柳开才开始提倡写古文。往后,杨亿、刘筠都提倡声律对偶的文辞,天下的读书人都靡然追随他们。可是穆修却在这个时候独以古文著称,苏舜钦兄弟都从他游学。穆修虽然因贫穷而死,但是一时的士大夫只要称说会写文章的人就一定会说穆参军。 宋仁宗庆历(1041~1048)中,祖无择收集到穆修所写的诗、书、序、记、志等各种体裁的文稿数十篇,共编辑成三卷。 石延年字曼卿,他的祖先是幽州人。后晋把幽州送给契丹,他的祖⽗就率领全族人向南方转移,留居在宋城。石延年的为人放纵不拘,崇尚气节,读书通大义,做文章劲健有力。对诗最擅长而且还善于绘画。 他屡次考进士,都不中。真宗录用三举的进士,以他为三班供职,他以这为聇辱不就。张知⽩向来对他惊奇,因此对他说“:你的⺟亲已经老了,难道你还这样挑剔禄位吗?”石延年不得已才去就任这个职务。后石延年以右班殿直改任太常寺太祝,不久,又知金乡县,很有政绩。由于受人推荐,石延年得通判乾宁军,又徙永胜军,后为大理评事、馆阁校勘,历任光禄、大理寺丞,在此期间他上书章献太后,请求还政于天子。太后死后,范讽想引荐他,石延年努力阻止他。后范讽失败,石延年就以所谓犯有与范讽相友善罪,降职通判海州。许久后,起为秘阁校理,迁太子中允、同判登闻鼓院。 石延年曾经上书皇帝,说现在全国民人不知道战争的滋味已经三十多年了,请国家认真地做好对辽和西夏两个边境的防御。他的奏疏送上去后毫无音信。等到西夏的首领元昊反,皇帝和大臣才想起他所说的话,于是召见他,并稍微采用了他的话。当时皇帝命令他到河东去征集乡兵,他一共征得十几万,边防的将军就想以这些乡兵去抵御敌人,石延年笑着说“:你们得到我的兵都是没有经过训练的。要知道没有经过训练的兵勇敢的和怯懦的都互相混杂,假若怯懦的兵见到敌人就逃跑,那么勇敢的兵也会被牵连而遭到溃败。今天既然没有时间来训练,那么我们就应该招募他们中间能够战斗的,这样,人人就成为不可战胜的兵了。”石延年又曾经上疏请求募人出使口角厮口罗和回鹘,让他们共同出兵和宋一起共攻元昊,皇帝对他的建议非常赞许并加以采纳。 石延年喜 ![]() ![]() ![]() 起初,石延年与天章阁待制吴遵路一起出使河东,及石延年死,吴遵路就把他的情况转告给朝廷,皇帝允许石延年一个儿子做官。 苏舜钦字子美,是参知政事苏易简的孙子。他的⽗亲叫苏耆,很有些才名,曾经担任过工部郞中官和直集贤院。苏舜钦少年时即慷慨有大志,状貌也长得奇怪和魁伟。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2),学者们写的文章都有追求对偶多的⽑病,只有苏舜钦和河南穆修喜 ![]() 苏舜钦开始做官是以⽗亲的关系任补太庙斋郞,后调任荥 ![]() “烈士不惧怕斧钺之诛而敢向皇帝进忠言,英明的君主不隐讳自己的过失而虚心采纳臣下的忠告,这样一来,有识之士有什么建议一定会倾吐于皇帝面前,隐蔵着冤屈的人由于有机会申诉也用不着再暗中发牢 ![]() “臣观察今年从舂天到夏天,天气 ![]() ![]() “过去的天文志说:‘积 ![]() ![]() ![]() ![]() ![]() ![]() “可是⽟清宮灾发生后的十天时间內,没有听到朝廷为这些做任何事情,却听到将重新计算工役准备把宮殿重新修复,都城的人听到这个消息都非常惊骇而且感到 ![]() “要知道贤明的君主一看到上天呈现出灾异,就想办法修道积德,以求免除灾祸,而在 ![]() “臣又考察《五行志》,发现一个国家如果对贤人和奷佞能够分别对待,任用官吏有严格的程序,办事情能够遵守过去的规章制度,能够以礼尊重功臣,这样火就能够安其本 ![]() ![]() 后来他又上疏说: “臣历观前代神圣的国君都是喜 ![]() ![]() “臣看到陛下乙亥年(1035)的诏书,书中明令告诫臣下不要越职上书言事,这个诏书传播四方,所有看到的人无不惊骇,人们往往窃窃私语议论这件事情,臣认为这恐怕不是出之于陛下的本意。因为从陛下即位以来,曾屡次下诏要臣下勤于征求直言,并要百官转为奏对,而且设置了意见箱,同时还设立了直言极谏科。可是今天诏书的內容却完全和以前的事情不同,这岂不是有大臣蒙蔽了陛下的聪明,使陛下堵塞忠良正直人之口,这不但会亏损朝政,而且实际上是自取灭亡的道路。要知道采纳善言荐举贤人,是宰相的职责,蒙蔽皇帝以求自己专权,没有不亡国的。今天谏官、御史都出自于宰相之门,他们只要秉承宰相的旨意,就可以得到美官,而广大的朝士充満朝廷,却噤若寒蝉得不到发表意见的机会。这样下去,陛下端坐拱默怎么能够全部听到全国的事情呢? “前些时孔道辅、范仲淹两人刚正不阿,致位台谏官,后虽然改任其他官,可是他们仍不忘采纳意见和进谏。他们两位大臣不是不知道只要缄口数年,就可以坐着得到卿辅的官,只是由于不愿意辜负陛下的委任和关注的恩德。可是他们都被中伤,遭到流放而去,使正直的人为之夺气,骨鲠之士因而咋⾆,大家都目睹朝中的弊政,口里却不敢言。 “古时候晋侯问叔向说:‘国家的祸害什么最大?’叔向说‘:大臣保持禄位而不犯颜极谏,小臣怕得罪而不敢说,国家下面的情况不能通达到上面,这是国家最大的祸患。’正由于这样,所以汉文帝有感于女子的话而废除了⾁刑,汉武帝听从了三老的建议而族灭了江充。⾁刑是古代的法律,江充是皇帝的近臣,女子和三老,可以说是愚昧衰老和最疏远的人了。可是义之所在,虽贫 ![]() 不久苏舜钦考取了进士,改任光禄主簿,知长垣县,又迁大理寺评事,监督在京的店宅事务。仁宗康定(1040~1041)中,河东发生了地震,苏舜钦往朝廷设置的意见箱中投放了上皇帝书,书上说: “臣闻河东地震大裂,涌出的地下⽔冲毁了房屋和城墙,死伤的人畜有几十万,历时十天不止。臣开始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惊惶和疑惑。窃思自史策所记载的前代的衰微丧 ![]() ![]() ![]() ![]() “臣以世代受到国君的俸禄,⾝膺国命,涵恩渥泽,以成长此躯,但眼睛所看到的,心里所想的,却使人惊悸汗流,想尽吐心中的想法,以拜谢皇帝的恩典。但又看见范仲淹以刚直而忤犯了奷臣的意旨,意见既未被采用而⾝体却遭到了贬谪流窜,而且朝廷还降诏全国,不许臣民从此越职言事。臣不避权贵,却恐怕必定会遭到横祸被人中伤,又无补于国家,因此自己悲伤嗟叹,不知道该怎么办。 “既而正月初,地震大爆发,臣以为国家政事有缺失,众臣没有人敢向陛下说,只有上天一再地嘱咐以告诫陛下。陛下果然能够沛然发出明诏,准许群臣都得上书言事,臣开始听到也非常欣喜踊跃。旬⽇之內颇有上书言事的人,但是里面难道没有切中时弊的奏章?却没有听到朝廷有推荐而加以施行的举动,这也是只注重虚言而不 ![]() ![]() “第一件事情是正心。要知道治国譬如治家,治家的人首先要修正自己,所谓修正自己就是要先修正自己的心,因为心正则神明集中而万事万物得到治理。今天民间传闻陛下近年以来稍微亲近一些以乐舞谐戏等为业的 ![]() ![]() ![]() ![]() ![]() ![]() ![]() “第二件事情是择贤。要知道英明的君主劳苦于求贤而安心于任用使唤人才,当然満朝的文武官员不需要皇帝一个个亲自选择,皇帝主要在于选择好宰辅和御史、谏官罢了。可是臣认为陛下在用人方面还未慎重地加以选择。昨天王随从吏部侍郞一下子升迁为门下侍郞平章事。超越了十级资历,又再提升为上相。这是一种特殊的恩典,也只有对待特殊的人才才行,可是王随为人虚伪庸俗奷琊谄媚,不是宰辅的材料,自颁降诏后,全国舆论沸腾,都认为用人失当。所以疾病 ![]() “臣认为陛下如果本⾝做到了勤俭,宰辅、台谏官又都所用得人,这样又何患国家不能治好,灾异又怎么能够发生?那时,只是希望陛下稍微留意这些事情就行了。” 范仲淹向仁宗推荐苏舜钦的才能,仁宗皇帝召苏舜钦面试,委任他为集贤院校理,监督进奏院。苏舜钦娶宰相杜衍的女儿为 ![]() ![]() 苏舜钦既被废除,居在吴中,他的朋友韩维责备他世代居在京师却离开京师而居在他乡,并且宣布与他绝 ![]() “承蒙来信责备我兄弟亲友都在京城,而却不以义相亲,独自一人远离开亲人独居于数千里之外,是自己寻找苦恼。要知道,我难道没有亲戚之情,岂不知道兄弟亲友在一起聚会是非常快乐的?我又怎么愿意自动放弃安逸生活而自甘过愁苦的生活呀! “过去在京师,不敢触犯人家的颜⾊,不敢议论当时的政事,随着大家上下浮沉,心志遭到委屈不能开心,已经达到极点了。不幸我又恰巧处在嫌疑的位置,又不能自己决意早点引去,这就招致了不测之祸,被抓去下到狱吏,人没有敢为我说话的,朋友和仇人形成了一气,共同对我进行了诽谤攻击。自我被废除之后,犹自喧嚣不已,更想把我置之死地而后为快。来看望我的人往往是为了探求我有什么秘蔵的言论,想以此加以传播宣扬,真正好意安慰和同情我的人是非常少的。所以我闭门不敢与这些人相见,像躲避寇仇一样。风俗的败坏像这,我又怎么能够久在那里住呢!因此我便超然远走,离开京师,羁旅飘泊于江湖之上,不光是为了⾐食之累,实际上是为了躲避使自己少遭到陷阱。 “况且亲属之多,收资的微薄,持国是看到了的。经常互相团聚,可以没有⾐服穿饭吃吗?是不行的。这种情况又可不可能经常闭门不与人接触呢?也是不行的。与人接触,就必须与人讲话,与人讲话就必须与别人 ![]() ![]() “在都城为了这些事情,我终⽇劳苦,每天应接不暇,不论寒暑总奔走于尘土泥淖之中,还不能了却人事,一匹瘦马一个饿仆,每天栖栖惶惶地取辱于都城,让人家指着背脊讥笑怒骂和哀怜,这样,我还有什么脸面,又怎么不称得上是愁苦呢! “我在这里虽然与兄弟亲戚相远,可是夏冬⾐食稍微充⾜,居室比较宽,没有整天应酬奔走的劳苦,耳目清静,不要挖空心思以对待别人,心安闲而⾝体舒放。天黑了就睡觉太 ![]() “古时孔子做《舂秋》而以吴为夷,他又说‘:我想居九夷。’我看今天吴地的风俗,乐善好施,知道我谨守善道和好学,都⾼兴得愿意和我 ![]() ![]() ![]() ![]() 第二年,苏舜钦得任湖州长史,不久去世。他数次上书论述朝廷的政事,在苏州买⽔石做沧浪亭,益发愤读书,经常把他愤懑的心情表现于诗歌中,他的诗歌非常豪放,往往使人惊奇。他又善于草书,每次酒酣动笔,所写的字争为人们所传看。及他贬谪而死,世人都惋惜他。他的 ![]() 苏舜钦的哥哥苏舜元字才翁,为人精悍任侠,崇尚气节,所写的诗歌也雄健豪放,尤其善于草书,苏舜钦不能及。苏舜元官做到尚书度支员外郞、三司度支判官。 Www.AkUxS.CoM |
上一章 宋史 下一章 ( → ) |
阿酷小说网是值得收藏的免费全本小说网,网站收录了脱脱、阿鲁图等的网络全本小说宋史,免费提供宋史最新章节阅读,是小说爱好者必备的全本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