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酷小说网免费提供尔雅注疏最新章节
阿酷小说网
阿酷小说网 穿越小说 竞技小说 玄幻小说 架空小说 科幻小说 经典名著 推理小说 综合其它 同人小说 仙侠小说 总裁小说 军事小说
小说排行榜 重生小说 武侠小说 短篇文学 网游小说 校园小说 乡村小说 耽美小说 都市小说 历史小说 言情小说 灵异小说 官场小说
好看的小说 无关对错 我的岳母 狂帝百美 父女情深 我的美母 我的娇妻 暧昧情事 塾女教师 全朒辣文 卻利娴庄 热门小说 全本小说
阿酷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尔雅注疏  作者:郭璞注,邢昺疏 书号:39928  时间:2017/9/8  字数:7738 
上一章   ‮二十第水释 七卷‬    下一章 ( → )
    [疏]“释⽔第十二”○释曰:《说文解字》云:“⽔,准也。北方之行,象众⽔并流、中有微之气也。”《⽩虎通》云:“⽔之为言淮也。”是平均法则之称。此篇释诸⽔之名,故曰释⽔。
泉一见一否为氵。(氵,才有貌。见,现。否,卑美反。氵,纤。)
[疏]“泉一见一否为氵”○释曰:《说文》云:“泉,⽔原也。”言此泉其⽔有时出见、有时不出而竭涸者名氵。谓氵微也。故注云:“才有貌。”
井一有⽔一无⽔为氵氵勺。(《山海经》曰:“天井夏有⽔冬无⽔。”即此类也。○氵,计。氵勺,仁捉切。)
[疏]“井一有⽔一无⽔为氵氵勺”○释曰:《说文》云:井,凿地取⽔也。《释名》云:“井,清也,泉之清者也。《世本》云伯益作,亦云⻩帝始穿。此言井或一时有⽔、一时无⽔者名氵氵勺也。○注“山海”至“类也”○释曰:案《中山经》云:帝山“东南五十里,曰视山,其上多韭。有井焉,名天井,夏有⽔,冬竭”者是也。《孙子兵法》云:“地陷曰天井。”然则非人为之者曰天井。云“即此类也”者,以此经但言井,《山海经》言天井,非正相当,故云“类也”
滥泉正出。正出,涌出也。(《公羊传》曰“直出”直犹正也。)
[疏]“滥泉正出。正出,涌出也”○释曰:《诗·大雅·瞻》云:“沸槛泉。”故此释之也。《诗》言“槛泉”者,正直上出之泉也。其⽔涌出,故更云“正出,涌出也”李巡曰:“⽔泉从下上出曰涌泉。”滥、槛音义同。○注“《公羊》”至“正也”○释曰:案,昭五年传云:“叔弓帅师败莒师于泉。泉者何?直泉也。直泉者,涌泉也。”是其事也。郭云“直出”者,盖以义言之。彼言直,此言正,其意一也。故云“直犹正也”
沃泉县出。县出,下出也。(从上溜下。○县,音玄。)
[疏]“沃泉县出”至注“从上溜下”○释曰:李巡亦云⽔泉从上溜下。然则相传为然也。《曹风》云:“洌彼下泉。”则此沃泉也。
氵九泉⽳出。⽳出,仄出也。(从旁出也。○氵九,轨。仄,侧。)
[疏]“氵九泉⽳出”至注“从旁出也”○释曰:李巡曰:“⽔泉从旁出名曰氵九。氵九,仄出。”是侧出曰氵九泉也。《大东》云“有洌氵九泉”是也。
氵癸辟,流川。(通流。○氵癸,揆。)
[疏]“氵癸辟,流川”注“通流”○释曰:《说文解字》云:“川,贯穿通流⽔也。《虞书》曰‘畎浍距川’,言深畎浍之⽔会为川也。”《释名》云:“川,穿也。穿地而流也。”然则氵癸辟者,则通流大川之别名也。
过辨,回川。(旋流。○过,古禾切。辨,片。)
[疏]“过辨,回川”注“旋流”○释曰:回,旋也。言川⽔之中有回旋而流者,名过辨。
氵,反⼊。(即河⽔决出,复还⼊者。河之有氵,犹江之有沱。○氵,于用切。)
[疏]“氵,反⼊”○释曰:反,复也。谓河⽔决出而复⼊河者名氵。即下云“⽔自河出为氵”是也。
沾,沙出(今江东呼⽔中沙堆为沾,音但。)
[疏]“沾,沙出”○释曰:言沾者是沙堆于⽔中之名也。故曰沙出。
,出不流。(⽔流潜出,便自停成池。○,音牵。)
[疏]“,出不流”○释曰:谓⽔泉潜出停成池者名。《地理志》云:扶风县“雍州弦蒲薮。出西北,⼊渭”以其初出不流,停成弦蒲泽薮,故曰“,出不流”也。其终则⼊渭也。
归异出同流,肥。(《⽑诗》传曰:“所出同,所归异为肥。”)
[疏]“归异出同流,肥”○释曰:谓小⽔支分归⼊大⽔则异、其泉源初出则同流者,名肥。即《诗·邶风·泉⽔》云:“我思肥泉,兹之永叹。”⽑传云:“所出同,所归异为肥泉。”是也。
瀵,大出尾下。(今河东汾县有⽔口如车轮许,沸涌出,其深无限,名之为瀵。冯翊县复有瀵,亦如之。相去数里而夹河,河中者上又有一瀵,瀵源皆潜相通。在汾者,人壅其流以为陂,种稻,呼其本所出处为瀵魁,此是也。尾犹也。○瀵,音粪。)
[疏]“瀵,大出尾下”○释曰:尾犹也。言源深大出于下者名瀵。瀵犹洒散也。○注“今河”至“也”○释曰:河东、冯翊者皆郡名也。云“河中者上”者,者谓⽔中可居之小者。云“人壅其流以为陂种稻”者,泽障曰陂,谓人畜壅此⽔以为陂泽,而溉稻田也。云“瀵魁”者,魁,帅也,首也。以其⽔源,故谓之魁也。
⽔醮曰<厂晷>。(谓⽔醮尽。○<厂晷>,音轨。)
[疏]“⽔醮曰<厂晷>”○释曰:醮,尽也。凡⽔之尽皆曰<厂晷>。<厂晷>,则竭涸之一名也。
⽔自河出为氵,(《书》曰:“氵沮会同。”)济为氵楚,汶为氵阐,洛为波,汉为潜,(《书》曰:“沱潜既道。”○氵楚,楚。汶,问。氵阐,阐。沱,陀。)淮为浒,江为沱,(《书》曰:“岷山导江,东别为沱。”)氵过为洵,颍为沙,汝为。(《诗》曰:“遵彼汝坟。”皆大⽔溢出,别为小⽔之名。○过,乌禾反。颍,馀顷反。,坟。)
[疏]“⽔自”至“汝为”○释曰:此十者皆大⽔分出,别为小⽔之名也。○注“《书》曰:‘氵沮会同。’”○释曰:《禹贡》兖州云:“雷夏既泽,氵沮会同。”孔安国云:“雷夏,泽名。氵、沮二⽔,会同此泽。”引之证⽔自河出别名为氵也。○注“《书》曰:‘沱潜既道。’”○释曰:《禹贡》梁州云:“岷、れ既艺,沱、潜既道。”孔安国云:“岷山、れ冢,皆山名。沱、潜,发源此州,⼊荆州。”案《地理志》云:蜀郡有湔道“岷山在西徼外,江⽔所出也”陇西郡西县“れ冢山,西汉⽔所出”是二者皆山名也。沱出于江,潜出于汉,二⽔发源此州,而⼊荆州。故荆州亦云“沱潜既道”案,郭氏《音义》云:“沱⽔自蜀郡都⽔县扌前山与江别而更流。”又云:“有⽔从汉中、沔南流至梓潼、汉寿,⼊大⽳中通峒山下西南潜出,一名沔⽔。旧俗云即《禹贡》潜也。”郭氏此言,并解梁州沱潜也。然则此注言“《书》曰”者,亦指梁州者也。所以荆州亦有沱潜者,盖以⽔从江、汉出者,皆曰沱潜。所以荆梁二州皆有也。○注“《书》曰:‘岷山导江,东别为沱。’”○释曰:亦《禹贡》文也。孔安国云:“江东南流,沱东行。”引之证江⽔溢出名沱也。○注“《诗》曰:‘遵彼汝坟。’”○释曰:此《周南·汝坟》篇文也。⽑传云:“汝,⽔名也。坟,大防也。”⽑意以为伐薪宜于岸之上,故以大防解之。郭意以为汝所分之处有美地,因谓之。且⽑传坟从土,此从⽔,所以异也。
⽔决之泽为。(⽔决⼊泽中者亦名为。)
[疏]“⽔决之泽为”○释曰:凡⽔为人所决陂障为泽者,亦与上“出不流”者同名也。
决复⼊为汜。(⽔出去复还。)
[疏]“决复⼊为汜”○释曰:凡⽔决之岐流复还本⽔者名汜。《诗·召南》云“江有汜”是也。
“河⽔清且澜漪”大波为澜,(言涣澜。○澜,兰。漪,⾐。)小波为沦,(言蕴沦。)直波为径。(言径亻廷。)
[疏]“河⽔”至“为径”○释曰:案《诗·魏风·伐檀》篇云:“河⽔清且涟漪。”又曰:“河⽔清且直漪。”又曰:“河⽔清且沦漪。”故此释之。⽑传云:“风行⽔成文曰涟。”“直,直波也。”“小风,⽔成文转如轮也。”李巡云:“分别⽔大小曲直之名。”郭氏云:澜“言涣澜”沦“言蕴沦”径“言径亻廷”然则澜、直、沦,论⽔波之异。漪,皆辞也。案《诗》涟、沦皆言波。名直波,不言径而言直,又在沦漪前者,取韵故也。澜、涟虽异而义同。“澜漪”先举《诗》文然后释之,直、沦不举者,省文,从可知也。
江有沱,河有氵,汝有。(此故上⽔别出耳,所作者重见。)浒,⽔。(⽔边地。)
[疏]“浒,⽔”注“⽔边地”○释曰:谓⽔边岸之地别名浒。李巡曰:“浒,⽔边地名,也。”《诗·大雅·江汉》云“江汉之浒”是也。
⽔草为湄。(《诗》曰:“居河之湄。”○湄,音眉。)
[疏]注“《诗》曰:‘居河之湄。’”○释曰:此《小雅·巧言》之篇文也。以《诗》有此言,故释之。云“⽔草为湄”李巡曰:“⽔中有草木会曰湄。”今《诗》作麋,音义同。
“济有深涉,(谓济渡之处。○济,子细切。)深则厉,浅则揭”揭者,揭⾐也。(谓褰裳也。○揭,上二字音憩,下丘竭切。)以⾐涉⽔为厉。(⾐谓禅。)繇膝以下为揭,繇膝以上为涉,繇带以上为厉。(繇,自也。○繇音由。桑时掌反。)
[疏]“济有”至“为厉”○释曰:案《诗·邶风·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故此先引《诗》文,然后释之。云“揭者,揭⾐也”谓度处⽔浅,惟褰裳可涉者名揭。注云“谓褰裳也”者,对文言之,则在上曰⾐,在下曰裳;散而言之则通。是以此经言“揭⾐”注言“褰裳”《曲礼》云:“两手抠⾐去齐尺。”⾐亦谓裳也。云“以⾐涉⽔为厉”者,此⾐谓也。言⽔深至于以上者而涉渡者,名厉。云“繇膝以下为揭”者,此更释揭、涉及厉之名。繇与由同,繇,由也。言⽔浅自膝以下为揭,⽔差深自膝以上者为涉,⽔若深至⾐带以上者为厉。注云:“繇,自也”释诂文。
潜行为泳。(⽔行也。《晏子舂秋》曰:“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七里。”)
[疏]“潜行为泳”○释曰:谓人潜隐⽔而行者,名为泳。《诗·周南·汉广》云:“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是矣。○注“《晏子》”至“七里”○释曰:晏子者,名婴,谥平仲,相齐景公,孔子称善与人者也。著书谓之《晏子舂秋》。云:景公蓄勇士。公孙接、田开︹、古治子事景公,以勇力搏于虎问。晏子而趋,三子者不起,晏子见公,请去之。公乃使人饣鬼之二桃,令三子计功而食。公孙接曰:“接一搏特犭肩,再搏啂虎,若接之功,可以食桃,而与人同矣。”援桃而起。田开︹曰:“吾杖兵却三军者再,若开︹之功,可以食桃,而与人同矣。”援桃而起。古冶子曰:“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砥柱之中流。当是时也,治少不能游,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得鼋而杀之,左马尾,右挈鼋头,鹤跃而出。津人皆曰:‘河伯也!’治之视之,则大鼋之首也。若冶之功,可以食桃,而与人同矣。”二子聇功不逮而‮杀自‬,古冶子亦‮杀自‬。是其所引之文也。以证潜行为泳之事也。但彼作九里,此作七里,盖传写误或所见本异也。
“杨舟,绋缡维之。”绋,<索率>也。(<索率>,索。○绋,弗。缡,离。<索率>,律。)缡,也。(,系。○,加谁切。)
[疏]“”至“也”○释曰:“杨舟,绋缡维之。”此《诗·小雅·采菽》篇文也。云“绋,<索率>也。缡,也”此释《诗》绋、缡之义也。李巡云:“<索率>,竹为索,所以维持舟者。”郭云:“,系。”孙炎云:“舟止系之于树木,戾竹为大索。”然则绋训为<索率>,<索率>是ㄌ。缡训为,又为系。正谓舟之止息以ㄌ系而维持之也。
天子造舟,(比船为桥。○造,七到切。)诸侯维舟,(维连四船。)大夫方舟,(并两船。)土特舟,(单船。)庶人乘氵付。(并木以渡。氵付,音桴。)
[疏]“天子”至“乘氵付”○释曰:此释尊卑桥船之异制也。云“天子造舟”者,《诗·大雅·大明》云“造舟为梁”是也。言“造舟”者,比船于⽔,加版于上,即今之浮桥。故杜预云:“造舟为梁,则河桥之谓也。”“维舟”以下,则⽔上浮而行,但船有多少为差等耳。云“庶人乘氵付”者,《诗·汉广》云:“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传云:“方,氵付也。”《释言》云:“舫,氵付。”郭注云:“⽔中{捭}筏。”《论语》曰:“乘桴浮于海。”注云:“桴,编竹木,大曰筏,小曰桴。”是也。桴、氵付音义同。
⽔注川曰,注曰⾕,注⾕曰沟,注沟曰浍,注浍曰渎。(此皆道⽔转相灌注所⼊之处名。○浍,古外切。)
[疏]“⽔注”至“曰渎”注“此皆道⽔转相灌注所⼊之处名”也。○释曰:郭云:“转相灌注”者,盖以川渎皆⽔之大者也。《虞书》云:“畎浍距川。”下云“江、河、淮、济为四渎”是也。今若言“⽔注川曰”谓⽔之注⼊川者名,则注⼊沟者名浍,沟小如浍岂能容乎?若言“注沟曰浍”谓注沟⽔⼊之名浍,则注川⽔⼊之者名,杜预云:“,亦涧也”岂能容受川⽔乎?然则“⽔注川曰”是涧、之⽔注⼊于川也。故李巡云:“⽔出于山⼊于川曰。”“注曰⾕”谓山⾕中⽔注⼊涧也。“注⾕曰沟”此以下与上不类,谓山⾕中⽔无涧者,注⼊平地之沟。沟广深四尺。注云:浍“广二寻,深二仞”“注沟曰浍”谓注沟⽔⼊之者名浍。注浍⽔⼊之者名渎。故注云“转相灌注”也。
逆流而上曰溯洄,顺流而下曰溯游。(皆见《诗》。○溯,音素。)
[疏]“逆流”至“溯游”注“皆见《诗》”○释曰:案《诗·秦风·蒹葭》云:“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央中‬。”是也。孙炎曰:“逆渡者,逆流也。顺渡者,顺流也。”然则逆流顺流,皆谓渡⽔有逆顺也。
正绝流曰。(直横渡也。《书》曰:“于河。”)
[疏]“正绝流曰”○释曰:正,直也。谓横绝其流而直渡,名曰。○注“《书》曰:‘于河。’”○释曰:案《禹贡》梁州云:“⼊于渭,于河。”孔安国云:“越沔而北⼊渭,浮东渡河而还帝都曰所治。”以帝都在河之东,故直横渡河,陆行而还帝都也。彼孔氏引此文,故以为证也。
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
[疏]“江河”至“者也”○释曰:案《⽩虎通》云:“渎者何?谓渎。‮国中‬恬浊,发源而注海,其功著大,称渎也。”案《禹贡》云:“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东至于底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至于大亻丕;北过降⽔,至于‮陆大‬;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于海。”“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迤北,会于汇;东为中江,⼊于海。导氵允⽔,东流为济,⼊于河,溢为荣;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东北,⼊于海。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于海。”是发源注海者也。
⽔泉。
[疏]“⽔泉”○释曰:题上事也。下皆仿此。
⽔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小渚曰,小曰坻,人所为为。(人力所作。○者,渚。坻,池。,述。)⽔中。
[疏]“⽔中”至“为”○释曰:此一段释⽔中之地名也。故下题云“⽔中”案,李巡云:“四方皆有⽔,‮央中‬独可居,但大小异其名耳。若人所作者则名。”《周南》云:“在河之洲。”《召南》云:“江有渚。”《采蘩》云:“于沼于。”《秦风·蒹葭》云:“宛在⽔中坻。”是其所出之文也。
河出昆仑虚,⾊⽩。(《山海经》曰:“河出昆仑西北隅。”虚,山下基也。)所渠并千七百,一川⾊⻩。(潜流地中,汨氵敕沙壤,所受渠多,众⽔溷淆,宜其浊⻩。)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公羊传》曰:河曲流,河千里一曲一直。)河曲。
[疏]“河出”至“一直”○释曰:此一段释河源所自及远近曲直之势也。故下题云“河曲”云“河出昆仑虚,⾊⽩”者,昆仑,山名。虚,山下基也。言河源出于昆仑山下之基,其初纤微,源⾼凑,故⽔⾊⽩也。云“所渠并千七百”者,谓所受之渠,并计凡有一千七百也。云“一川⾊⻩”者,以其所受渠多,沙壤溷淆,故为一川而⽔⾊⻩也。云“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者,此河自然之势也。故谓之“河曲”○注“山海”至“北隅”○释曰:案《海內西经》云:“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万仞。”“河⽔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渤海,又出海外,即西北而北,⼊禹所导积石山。”又《北山经》云:“敦梦山,敦梦⽔出焉,西注氵幼泽。出乎昆仑东北隅,实为河源。”郭注云:即“河出昆仑虚”也。今注云“西北”者,盖所见本异或传写误。○注“潜流”至“浊⻩”○释曰:云“潜流地中”者,案《汉书·西域传》云:“河有两源:一出葱岭,一出于阗。于阗在南山下,其河北流与葱岭河合,东注蒲昌海。蒲昌海一名盐泽者,去⽟门关三百馀里,广袤三四百里,其⽔停居,冬夏不增减,皆以为潜行地下,南出于积石,为‮国中‬河。”又《山海经》云:“不周山,东望氵幼泽,河⽔之所潜也,其源浑浑泡泡。”郭注云:“河出昆仑,潜行地下至葱岭山、于阗国复分流岐出,合而东流注氵幼泽。又复潜行,南出于积石而为‮国中‬河。”氵幼泽,一名蒲昌海。潜行,浑浑泡泡,⽔涌之貌,是潜流地中也。《说文》云:汨,⽔流也。溷,浊也。淆,杂也。言⽔流氵敕其沙壤,所受之渠又多,众⽔溷浊杂,所以宜其⽔浊且⻩也。○注“《公羊》”至“一直”○释曰:此文十二年传文也。案,彼经云:“晋人、秦人战于河曲。”传云:“曷为以⽔地?河曲疏矣,河千里而一曲也。”言其河曲之地疏阔,故可战也。引之证河必千里一曲一直之义。然此注以“疏”为“流”又加“一直”字,误也。
徒骇、(今在成平县,义所未闻。骇,谐秸切。)太史、(今所在未详。)马颊、(河势上广下狭,状如马颊。)覆、(⽔中可居,往往而有,状如覆釜。○覆,扶服切。,⽗。)胡苏、(东莞县今有胡苏亭,其义未详。)简、(⽔道简易。)、(⽔多约。)钩盘、(⽔曲如钩流盘桓也。)鬲津。(⽔多厄狭,可隔以为津而横渡。○鬲,⾰。)九河。(从《释地》已下至九河,皆禹所名也。)
[疏]“徒骇”至“鬲津”○释曰:案《禹贡》云:“九河既导。”故此释其名,下即题云“九河”也。李巡曰:“徒骇者,禹疏九河以徒众起,故曰徒骇。大史,禹大使徒众,通其⽔道,故曰大史。马颊,河势上广下狭,状如马颊也。覆釜,⽔中多渚,往往而处,形如覆釜。胡苏,其⽔下流,故曰胡苏。胡,下也。苏,流也。简,大也。河⽔深而大也。,言河⽔多山石,治之苦。,苦也。钩盘,言河⽔曲如钩,屈折如盘也。鬲津,河⽔狭小,可隔以为津也。”孙炎曰:“徒骇,禹疏九河用功虽广,众惧不成,故曰徒骇。胡苏,⽔流多散胡苏然。”其馀同李巡。郭云:“徒骇,今在成平。”“东光县今有胡苏亭。”马颊、覆、鬲津之名同李巡。,云⽔多约。钩盘,⽔曲如钩流盘桓也。馀名皆云其义未详。计禹疏九河,云复其故道,则名应先有,不宜徒骇、太史因禹立名,此郭氏所以未详也。或九河虽旧有名,至禹治⽔更别立名,即此所云是也。《汉书·沟洫志》:成帝时,河是都尉许商上书曰:“古记九河之名,有徒骇、胡苏、鬲津,今见在成平、东光、鬲县界中。自鬲津以北至徒骇,其间相去二百馀里。”是知九河所在,徒骇最北,鬲津最南。盖徒骇是河之本道,东出分为八枝也。许商上言三河,下言三县,则徒骇在成平,胡苏在东光,鬲津在鬲县,其馀不复知也。此九河之次,从北而南,既知三河之处,则其馀六者:太史、马颊、覆釜,在东光之北,成平之南;简、、钩盘,在东光之南,鬲县之北也。其河填塞时有故道。郑玄云:“周时齐桓公塞之同为一河。”今河间弓⾼以东至平原鬲津,往往有其遗处。《舂秋纬宝乾图》云:“移河为界,在齐吕填阏八流以自广。”郑玄盖据此文为桓公塞之也。言阏八流拓境,则塞其东流八枝,并使归于徒骇也。此九河之名义也。案,胡苏在东光,定本注作东“”当作“光”字之误也。○“从《释地》已下至九河,皆禹所名也。○释曰:谓《释地》已下凡四篇,其中五岳、四渎及诸山川、丘陵之名皆禹所制也。然山川等名其来尚矣。治⽔之后,更复改新。言此名是禹所制,非禹始为名也。 wWW.aKUXs.cOm
上一章   尔雅注疏   下一章 ( → )
阿酷小说网是值得收藏的免费全本小说网,网站收录了郭璞注,邢昺疏的网络全本小说尔雅注疏,免费提供尔雅注疏最新章节阅读,是小说爱好者必备的全本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