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酷小说网免费提供日本的黑雾最新章节 |
![]() |
|
阿酷小说网 > 推理小说 > 日本的黑雾 作者:松本清张 | 书号:42560 时间:2017/10/16 字数:30350 |
上一章 ;ouqdr&件事夫洛沃托斯拉;ouqdl& 下一章 ( → ) | |
一 事情发生在昭和二十九年(一九五四年。——译者注)一月二十七⽇。苏联原驻⽇代表机构的成员萨别廖夫来到东京警视厅,声称该代表机构成员、二等秘书尤利·亚·拉斯托沃洛夫在本月二十四⽇失踪,要求尽快查出他的下落。为了便于搜寻,他还附来此人的相貌特征和照片,并作了若⼲说明。 第二天(二十八⽇)各报晨刊都以显着地位报道了“苏联代表机构二等秘书失踪”的消息。 “据苏联驻⽇代表机构报告称,二等秘书拉斯托沃洛夫因神经失常有杀自之虞。惟有关方面认为此事可能为政治 ![]() 萨别廖夫当时向警视厅所作的说明没有在报端发表,据他说,拉斯托沃洛夫二十四⽇失踪的时候,有人曾亲眼看见过,事情是这样的: 一月二十三⽇下了一场大雪,但是次⽇一清早就放晴了,天气很好。在灿烂的 ![]() 当天中午时分,拉斯托沃洛夫独自从设在狸⽳的苏联代表机构走出。他在坡道下头饭仓一丁目的市营电车站上碰见了代表机构的另外两位成员萨扎诺夫和萨伏洛诺夫。 拉斯托沃洛夫一看见这两个人,就以跟往常一样的慡朗口气大声说,他正要去吃午饭,邀他们一起去。两人说他们已经吃过了,他就非常热烈地邀他们说:“别客气,陪陪我吧。” 这时,国美占领军专用大汽车正从⾚羽桥那边沿着被雪复盖的坡道缓缓驶过来,拉斯托沃洛夫一瞥见这辆汽车,就挥手要它停住,矫健地跳了上去,又执拗地邀这两个人同去。 两个人再次推辞不去,已上车的拉斯托沃洛夫就这样越离越远,汽车轮胎上所套的防滑链喳喳响着,向虎之门方面驶去,一会儿就不见了。 这辆美军专用汽车上没有另外的乘客,只有个戴着宽檐工作帽的司机,看来像个⽇本人。他面无表情地转动着方向盘。 当时⽇本和苏联还没有恢复邦 ![]() ![]() 警视厅接到这个报告也感到为难。⽇本方面夹在国美和苏联中间,处理这个问题需要周密的考虑。 警视厅举行了几次秘密会议,结果作出了决定,不把它作为政治 ![]() 警视厅安公三科当即 ![]() 不久就查明,发生事件的饭仓一丁目这条路线并不是美军专用大汽车行驶的固定路线。不过虎之门附近有美军机关所在的金融大厦,当时有同型的大汽车在这条路线上行驶也是可能的。而且这附近还有汽车修理厂,大汽车在这条路上通过并非不正常的事。 可是那天是星期⽇。当天是否有特别通过该地的大汽车是个疑问,因为美军在星期六和星期⽇照例休息。 而且,头天下了雪,积雪达三十一厘米,普通的大汽车或出租汽车是不能像往常那样通行的。当时的情况是,在⾚坡、虎之门两个地点的车库只备有供金融大厦使用的两辆大汽车,无从查明拉斯托沃洛夫搭乘的那辆大汽车的司机是谁。 可是正巧那天吉田首相预定从这条路上经过,即通过饭仓大街,为了保卫他,警视厅值班官员放了岗哨,而那辆大汽车正是在警戒时间內通过的,所以立即就调查出有问题的那辆军用大汽车。 结果查明了那辆大汽车,也找到了那个面无表情的司机。可是他提出了与萨别廖夫向警视厅陈述的情况相当不同的证词,因而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萨别廖夫的申述完全不对, ![]() 从那时起半年之久,拉斯托沃洛夫的下落一直没有查明。他是横渡了海洋呢,还是飞过了天空呢?谁也无从知晓。⽇本报纸也不报道这件事了。 然而就在人们的记忆逐渐淡漠下去的八月十四⽇,⽇本外务省和安公调查厅就“拉斯托沃洛夫事件”发表了联合公告;与此同时,国美国务院召集在华盛顿的各国记者,宣布了这一事件的经过,而且拉斯托沃洛夫本人也出席了那次的记者招待会。不过,不知由于什么原因,这次记者招待会没有让苏联系统的通讯社参加。 拉斯托沃洛夫在会上以书面方式宣布了他逃往国美的原因和动机。据他说,他出走时的情况是这样的: “一月二十四⽇,东京被雪复盖着的那天,我找到了从代表机构出走的机会。四点左右,我悄悄地从代表机构出来,洗了个土耳其浴。七点左右,在末广餐厅吃了大餐。随后不久,为了同一个国美人碰头,我到约定的地点去。我们如约地碰了头,随即上车,疾驰而去。那时我开始深深意识到我是在通往自由的道路上奔驰。” 可是《生活》杂志上刊载的拉斯托沃洛夫本人的笔记,更加详细地叙述了他出走的经过。该文如下: “当天,我把约合一百美元的⽇圆放⼊钱包里,从此永远离开了苏联代表机构。为了尽量令人觉得我是随随便便出门的,我就先到诺森科的办公室待了一会儿,接着又到鲁诺夫的办公室去,分别邀这两个人一道出去吃晚饭。由于我邀得很唐突,他俩都感到有些意外,推辞不去。不过,两个人好像都上了我的当。 “下午六点,我去洗土耳其浴,精神为之一慡,然后就徒步走到东京第一流的末广餐厅。我默默地对即将告别的⽇本⼲了杯。台上有几个艺 ![]() “下午七点四十分左右,我从餐厅出来,弄清确实没人钉我的梢之后,就向海上大厦旧馆旅馆方向走去。街上杳无行人,我感谢上帝降了这场雪。 “八点正,我到达旅馆附近事先约定的地点去等候国美汽车的到来。几秒、几分钟过去了。我焦虑不安地等了十分钟,一辆小轿车驶过来停下了。 “车上下来一个男人,他走到我面前说:‘您是乔治(国美人这样称呼拉斯托沃洛夫)吗?您的朋友在车里等您昵。’布朗宁夫人在车里。不久,我就搭乘飞往国美西海岸的飞机。”(《文艺舂秋》昭和三十年二月号刊载,木下秀夫译)。 可是另外还有一种说法。美联社东京分社社长罗伯特·安森也写了一篇拉斯托沃洛夫失踪始末记: “一月二十四⽇晚上,拉斯托沃洛夫悄悄钻进在⽇本广播协会大厦附近等大汽车的一群国美人当中,乘上了汽车。那以后,直到国务院在八月十四⽇为他举行记者招待会,就再也没有露面。”(据《朝⽇周刊》译载《星期六晚邮报》报道) 二 关于拉斯托沃洛夫失踪的事件,就像这样议论纷纭。在出现大汽车这一点上,大约有两种说法是一致的,但是一种说拉斯托沃洛夫是在饭仓搭乘大汽车的,另一种说是在⽇本广播协会大厦前搭乘的。而且前面已经提过, ![]() 且说拉斯托沃洛夫失踪当时,不光是⽇本,而且轰动了全世界,流传着种种臆测。有人说他是 ![]() 事件发生前不久,在北海道恰好举行滑冰比赛,苏联选手队由罗扎诺夫担任领队,来到⽇本。这位罗扎诺夫在三年前曾在苏联驻⽇代表机构工作过,以⽇本通知名。他对于滑冰是一窍不通的,所以有人猜测他这次前来⽇本,跟滑冰赛大概没有关系。滑冰选手队在比赛结束后返回苏联,他却以感冒为由留了下来。就在拉斯托沃洛夫失踪的那天(一月二十四⽇),他原向英国海外航空公司班机预订了两个座位。那一天不凑巧下大雪,飞机没有起飞。事实上,罗扎诺夫是在代表机构向警视厅申报拉斯托沃洛夫失踪的第二天单独返回苏联的。 ![]() “有一种看法是,罗扎诺夫假选手队负责人的名义来⽇本是为了向代表机构传达莫斯科的特别指示,并把拉斯托沃洛夫先生带回国去。当局也认为他和这个失踪事件有某种关系。” 据新闻报道,这是“当局”的观察,但究竟是⽇本警视厅独自的观察呢,还是 ![]() 拉斯托沃洛夫失踪十天以后,九千万⽇本人当中,没有一人报告曾依稀看见过他的⾝影。此外,在当时被杀害者和杀自者的尸体中也没有找到他。 过了几天,当时的苏联代表机构发表了这样一项声明: “有 ![]() 但是国美大使馆和谍报部所属的远东军总司令部都一再声明,对拉斯托沃洛夫失踪事件“毫无所知” ⽇本外务省则反复这样声明:“如果拉斯托沃洛夫有亡命的意图,对于其要求可以予以考虑;即使他希望亡命国美,也不可能想象国美当局会在未得⽇本府政谅解的情况下带他出境。” 这话表明当时⽇本与国美签订的和约已经生效,成为立独国。也就是说,不经⽇本府政许可,任何外国人出境都是国法所不容许的。 三 尤利·亚·拉斯托沃洛夫是在事件发生前三年左右来到⽇本的,当时他年三十五岁,任二等秘书。他是东京外侨网球俱乐部的会员,平⽇常常同国美和英军国官开开玩笑,是个单纯的、 ![]() ![]() 拉斯托沃洛夫失踪后,⽇本和全世界都就此事件作出种种推测,倐忽间已经过了七个月。如上所述,到了八月十四⽇,国美国务院突然举行了那次不寻常的记者招待会。地点也很特别,是在国务卿宣布政策的地方。事先,国务院给各国记者一一打了电话,通知他们说,要发表“与⽇本有关的重要谈话”请他们出席在国务院大礼堂举行的记者招待会,发言人是塞达姆。 在会上,拉斯托沃洛夫亲自答复了记者们提出的问题。拉斯托沃洛夫⾝着崭新的灰⾊夏装,领带、⽪鞋等等完全是国美式的。他先用俄语、然后用英语宣读了关于在东京失踪经过的书面声明,然后答复记者们的询问。 驻华盛顿的一个⽇本记者写道: “他⾝⾼六尺有余,精神 ![]() 当时还附有外务省同国美驻⽇大使馆之间往来的照会和以《逃往自由世界之前》为标题的拉斯托沃洛夫本人的笔记。 公布出来的这个事件的要点是:“二等秘书拉斯托沃洛夫是隶属于苏联內务部的陆军中校,从事情报活动。他在一月二十四⽇自动前来要求国美当局庇护,理由是上司贝利亚被肃清一事使他深深受了震动,因而决心设法不再返回苏联。国美当局在二十六⽇用美军国用飞机把此人运到海外。二十七⽇国美会就此事与⽇本府政取得联系。若⼲⽇本人同拉斯托沃洛夫有牵连,其中有人已经自首。府政⾼级官员同他没有关系。国美当局没有就拉斯托沃洛夫出境一事同⽇本府政协商,为此表示遗憾。” 当初⽇本警视厅曾 ![]() 拉斯托沃洛夫同记者们的问答历时四十五分钟,却使通讯社方面感到失望,有一则报道说:“对于某些问题,他以不符合国美的利益、不便回答为理由,避不作答,所以谈话內容贫乏。”在问答的过程中,有记者问他情报是从什么地方弄到的。拉斯托沃洛夫答称:是从包括⽇本府政在內的各种机构的成员手里弄到的。他还说,那些官员的职位都说不上很⾼,可以说是中等的。他说他从未会同⽇本共产 ![]() ⽇本外务省和安公调查厅共同发表的声明如下: “国美当局为了防止怈露本事件的机密和保障本人的人⾝全安,特别是本人由于怕苏联內务部一旦获知其自愿脫离时会加害其家属,曾強烈表示希望尽可能按照单纯失踪来处理,所以就用美军国用飞机将他运送出境。但是鉴于上述本人的恳求,以及有必要对与本案有关的调查保守机密,不得不迟至今天才发表事情的经过。再者,据府政调查,拉斯托沃洛夫是出于本人自愿而逃走的,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拉斯托沃洛夫自愿脫离本国前往国美,而国美又帮助他达到了这个目的。其实,这与⽇本国民是毫不相⼲的事。他们彼此之间尽可随意行事。但是此刻⽇本方面之所以不能保持缄默,是由于国美违反了⽇本的法律,自把此人运往本国。然而冈崎外相就这一点发表谈话时说:“美方已经表示遗憾,保证今后当力求不再发生同样的事态,所以⽇本方面就表示只谅解这一回,”就这样简单地屈服了。 而且,一般的⽇本人这时才知道,为了对在国美的拉斯托沃洛夫进行调查,安公调查厅的第一调查部部长柏村和警视厅安公三科科长山本曾经在国美待了两个星期这一事实。(长⾕检察官后来也去了。) 四 但是这一事件一经公布,⽇本民众由于知道许多⽇本官吏与拉斯托沃洛夫的情报网有牵连而戴到震惊。据公布:与拉斯托沃洛夫有直接关系的⽇本间谍,是原关东军第三十五军航空参谋、少校志位正二(年三十五岁)和另外几名从苏联遣返的人员。报纸也曾发表过安公调查厅长官藤井的谈话。藤井说:“这不过是冰出的一角,背后还隐蔵着大批间谍,像蜘蛛阔似的密布着,牵连到许多⽇本人。” 前少校志位从西伯利亚被遣返后,会在舞鹤遣返救济局对从苏联遣送回国的人员进行过各种调查。他对来访的新闻记者表示,由于外务省、安公调查厅两方面责成他发誓绝不透露笔记內容,绝不发表感想,所以他什么也不能说,始终保持缄默。这样一来,一般人就无法得知这位前少校究竟进行过什么样的间谍活动了。 可是八月十九⽇夜晚,警视厅安公三科把外务省经济第二科事务官⾼⽑礼茂(年五十一岁)从家里逮捕了去。据调查,自昭和二十四年起,⾼⽑礼就和拉斯托沃洛夫有了联系,截至本年一月底拉斯托沃洛夫失踪时为止,⾼⽑礼一直把由于业务关系而了解到的有关驻⽇美军方面的情报和⽇美关系的机密事项等怈露给他,每次接受三万圆到五万圆的报酬,总共接受了一百万圆的报酬。上述情况经调查属实,因此以违反“国家公务员法”把他逮捕问罪。 看来拉斯托沃洛夫亡命后不久,前少校志位自首以来,治安当局就在一定程度上发觉了⾼⽑礼的怈密问题,为了寻找证据,接着就进行了调查。小原法务相曾说,关于“拉斯托沃洛夫事件”除了外务省及安公调查厅共同发表的情况之外,述有一些民间人士牵涉在內,正在考虑不久再公布一次情况。 可是随后就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件。八月二十八⽇下午零点四十分左右,因与本案件有关而以违反“国家公务员法”嫌疑被捕的、在外务省欧美局第五科任职的外务事务官⽇暮伸则(年四十四岁),在受长⾕检察官审问时,突然乘机纵⾝跳上桌子,从南面的窗口跳楼杀自。他掉到地方检察厅中院的混凝土路面上,立即被送往医院,但是由于后脑骨折断,大约一小时后就死了。 当天,长⾕检察官从上午十点钟左右开始审问,记录也已写好,正要把这个人引渡给警视厅。⽇暮大概是事先计划好了的,受审时已经把鞋脫在桌子下面,审问结束后,就向长⾕检察官行礼说“那就告退啦”随即在转⾝要走出室外时,突然纵⾝跳上桌子。当时佐佐木事务官一把抓住他的 ![]() ⽇暮原为⽇本驻莫斯科大使馆的工作人员,是在昭和二十一年同佐藤大使等一起被遣送回国的那批人员当中的一个。关于他的为人,报纸上曾经报道过。他是一个质朴、勤奋的人,平时沉默寡言,几年前曾患过神经衰弱。 但是在这个事件中,除了⾼⽑礼、⽇暮这两个人之外,还有一个人被逮捕。他是原外务省国际合作局第一科事务官庄司宏(年四十一岁)。他在外务省任职期间(从昭和二十六年十二月到二十九年七月),曾在东京市內几个地方让某外国人阅读外务省的机密文件,怈露了秘密,以违反“国家公务员法”第一百条问罪。 当局发表这一事件的经过,给⽇本民众以拉斯托沃洛夫似乎利用⽇本官员取得秘密情报的印象,使他们对其间谍 ![]() ![]() 特别是⽇暮事务官在受审判时从地方检察厅楼上向中院里跳楼杀自的事是空前的。这样势必使民众认为他们怈露的机密的內容是重要而大规模的。 可是直到今天,一般人丝毫也不知道拉斯托沃洛夫究竟进行的是些什么样的 ![]() 不过,曾经审问过⽇暮的长⾕检察官讲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他说,关于其杀自原因“在他的供词中有可据以推断的情节”那末,这个感想从何而来呢?由于长⾕检察官避不作说明,所以也无从搞清楚。 表面上看来,是⽇暮、⾼⽑礼和庄司三个事务官由于向拉斯托沃洛夫怈露国家机密而 ![]() 拉斯托沃洛夫离开⽇本以后,保持沉默将近七个月之久。我们无从判断这期间他究竟是保持沉默来着呢,还是作了供述却没有公布。总之,事隔七个月之久,国美突然发表了他的声明,而且还举行了一次戏剧 ![]() 这是为什么呢?任何人都会感到奇怪。不允许拍照片是出于国务院的考虑呢,还是 ![]() 国美当局在深夜特意把苏联系统以外的各国通讯社记者一个个地召集了来,破例使用国务卿会见记者的房间举行规模很大的异乎寻常的记者招待会。然而由于不允许拍照片,并未能使煞费苦心取得的效果达到顶点。 不过 ![]() 由于有新闻记者到场,这不是一次秘密会议。会议开始时,威尔加先谈到各通讯社应注意的事项。他说: “我想提醒各通讯社的各位摄影记者,务请接受委员会的意见,不论是在本委员会的这个房间或国会山的任何其他地方,都不要拍摄证人拉斯托沃洛夫的照片。关于这一点,希望诸位协助。由于证人向委员会提出了要求,转请诸位摄影记者协助,我确信诸位是乐于照办的。谢谢诸位。诸位办事一向是光明磊落的。” 昭和三十一年二月举行的小组委员会会议上对拉斯托沃洛夫所表示的这番体谅,跟两年前(二十九年)八月十四⽇的国务院记者招待会上对他所表示的体読原是一样的。 由此看来,不让记者在招待会上拍摄照片,是由于拉斯托沃洛夫本人的愿望。这就是说,拉斯托沃洛夫大概是不愿意让全世界、尤其不愿意让祖国苏联看到他在国美的⾝影,同时也为了自己的人⾝全安而拒绝让记者拍照的。 但是,他当时已经完全落在国美的掌握之中了。如果国美认为传播拉斯托沃洛夫的照片有助于在全世界取得宣传效果,就必然不会再考虑尊重他本人的意愿,而硬要给他拍照吧。这个公布本⾝已经忽视了他的意愿,此外还有什么可顾忌的呢?为什么不让记者拍他在记者招待会上的具有強烈效果的照片呢?拉斯托沃洛夫的照片只有报纸上见过的那张正面半⾝相。那是当时苏联原代表机构成员萨别廖夫在拉斯托沃洛夫失踪后立即向警视厅提出搜寻要求时提供的。 既然举行那么小题大做的记者招待会,为了取得同样的宣传效果,国美不是更该大量向通讯社提供拉斯托沃洛夫的照片吗!由于国美当局不准给会见记者的拉斯托沃洛夫拍照,把摄影记者拒于门外,世界各国的通讯社当中,甚至有人怀疑在国务卿的房间里出现的那个俄国人是否为拉斯托沃洛夫本人。连世界各国的报纸读者如果留意到这一点,也必然会纳闷吧。 五 拉斯托沃洛夫的脸长得什么样,按说⽇本治安当局是充分了解的。他在东京待过三年,在那以前也到过东京。其实,事件发生的时候,由于⽇本同国美签订了和约,苏联代表机构已经失去了合法的存在权利,因而新闻报道上也就使用了“原代表机构”这个称呼。由于以上情况,所谓原代表机构,只有三十三名工作人员,因为⽇本当局对工作人员返回苏联是默许的,而对新⼊境的则加以限制。 而且这三十三名原代表机构成员已经失去了外 ![]() 而且拉斯托沃洛夫“亡命”国美已有七个月了,国美方面一定也给他拍了不少照片。如果他在国务院会见记者时允许给他拍照,⽇本当局看见报纸上刊登的照片,本来是能断言准是他本人的,可是新闻报道中只形容他“⾝着崭新的灰⾊夏装,领带、⽪鞋等等完全是国美式的”而没有刊登他的照片,因此就无从判断是否确系他本人。 从⽇本被派去对拉斯托沃洛夫进行调查的检察官,在记者们问到“你所见到的确实是拉斯托沃洛夫吗?”时,他回答说:“我想准是他本人。”其实用不着回答得这样含糊不清。如前所述,警视厅一定有不少拉斯托沃洛夫的照片,只要核对一下就能够毫不费事地断定是否他本人。应该说,这个回答的措词是很奇怪的。 当时柏村、山本二人出差到国美的理由是考察察警制度。拉斯托沃洛夫在国务院举行记者招待会的消息发表后,当局才让全国民人知道他们是为了调查“拉斯托沃洛夫事件”而赴美的。 再说⽇美两国报纸同时刊载这个消息时,关于拉斯托沃洛夫究竟进行了哪些情报活动,提得含含糊糊;不过使读者震惊的是这一事实:原来他那苏联代表机构二等秘书的职衔只是个幌子,其实他的⾝份是陆军中校。一听到“表面上是外 ![]() ![]() 但是仔细一想,各国都有很多像这样的事例。在作为大使馆工作人员到外国去的情况下,如果想从事情报活动,最好隐瞒⾝份才便当。并且作为秘书要比作为大、公使馆武官有广泛得多的活动余地。有时,他所接受的命令并不来自大使系统,却来自本国另一个系统。不独是苏联如此,其他国家差不多也都是这样——连⽇本也是以此为准则的。 例如有这样一些事实:⽇本治安机关的⾼级官员以参事或二等秘书的职衔分别被派到驻外使馆去;防卫方面机关(即军事方面的机关。——译者注)的负责官员被任命为驻外使馆工作人员,而这些人对于各驻外机关也隐瞒自己的⾝份。 不过,国美方面公布这件事的目的必然是特别想给⽇本民人以这样的印象:“二等秘书拉斯托沃洛夫实际上是苏联陆军中校,在⽇本策划过非同小可的 ![]() 那末再来考虑一下公布出来的“拉斯托沃洛夫事件”的內容吧。扼要地说,正如他自己所供述的,他“亡命”的动机是由于他在苏联內务部的直系上司贝利亚遭到了清洗。“这件事使我认清了苏联公民甚至对那些直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受到过任何人的挑战的、居于领导地位的人物都不能够再信赖了,而我凭着直觉威到,让我回国是有不能对我说明的某种‘秘密’原因的。”看来,预感到回国后自己会遭到危险这一点是拉斯托沃洛夫出逃的唯一动机,而且可以认为这是他的实真动机。不过,在他“下定决心绝不返回苏联”时,有没有受到其他外来因素的影响呢? 在拉斯托沃洛夫回答记者们的询问之前,国务院发表了下面这样一项声明: “国美 府政决定接受苏联驻⽇代表机构原政治部情报官尤利·亚·拉斯托沃洛夫先生为政治避难者,代理国务卿史密斯已经在十三⽇把此项决定通知苏联驻美大使查鲁滨先生。但是,该大使拒绝接受国美 府政的此项通知。大使本人自不待言,连他的代表也没有到国务院来。” 这里提到的代理国务卿史密斯就是当时的副国务卿彼得·史密斯中将。他会担任过首任央中情报局局长,是央中情报局的创始人,也是国美谍报活动的最⾼权威。这一事实很有参考价值。 拉斯托沃洛夫说他在⽇本期间“并没有从美军国人或民间人士那里取得情报”他说他没有同驻⽇美军机关接触过。 然而他逃走的时候,最初就是去和国美机关接触的。他虽然声称与国美谍报机关没有接触,但是在逃走时依靠了国美机关的协助这一事实,不能不令人想到他平时就同美方的这一线索有接触。 拉斯托沃洛夫写道: “我最通晓的外国语是英语。我比英国人更了解国美人,因此,我把国美看作我一定要到达的目的地。最初,我会考虑前往国美大使馆,但是想到那就有被公诸于世的危险,而我认为这是无论如何得设法避免的。” 他所以说不能让外界知道,无非是因为他希望此事始终在秘密中进行。理由是,万一走漏消息,他怕留在苏联的 ![]() 自称未曾从国美人取得任何情报的拉斯托沃洛夫,却向国美本国和⽇本之间的谁也不知道的一条线索——这是秘密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提出了协助自己出逃的要求,这意味着不寻常的事。也就是说,他并非“不知道”而是知道美方机关的。 六 在国务院召集的这次不平凡的记者招待会上散发的拉斯托沃洛夫的所谓笔记的原文,以及分发给各国记者的抄件,都免除了在这种场合下通常应有的手续:即在文后附以本人的签字。也就是说,完全不附有证明确系本人无误的签字。如果有人怀疑,说那不是本人的笔迹,也没话可说。如果那不是为了装装样子,而确实是打算让苏联出其不意大吃一惊,并且想让全世界信服的话,当然就该公布本人的笔迹。再说,前面已经详细地陈述过,在拉斯托沃洛夫发表谈话时,国美当局会噤止记者拍照和录音,所以在各国报纸杂志的报道中出现了罕见的现象:只刊登了苏联代表机构要求⽇本警视厅搜寻出走的拉斯托沃洛夫时所提供的那张照片。 总之,在这次记者招待会上,奇怪的是好像国美当局事先反而关照过:不要留下任何⾜以说明出面的是拉斯托沃洛夫本人的证据。不顾宣传效果,而使人们对这次特意安排的记者招待会产生疑窦,这又是为了什么呢? 而且,据说副国务卿史密斯在十三⽇曾把举行记者招待会一事通知了苏联驻美大使查鲁宾,大使拒绝接受通知。大使本人没有出席自不用说,甚至也没派个代表去国务院。 可是据苏联方面说,查鲁宾前此已就拉斯托沃洛夫一事数次正式提出照会,而国美当局以正在调查为由,故意拖延。据说到了举行记者招待会的那天,国美就把关于拉斯托沃洛夫的声明送去,并表示拉斯托沃洛夫担绝同查鲁宾大使会晤。 综合以上情况,一种看法认为出席记者招待会的不是拉斯托沃洛夫本人;另一种看法认为出席的是本人,但是由于本人不愿意抛头露面,所以采取了那一系列措施。 但是既然已经无视本人所表示的、将他逃亡一事加以保密的愿望而举行了这次招待会,可见国美要怎么办就可以怎么办。如果国美要想让全世界看到拉斯托沃洛夫本人的证据,无论是通过照片、广播,还是签字,都是办得到的。按说已经成为国美的一种囚徒的拉斯托沃洛夫,不可能坚决拒绝,表示抵抗。由于举行记者招待会,拉斯托沃洛夫以前所表示的“希望予以保密”的一切亡命意图,早已毫无意义了。 他也许是为了全安起见,要求只是在逃走时替他保密的吧?那末他那留在苏联的 ![]() ![]() ![]() 拉斯托沃洛夫离⽇后不久,国美大使馆最初曾向冈崎外相送 ![]() “拉斯托沃洛夫在向国美 府政要求人⾝庇护之际,曾恳求不要将此事向外界透露,也不可让苏联內务部知悉。对此,国美 府政曾提出保证,绝不以任何形式发表拉斯托沃洛夫逃往自由世界的消息,并且答应他,将尽一切努力使人认为他的出逃仅仅是情况不明的失踪。” 国美当初对拉斯托沃洛夫的照顾,就这样被国务院抛之九霄云外。不能不认为,这是由子国务院发现宣布这件事要比不让拉斯托沃洛夫的家属受到害迫意义来得重大,才决定这么做的,那末,究竟意义何在呢? 国美报纸写道,由于公布这件事“已取得比前此在加拿大发生的原子间谍罗森堡事件更大的胜利”不能不说目的恰恰在这里。总之,这是国美的胜利和光荣。 其实,就在那两天以前,被称为西德阿登纳府政中有力人物的容恩博士逃往东德,怈露了西德的军备等机密。国美 民人一定会认为“拉斯托沃洛夫事件”是国美对此所进行的报复。 那末,国美当局为什么在放拉斯托沃洛夫⼊境后保持了七个月的沉默呢?难道有必要对他进行如此烦琐的调查吗?但是据公布出来的情况来看,內容却“空洞无物”因而要想了解国美当局在拉斯托沃洛夫⼊境七个月后突然小题大做地公布这事的意义,就必须认识到这事发生在容恩博士逃往东德两天之后。 不过,国美对苏联的胜利是与⽇本人毫不相⼲的。问题倒在于这个事件究竟与⽇本有什么关系。这是我们迫切需要知道的。 七 应该更深⼊地考虑一下拉斯托沃洛夫从⽇本出逃的情况。 据苏联方面说,拉斯托沃洛夫在失踪前患着严重的神经衰弱。 可是据警视厅为了找证据而做的调查,情况完全相反;他不但没有患神经衰弱,精神还非常 ![]() 因此,苏联方面说他“神经衰弱”与草坪网球俱乐部的人们说他“精神 ![]() 那末,苏联方面的说法中有什么不自然的因素吗?也许可以认为他们由于怕拉斯托沃洛夫在什么地方被人发现时会说出不妙的话,才预先说明他患“神经衰弱”的。 说拉斯托沃洛夫患神经衰弱,也可以拿自从他奉召回国以来心情懊恼这件事作为 ![]() 拉斯托沃洛夫从苏联代表机构出来后,最初的行动是搭乘“美军大汽车”据美军当局说:“在美军专用的大汽车里,并不要求搭乘者出示⾝份证,所以一般外国人也有搭乘的。”苏联代表机构也说:“苏联人也有搭乘美军大汽车的。”(见《朝⽇新闻》,昭和二十九年二月三⽇) 因此,拉斯托沃洛夫搭乘“美军大汽车”并不是不可思议的事。 但是,前面已经说过,拉斯托沃洛夫当时还去找两位苏联代表机构成员,再三邀他们一道出去吃午饭。拉斯托沃洛夫那时已经下定决心出逃,而按照原定计划,他是要到银座去,就出逃事宜同某国美人见面的。 如果当时那两个苏联人应邀跟拉斯托沃洛夫一起去了,又将会怎么样呢?拉斯托沃洛夫邀两位同事,大概是为了不让别人看出他的举止有什么不自然而玩弄的手法。但是不能不说这是个危险的把戏。如果对方当真陪他去了,他就无法前往与国美人约会的地点。而他再三邀别人去时,他的心情一定像逃过安宅关的弁庆(弁庆是十二世纪的和尚,好武艺,随其主人源义经逃亡,经过安宅关时,义经险些被守关官兵认出。这里比喻逃亡者惶惶不安的心情。——译者注),有“踩了老虎尾巴”之感吧。当然,我对这事并不是没有其他看法的。 可是他又是怎样乘大汽车到银座去的呢?国美当局在记者招待会上向记者们散发的所谓他的笔记,与以后他在《生活》杂志上发表的笔记,內容是不同的。 在记者招待会上散发的笔记中,他是这样说的: “我搭乘美军大汽车在虎之门下车,换乘街上的出祖汽车到银座。我走进银座的咖啡馆‘顶好’,在那里同那个国美人商谈了出逃的事情。商谈后,我回到代表机构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两点了。我又花了大约两小时整理预备带走的特产品和随⾝用物,四点钟悄悄地离开代表机构前往东京温泉。在那里,我在单间里洗了个土耳其浴,让那里的服务员——名叫园田的土耳其姑娘给摩按肩膀。 “从东京温泉出来后,我在银座逛了一会儿,七点钟到以牛排出名的末广餐厅吃了晚饭。然后就在约定的地点同会在‘顶好’见过面的国美人会合,逃出了⽇本。” 可是《生活》杂志上发表的笔记却与这略有不同,有出⼊的地方是: “当时,在国美人中间我最亲密的朋友是一个来自得克萨斯州的中年妇女,她曾在国美陆军敎育中心担任敎师。这里姑且称她为布朗宁夫人。我同这位夫人每星期三在旧海上大厦旅馆见面,互敎英语和俄语。布朗宁夫人把国美的情况和她会住过一个时期的阿拉斯加的情况等告诉了我,而我则把苏联的实际情况告诉了她。” 就这样,拉斯托沃洛夫同布朗宁夫人 ![]() “于是,我第一次向这位夫人坦率说出了自己是中校军衔的苏联谍报军官,告诉她,我现在迫切需要她以前答应给予的协助。夫人说:‘再过几个钟头就不必担心啦。’我们就在当天晚上八点钟在夫人所住的旅馆附近会面,我当场和她商量好立即采取奔向自由的最后措施。” 他写道:这样,他靠着布朗宁夫人的协助,搭乘她的汽车,不久就乘上了飞往国美的飞机。 哪一种说法实真呢?与其说哪一种实真,勿宁说《生活》杂志上发表的材料更加详尽。在记者招待会上分发的笔记上所说的“国美人”指的显然就是这位“布朗宁夫人。” 布朗宁夫人究竟是何许人?读了这段文章,就使人觉得,夫人对他有着像对待亲兄弟那样的情谊,而他也对夫人有着很深的爱情。 正如拉斯托沃洛夫 ![]() 而且,从一九五四年九月的一期《星期六晚邮报》上刊载的美朕社东京分社社长罗伯特·安森的一篇报道里,也可以窥知这种怀疑不无道理。 在《我们怎样抓住了苏联第一号间谍》这样耸人听闻的标题下,这位老练的记者写道: “抓间谍可不是外行人所能出面的。但是在最近发生的规模极大的一桩间让案件中,如果不是有两个外行人协助,西方大概决不可能获胜。这个间谍就是苏联在远东的谍报活动最⾼负责人尤利·亚历山大洛维奇·拉斯托沃洛夫。两个外行人是在东京同拉斯托沃洛夫结 ![]() “为了摆脫过去的羁绊,拉斯托沃洛夫是怎样乘上了大汽车的?关于这一点,半年之久他没有向外界透露只字,现在我们得以初次披露其真相。这篇报道是记者将自己认为百分之百可以信赖的各方面提供的情报,经过仔细整理后写出的。” 他作了这番 ![]() “有一天,⽇本察警拿来一张国美妇女的照片——据说她会到苏联大使馆去过。‘反间谍队’当即若无其事地访问了这个年轻的妇女,想探听探听。姑且把这个女人称作玛丽·琼斯吧。玛丽是个天真、漂亮的姑娘,她是作为军队里的文职人员到⽇本来的。她同其他几百名文职人员一起住在丸之內旧海上大厦旅馆里,在陆军的一个办事处担任秘书工作。‘反间谍队’人员把她的照片拿给她看,使她惶恐不安。但是她终于说明了她到苏联大使馆去是想冒冒险。他们问道:‘你在大使馆看见了什么?’她说:‘这个嘛,房子很脏,使人感到不大结实,也没有什么可看的。’‘你没有见着什么人吗?’‘有一个英语讲得很流利的俄国人。他领我到处看了看,还说 ![]() ![]() “于是,‘反间谍队’托她刺探拉斯托沃洛夫⾝边的事情。开头她怎么也不答应,可是终于答应如果有什么情况,就通知他们。 “拉斯托沃洛夫终于向玛丽说出了自己奉召回国,以及担心回国后将要遭遇的事。玛丽当即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反间谍队’的朋友。他们又托玛丽探听他有没有逃走的打算。 “第二天,她带回拉斯托沃洛夫这样的答复:‘我打算逃走。’‘反间谍队’的人员认为事情来得太简单了,里面有点蹊跷。他们原来预料他一定会要求对他的前途给予种种保障。可是关于这方面他只字未提。他们觉得可疑。他们又吩咐玛丽进一步探询他的意图。 “她问他,‘你知道那对你意味着什么吗?’‘知道。’‘你的家属会怎么样呢?’‘我的家属多半会被杀死。可是,即使我回国也无济于事,我们都会被杀掉。’‘你打定逃走的主意了吗?’‘打定了。’ “拉斯托沃洛夫在终于逃往国美的头一天,打电话跟玛丽联系,作了周密的安排。 “这样,一月二十四⽇晚上,拉斯托沃洛夫悄悄钻进在⽇本广播协会大厦附近等大汽车的一群国美人当中,乘上了汽车。那以后,直到国务院在八月十四⽇为他举行记者招待会,就再也没有露面。” 读者在这里就会猜想:前面拉斯托沃洛夫本人所说的“布朗宁夫人”莫非就是美联社东京分社社长在报道中所说的“玛丽·琼斯”吗?诚然就是一个人。 当然“布朗宁夫人”也好“玛丽·琼斯”也好,都是假名字;而且可以认为,用这两个假名字来提到的这个女人,正是把拉斯托沃洛夫弄到国美去的一个重要的国美谍报工作人员。虽然美联社东京分社社长安森故意说“她是外行人”但是看来无论如何也不像。何况当时美军方面还相信拉斯托沃洛夫是苏联的“头号”间谍呢。 八 从传询拉斯托沃洛夫的参议院司法委员会小组委员会的一部分速记记录也可以看出,对拉斯托沃洛夫抱有友情的那个女人是个“专家” “摩里斯:‘拉斯托沃洛夫先生,我想知道你是跟什么样的人一起做工作的。’ “拉斯托沃洛夫:‘唔,我有过几个代理人。其中有的在⽇本府政的外务省工作,有的在驻⽇美军的情报部工作,有的是特派记者。’” 由此看来,尽管拉斯托沃洛夫在接见共同社记者时说过没能从国美拿到情报,但在这里却相反,他说他的某些代理人与美军有关。他在这里说的才是老实话吧。 速记记录里还有这样一段: “拉斯托沃洛夫:‘我曾经几次尝试与国美人接触。比方说,情报部的军官——那个少校…’ “摩里斯:‘请不要说出名字来。’ “拉斯托沃洛夫:‘我不说名字。那个人是少校,我是经她妹妹写信介绍,试图与她接近的。’ “维尔加:‘应该说是“他妹妹”吧。’ “拉斯托沃洛夫:‘不,那个人是女的。她是情报部的少校。’” 虽然不能够遽然断定他在这个小组委员会上无意之中说出来的情报部的女少校跟他自己的笔记中的“布朗宁夫人”是同一个人,同时也就是美联社东京分社社长所说的“玛丽·琼斯”然而这种可能 ![]() 从间谍工作来说,要想把敌方的某人拉到自己这边来,必须随时确切地了解对方的情况,不断地注意对方的 ![]() 这种接触也许会以甜藌的 ![]() 拉斯托沃洛夫自己也在小组委员会上说过下面的话: “维尔加:‘利用在铁幕后面的亲属来进行胁迫时,他们对代理人做些什么?是威胁他说要杀死他的亲属吗?’ “拉斯托沃洛夫:‘对啦。他们有时谦恭和蔼地、有时又唐突地说:如果你不答应跟我们一起⼲,你必须想想你的亲属会遭遇什么事。也就是说,他们直接用亲属的生命来威胁。这就是胁迫,是最恶劣的胁迫。’” 读到这里,马上使人联想到拉斯托沃洛夫本人在国內留下了 ![]() ![]() 关于如何把代理人拉拢过来,他做了如下的证词: “拉斯托沃洛夫:‘我说对方在⽇常生活中有异常行为,指的是同 ![]() “‘另外再举一个例子。莫斯科的防谍部为了达到目的还拉拢过一个⽇本官员。那人是⽇本驻莫斯科大使馆的二等或三等秘书。防谍部派了一个年轻的女代理人接近他,这个女人勾引上了他。⽇本官员同那个女人谈情说爱,后来那个女人说自己怀孕了,到了要去堕胎的节骨眼儿上,男的被察警逮捕了。由于眼看这桩极不体面的事情要暴露出去,那个人就下定决心为苏联谍报部工作。” 不能断定驻⽇美军不曾按照拉斯托沃洛夫本人所说的步骤试行对他展开攻势。难道不是正当拉斯托沃洛夫表现出不顾奉召回国的时候,也就是说,正当他处于异常状态的那一瞬间“女代理人”就承担了拉拢他的任务吗?至于她是“布朗宁夫人”还是“玛丽·琼斯”那不关紧要。即便是证词中所说的“女谍报少校”也成。总之,从各种情况可以推想得到,美军曾对拉斯托沃洛夫进行过这样的“拉拢” 但是就以“布朗宁夫人”或“玛丽·琼斯”跟拉斯托沃洛夫接近后获得的成功来说,难道在那以前美军方面就没有策划过同他接触吗? 这是不大可能的。这个策略恐怕早就一再进行过的。关于这一点,某方面还流传着这样一段揷话: 情报部系统的某谍报人员让他的妇情(⽇本人)去接近过拉斯托沃洛夫。她巧妙地同拉斯托沃洛夫亲密起来。不久,她就对拉斯托沃洛夫说:“我认识的一个美军国人对他的差事感到不満。我想,如果向他搞情报,他一定会提供对苏联方面有利的数据。”可是拉斯托沃洛夫十分谨慎地拒绝了这个提议。据说他这种警惕的态度使国美方面把他俨然当成了一个大人物。 临到实际逃走的时候,拉斯托沃洛夫也是被当作大人物对待的。驻⽇美军谅必是极其缜密地协助他逃出的。美联社记者安森在拉斯托沃洛夫的记者招待会举行以前,即在他逃亡后不久的二月二⽇,曾拍发过下述电讯: “现在有可能揭露苏联在亚洲最大的间谍网的真面目了。原苏联驻⽇代表机构的二等秘书尤利·亚·拉斯托沃洛夫从一月二十四⽇以来一直下落不明,而大家⽇益认为他是在美军手里。如果是这样的话,过去两年多以来使美军感到伤脑筋的情势,其內幕就要由秘密察警查明了。然而,人们越发相信,拉斯托沃洛夫已于上月二十四⽇乘飞机离开东京,前往美军国事基地冲绳。” 这则报道是在国务院举行记者招待会前六个月就发出的,所以令人感到惊讶。在这则报道中,引人注目的是对于把拉斯托沃洛夫弄到手一事给予的⾼度评价,说是:“现在有可能揭露苏联在亚洲最大的间谍网的真面目了。” 而且,还可以认为这则报道是为国美⽇后发表“拉斯托沃洛夫事件”而打下的底子——是个准备阶段。也就是说,当时拉斯托沃洛夫还被认为是头号人物——“大人物” 另一方面,苏联方面除了在拉斯托沃洛夫失踪时向警视厅提出过搜寻要求之外,一直完全保持沉默。 前文已提到过,叫作罗扎诺夫的那个人以参加在札幌举行的滑冰比赛大会的苏联代表队领队⾝份来到了⽇本。当时报纸上注销消息说,正是他奉了本国的命令要把拉斯托沃洛夫带回国去的。 被召回本国的苏联代表机构成员不仅是拉斯托沃洛夫一人,另外还有索维利耶夫、萨伏洛诺夫等八人,他们最初预定搭乘苏联轮船回国。可是在二十五⽇下午又挂了电话向英国海外航空公司班机定下了两个座位。用电话定座时,似乎是这样模棱两可地讲的:“还不知道是否赶得上起飞时间呢。” 说到二十五⽇下午,当时拉斯托沃洛夫已经失踪一天多了。如果相信声明所说的、他是在二十四⽇下午四点钟失踪的话,那末也已过了二十小时以上,这时他早已待在美军机关里了。 然而苏联谅必也布有并不亚于国美的周密的谍报网。苏联不会不立即知道拉斯托沃洛夫失踪的真相。证据是:滑冰代表队走后,原说因感冒留下来的罗扎诺夫却在二十八⽇就回国了。如果负有如此重大使命的罗扎诺夫没有查明拉斯托沃洛夫失踪的真正原因,即便推迟回国⽇期,他也要在⽇本滞留到查明为止。从他匆匆回国这件事来看,苏联谍报网也必然肯定拉斯托沃洛夫已经落到国美手里了。 再说,国美方面的引 ![]() ![]() ![]() 然而,他终于下定了逃走的决心。但凡一个人经过极端的苦思焦虑之后下定了决心,精神反而会为之一慡,心情也就镇静下来了。一定是由于这个缘故,下雪的头一天他在草地网球俱乐部兴⾼采烈地打网球时,脸上才露出了愉快的神⾊。于是,这样一种推测就能成立了:苏联方面向警视厅提出的“拉斯托沃洛夫患神经衰弱”的说法,与草地网球俱乐部会员所作的“他精神 ![]() 九 失踪了的拉斯托沃洛夫下落不明达七个月之久。可是⽇本府政实际上是了解情况的。(参照上述国美驻⽇大使艾利逊致冈崎外相的秘密文件。) 无论如何,⽇本当时已经是同国美缔结了和约的立独国了。秘密出境是违反国法的。国美无视⽇本的国法,擅自用飞机把拉斯托沃洛夫送走,这是对⽇本府政重大的侮辱,是躏蹂⽇本主权的行为。前面已经说过,拉斯托沃洛夫在记者招待会上发表声明后,报纸刊载了冈崎外相的谈话,可是国美当局只表示“这次的处置实在遗憾,今后不再做这样的事情”——难道这么道歉一下就算完事了吗? 而且,国美对⽇本究竟有没有真正谢罪的意思,究竟有几分遵守保证的诚意,也是令人怀疑的。 关于这一点,令人想起一年前发生的“鹿地亘事件”当时的国警长官斋藤升在他的《十年的回忆》一书中,曾就鹿地亘先生被⽇美特务机关幽噤事件写了下面一段话: “为了使这个问题不致被反美运动所利用,我对国美強烈地表示,希望国美对我国道歉。至少,如果国美发表大意如下的声明:‘和约生效后,不通知⽇本当局,由国美方面动手逮捕鹿地是重大的失策。’那就会表明国美的公正精神。我认为,既然不是神仙,犯错误是谁也难免的;如果国美方面就这件事坦率地道歉,反而会令人威到国美的伟大。我赴国美大使馆,強烈地提出了个人的意见。可是他们对我的答复是:‘我们很明⽩你所说的话。但是要国美方面就逮捕⽇本国民的敌人——间谍,即卖国贼一事道歉,是有困难的。不知道为什么要道歉。’结果,只由国美方面发出通告说:‘在与⽇本府政缔结的和约生效之际,如果就这件事发出通知,本不会引起这样⿇烦的问题’,就算了事。” 在斋藤长官提出这项抗议仅仅一年以后,国美就在这次的“拉斯托沃洛夫事件”上⼲了同样的勾当。因此,国美口头上表示尊重⽇本的主权,实际上究竟有多少诚意就很难说了。 再说,拉斯托沃洛夫失踪后,⽇美共同发表声明之前,双方曾通过外 ![]() 可是就在拉斯托沃洛夫失踪到公布这个事件之间的七个月当中,⽇本同国美之间曾进行了种种活动。 如果列举其中特别重要的,则有下述几项: 国美方面从外 ![]() 其次是就“共同全安法”援助方面进行了极为秘密的协商,以致财政界都以为內容是经济援助。在这个期间,随着接受上述援助,⽇本府政悄悄地拟定并通过了“防卫机密保护法”据国美方面说,国美向⽇本提供武器,但⽇本却没有保守其机密所必要的法律;对国美来说,这与把钥匙 ![]() 通过“机密保护法”一事势必遭到⽇本舆论的严厉抨击,这是可以预料到的。为了应付这种批评,必须采取对策。因此,就得先让⽇本国民知道苏联从⽇本各方面(特别是从官厅方面)取得重要情报的所谓间谍事件。事隔七个月之后才公布“拉斯托沃洛夫事件”实际上是为了在⽇本达到这样一个目的。 在这种情况下,⽇本也就有必要为拉斯托沃洛夫在国美所发表的供述提出“证据”果然,在⽇本报纸公布了共同声明的第二天,就有一名少校向警视厅自首。 “据警视厅说,官方声明中所说的‘与拉斯托沃洛夫有牵连的⽇本人自首,指的是一位前陆军少校(年三十五岁)。这位前少校在拉斯托沃洛夫失踪后不久的二月五⽇,到警视厅出面,自愿协助搜寻工作。此人曾当过拉斯托沃洛夫的代理人,为拉斯托沃洛夫做过情报工作,但是由于他自动要求协助当为搜寻,所以不但没有被当作嫌疑犯,也没有作为‘自首’处理,当然更没有加以逮捕。这位前少校一伙人与前陆军特务机关有关系,是从苏联归国的复员军人,据说会通过拉斯托沃洛夫向国美方面提供有关⽇本政治、经济和防卫方面的⾼级情报以及关于苏联的情报。”(见《朝⽇新闻》,八月十网⽇) 这是⽇本方面最早就拉斯托沃洛夫证词提出的证据。但是,这是多么贫乏无力的证据啊!第二天报上立即公布这位少校就是志位少校。他“不但没有被当作嫌疑犯…当然更没有加以逮捕”正如拉斯托沃洛夫那夸张的声明给与拥到国务院的各国记者以內容“空洞”的印象,在⽇本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 然而志位少校自首后,有一些人跟着被逮捕了。 接着,外务省国际合作局官员庄司宏、欧美局官员⽇暮伸则和经济局官员⾼⽑礼茂等被逮捕,可是并未证实案情包含什么特别重大的情报活动內容。勿宁说像以下所指出的那样,內容甚为贫乏。而且这三人都是中级以下的官员,连科长助理也够不上。 十 试把这个事件同“佐尔格事件”(一九四一年,驻⽇德国大使馆工作人员佐尔格和南満铁道临时工作人员尾崎秀实等二十余名以共产国际的间谍嫌疑被捕,一九四四年佐尔格及尾崎被处死刑。——译者注)比较一下。拿“佐尔格事件”来说,尽管当时实行着严格的言论管制,⽇籍的协助者所提供的证词的确有充实的內容。“拉斯托沃洛夫事件”所引起的轰动虽不亚于“佐尔格事件”而所谓“曾予以协助”的⽇本人这方面却几乎什么情况也提不出来。如果是在更机密的中枢部门工作的官员又当作别论,从这几个“自首”的人的地位来说,他们也许能够了解一般秘密事项的一鳞半爪,不过那都是平凡的事情;他们是无从知道价值⾼到⾜以称作“重要情报”的那类事情的。从这里也暴露出拉斯托沃洛夫的供述內容的贫乏,与“佐尔格事件”是不能相比的。 这里令人怀疑的是:拉斯托沃洛夫究竟是不是那么大的一个人物。从上述情况推断,实际上他大概够不上国美方面所设想的那么大的一个人物。也就是说,他虽说是情报中校,却是个几乎什么情报也提供不了的小人物,使国美的期待落了空。 那末,国美究竟是从一开头就知道拉斯托沃洛夫的⾝份而故弄玄虚让人把他当作大人物看待呢,还是中途才查明他原来是个微不⾜道的小人物呢?前面已经说过,恐怕是后者。这就是说,国美方面把拉斯托沃洛夫当作大人物带走,后来一调查,才发见他原来是个小人物,就大失所望,实际情况大概就是这样吧。 然而,虽说是小人物,他也有他的用途,而且恰好就被用在八月十四⽇的⽇美共同声明上了。在记者招待会上出现的拉斯托沃洛夫是他本人也好,是个替⾝也好,反正这是为了收到种种预期效果而举行的一场演出。 据说是这时立即自首的⽇本方面的志位少校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关于这一点,当时《每⽇新闻》作了简单的报道如下: “志位正二先生(年三十五岁)是在昭和二十四年从西伯利亚地区被遣返的前陆军少校。归国厉,他在美军总司令部的语文学习部任职,曾在舞鹤遣返救济局对从苏联遣送回国的人员进行各种调查。”(八月十五⽇) 从这则简单的报道也可以看出,被遣送回国的志位少校实际上是在美军总司令部任职的。 关于这件事,欧洲某大国的驻⽇情报机关曾秘密地指出了下述情况: “这一事件的真正主角不是国美 央中情报局机关,而是国美远东空军谍报部。拉斯托沃洛夫企图窃取、而且已经着手窃取的是有关以下各方面的情报:涉及国美远东空军的空中作战计划、驻⽇国美空军基地以及包括使用原弹子在內的攻击防御计划。志位少校已经直接接触到通过美空军的成层圈飞行拍摄的苏联基地以及重要机构的照片,但是实际上把志位介绍给拉斯托沃洛夫,直接领导他的人是前中校M,而M也曾把志位介绍给防谍部机关。 “志位以及原关东军航空⾼级参谋既然已经承认他们是美苏之间的双重间谍这一事实,那末M就当然是双重间谍的头子了。可是M却被认为与这次事件无关,这一点也可以证明问题的复杂 ![]() 有可靠的迹象表明,外务省的一批人被捕是志位少校所谓的自首所导致的。 庄司和⽇暮受到的嫌疑是:他们曾把驻⽇美军有关方面的情报和⽇美关系的秘密情报提供给拉斯托沃洛夫,每次获得报酬五万圆到十万圆不等,前后各获得大约一百万圆的报酬。此外,⾼⽑礼的情况是这样的:他是苏联经济问题专家,担任有关船舶的工作,当局怀疑他在任职期间向拉斯托沃洛夫提供了美军有关方面的船舶动向的横报。这个人战前在渔业公司工作,曾出差去过苏联,对船舶的情况很 ![]() ⾼⽑礼、庄司、⽇暮向拉斯托沃洛夫出卖了情报。⽇暮、庄司等人曾买了房子,还大事修缮,花了不少钱。当局怀疑这笔钱是拉斯托沃洛夫给的,就 ![]() 因此,庄司当即提出逮捕他是不合法的,要求进行公开审判,公布拘留他的理由。现在这个案件还继续审理中。 十一 庄司是这样说的: “在讯问过程中,几乎没有触及我所期待的与案件的主要情节有关的事情。检察官专门盘讯我的经历,在外务省都做些什么工作,都处理和保管哪些文件,负责哪些事务等机关方面的事情,一直问到我的收⼊、财产,怎样把现在所住的房屋弄到手的等等,将这些方面细致地追究个透彻。大约在我被起诉的前一天,检察官会拿两份外务省的文件给我看,问我:‘你知道这个文件吗?给拉斯托沃洛夫看过没有?’在侦查中多少涉及‘拉斯特沃洛夫事件’主要情节的具体讯问,也就是这一次罢了。对以上问题,我明确地否认说:‘我没有拿给外面的人看过。’检察官就这一点所作的讯问是很简单的。” 这时庄司曾一度获释,可是后来又以违反“外汇管理法”再度被捕,原因是他非法持有美元,有从⽇暮手里拿到二千美元作为情报资金的嫌疑。也就是说,他是以非法持有美元被捕的。 “把我再度逮捕后,担任这一案件的侦查主任的长⾕检察官就飞往国美。据说长⾕检察官在国美对拉斯托沃洛夫进行了调查。当时写成的《检察厅调查记录》,就成为追究我违反‘公务员法’的唯一证据。另外,关于指控我非法持有美元从而违反‘外汇管理法’一事,检察官向法庭提出的唯一证据是已杀自的⽇暮先生的供述记录。除此之外,在历时两年的公开审判当中,检察官没有提出任何够得上证据的东西。”(见《⽇本》杂志,昭和三十四年十月号) 由于受到这个离奇的“拉斯托沃洛夫事件”的牵连而遭殃的⽇本人,公开出来的据说就达十七八名,还有人说是五十多名。他们都是什么样的人呢?有外务省、通产省、大蔵省、防卫厅、总理府(內阁调查室方面)的官员,也有民间贸易公司、报馆、通讯社(驻莫斯科的特派记者)以及复员军人等。 由于国美方面的唆使,警视厅安公三科没有改变严厉的侦查方针。但是这些人绝大多数都没有违反“刑事特别法”第六条,侦查后得出的结论是:在平民当中完全找不到 ![]() 从这个案件牵涉的人数来说,规模是相当大的,然而相形之下內容竟如此空洞。 因有违反“国家公务员法”第一百条的嫌疑而被逮捕的官员只有上述三人。但是 ![]() 主任检察官长⾕会透露,从⽇暮的供词中是可以推断出一些情节的。可是这意味着什么呢?在讯问记录没有公诸于世的今天,外界是无法窥知其內容的。以下这段话并没越出推断的范围。 ⽇暮果真作过拉斯托沃洛夫手下的间谍吗?如果他当过间谍,他为什么不在拉斯托沃洛夫失踪的一月间就采取行动呢?从拉斯托沃洛夫失踪到他在国美国务院露面的这二百天当中,⽇暮的动静没有任何变化。如果他真是间谍的话,本会有一些动摇或者会逃跑的,但是为什么没有发生变化呢?关于庄司和⾼⽑礼也可以提出同样的质疑。 杀自的⽇暮没有留下遗书。他杀自不是出于一时的心⾎来嘲,而是做好了精神准备的。 由此还令人注意到,由于牵连到其他的美苏关系的间谍事件而杀自的⽇本人,到目前为止为数也已经不少了,而个个都没有留下遗书。 一、昭和二十一年九月,从苏联前来出庭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草场辰已中将在美军医院横死事件。 二、昭和二十五年一月,关东军原暗号班长、陆军少校松浦九洲男在自己的住宅杀自,原因不明。 三、昭和二十五年四月,已故⽇共总书记德田球一的所谓“要求问题”的议会作证人菅季治在东京三鹰车站撞电车杀自事件。(一九五〇年四月,苏联发表声明说,除了正在调查中的二千四百多名战犯,⽇本俘虏已全部释放。但是当时的吉田府政诬赖还有三十六万人未遣返,并谓当时的⽇本共产 ![]() 四、昭和二十五年九月,原驻莫斯科陆军武官佐佐木克己上校在自己的住宅內自缢⾝死事件。 五、昭和二十六年四月,外务省书记生弘岛昌从东京代代木的本人住所莫名其妙地失踪的事件。 六、昭和二十六年四月,原哈巴罗夫斯克《⽇本新闻》宣传部工作人员难波明从家乡秋田莫名其妙地失踪的事件。 这还只是一些公开出来的着名事件,这类事件实际上说不定要比我们知道的多得多。死者都没有留下明确的遗书。看来陷进美苏关系的谍报深渊的人,都是没有好下场的。 这些人毫无例外地都被认为有双重间谍的嫌疑。但是“双重间谍”的罪名是注定加在这些人⾝上的。美苏双方都不可能单方面搞到情报。如果想从对方搞到情报,就必须拿出自己这方面“可以出卖的情报”要是什么也不拿出来,就难以弄到对方的重要情报。从第三者看来,这就像是双重间谍了。 十二 本来⽇暮所接触的一些文件中,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机密。欧美局第五科负责《苏联月报》的编辑工作,此外还给有关的其他刊物撰稿,这完全不是什么机密。拉斯托沃洛夫在声明中说“搜集的情报也有从⽇本报纸杂志上取材的”但是如果把这也算作辅助的间谍行为,那可太滑稽了。因此,第五科的工作按说 ![]() 与其说⽇暮属于外务省,勿宁说他属于內阁调查室。有人说这个內阁调查室是⽇本的“机密室”它倒也起过那样的作用。不过当时它还没有今天这样庞大的预算和人员配备,机构也还没有扩充到这样大,因为各个上司的裁夺起着很大的作用。 ⽇暮绝没有向拉斯托沃洛夫提供过情报。据说实际上他坚决反共,忠于职守,从来没有给“內调”工作带来过损害。有些迹象令人感到他负有特殊任务。实际上他并不属于⽇本机关。不管他是什么职位(譬如说,派在內调室的专员),当然是不能向别人透露的。如果说得更明确一些,他也许是被纳⼊国美情报网里了吧。上述这段话不是凭空想像的,而是 ![]() 可以隐约看出,⽇暮受了某方面的委托,曾承诺在“拉斯托沃洛夫事件”中多多少少进行一些“表演”他曾供述自己把⼲情报工作用的美钞“存在”同事庄司那里,大概就是由于这个缘故。可是在长⾕检察官审讯他的过程中,他可能发觉那不是单纯的“表演”实际上自己是被当作在⽇本来反映待在国美的拉斯托沃洛夫的影子。如果是这样的话,他发觉自己上了当,一定是惊愕不已。“鹿地亘事件”中的三桥某那样被加上“双重间谍”的污名,在他来说是不能忍受的。⽇暮的 ![]() 总之,就“拉斯托沃洛夫事件”而言,拉斯托沃洛夫本人没有什么了不起。国美招待了他,可是他叫国美人大失所望,什么也没贡献出来。既然这样,对他还另有用途。那就是适当地晃出他的影子,以取得另外的、但又是同样的效果。于是,就在国美演出了这个事件本⾝,并且使它像镜子一样反 ![]() 而演这出戏的直接目的是对两天前发生的容恩博士逃往东德事件采取的报复行动:此外,它还为在国美国內宣布共产 ![]() 就在宣布“拉斯托沃洛夫事件”的两天以前(十二⽇),国美参议院以八十五票对零票一致通过了宣布国美共产 ![]() 在这以前,艾森豪威尔总统一直认为这项法案只能越来越迫使共产 ![]() 当时国美还发生了一桩所谓反间谍事件。据无线电广播通讯社报道,事情是这样的: 一九五三年(昭和二十八年)十一月十⽇,发生了这样一个事件:苏联边防兵发现⽇本人越境,打死一人,逮捕了一人。为什么⽇本人会在苏联所属的东面某个岛上出现呢?经过对这个谜的追查,那个被捕的⽇本人终于坦⽩出一切有关他的行动的情况。 据他坦⽩说,他叫⾕明,被打死的叫⾼桑丰(当然都是假名字吧。——作者原注)。⾕明被判处二十五年徒刑。据⾕明供述,他从一九五一年四月起就在北海道札幌市国美“反间谍队”的分队里工作,骨托札幌市南十六条西五丁目的“反间谍队”无线电特务情报学校里受过训。在那里负责选拔派往苏联的间谍的是国美格雷上尉和他的助理后藤米次郞。⾕和⾼桑两人先后曾在一九五二年五月、十月以及一九五三年十月二十四⽇三次潜⼊苏联境內,拍摄苏联地形照片,用无线电同札幌的“反间谍队”机关进行联络。在第四次(即十一月十⽇)终于被苏联士兵发现了。当时他们携带着国美造的无声手 ![]() ![]() ![]() ![]() ![]() ![]() 这就是无线电广播通讯社所报道的所谓反间谍事件的內容。可是美方有关人员会担心这个潜⼊组说不定已向苏联坦⽩了另外一些情况,因为原关东军的⾼级情报航空参谋组和海军的航空参谋等人一起被合并到某机关里,组成一个特殊的秘密机关;专门对苏联进行某些勾当。所以如果苏联 ![]() 这个时候,国美准是有必要让全世界和⽇本知道“苏联其实也在对⽇本进行大规模的谍报活动”吧。美军国事谍报机关谅必认为有必要恢复自己的名誉,又痛切感到必须在世界情报活动方面对苏联予以有效的回击,才以这样的形式宣布国美接纳了拉斯托沃洛夫的事吧。 再者,由于发生了容恩博士的事件,美军国事谍报当局有必要让国美舆论看到他们也在进行同样的工作。因为在议会制的国美,如果使人感觉其机关无所事事,那就有可能在议会里遭到攻击,从而在预算方面都会受到影响。搞 ![]() 以上是对国美所获得的效果的估计。那末,⽇本怎么样呢? 报纸发表拉斯托沃洛夫接见记者的消息时,绪方副首相正在北海道旅行。他在旅途中发表了谈话,大意说:“鉴于这次事件的发生,我国有必要及早制订‘机密保护法’之类的法规。”报纸上也报道过他的这番谈话。 当时吉田府政正在忙于考虑制订“机密保护法”事实上,正如这位副首相所说的“拉斯托沃洛夫事件”制造了促成制定这个法案的气氛。 早在昭和二十八年十月左右,保安厅、法务省等就着手研讨并起草这个“机密保护法”或“防卫机密保护法”的具体內容了。最初,有两种想法,一个是这项草案只限于国美 ![]() ![]() 十三 再者,吉田府政当时由于造船贪污案而摇摇 ![]() ![]() (后来鸠山內阁成立。拉斯托沃洛夫过去的同事、苏联代表机构成员多姆尼茨基通过某一途径接近鸠山,终于排除吉田派的阻挠,在莫斯科缔结了期待已久的《⽇苏条约》。到那时为直,吉田和鸠山各自的政治势力在明里暗里所进行的 ![]() 这样一来,对吉田府政来说;公布“拉斯托沃洛夫事件”就起了给亲苏派泼冷⽔的作用。也就是说,借苏联人自己的口道出了苏联在⽇本进行规模庞大的 ![]() 但是与苏联代表机构的三十三个成员比较起来,国美驻⽇大使馆到底有多少人员呢?据说美籍正式工作人员有二百几十人,雇用的⽇本人有六百人左右,共计近九百人,算上非正式的工作人员则形成一千余人的大阵容。留在⽇本的苏联这三十三名所谓“情报人员”无论如何也不是国美大使馆那负有几乎同样任务的大群人马的对手。各国驻外使馆的一半工作是搜集情报,如今这已是尽人皆知的事了。可是一听到拉斯托沃洛夫作证说“苏联代表机构三十三名成员的情报活动”就会使一般人产生实在是小题大做的紧张感觉。 拉斯托沃洛夫还负有另一项使命。那就是公布这一事件的两年之后,一九五六年(昭和三十一年)五月十三⽇,以公使衔作为渔业机构代表到东京上任的苏联驻英国大使馆参事塞尔吉·契夫宾斯基的事情。这位契夫宾斯基是参加渔业谈判的苏联代表,当时渔业问题成为苏联府政与⽇本府政之间的重大问题。但是⽇本某方面认为契夫宾斯基⼊境是苏联在⽇本从事 ![]() ![]() 有见识的外务省官员,例如当时的驻英大使西舂彦和参加⽇苏谈判的⽇本代表之一松本俊一等,都认为契夫宾斯基是正常的外 ![]() ![]() 而且还不只是契夫宾斯基这一件事。在那以前的二月八⽇,拉斯托沃洛夫在同一个小组委员会上还讲了下面的话: “摩里斯:‘你知道苏联的通商代表团被利用来做谍报工作的任何实例吗?’ “拉斯托沃洛夫:‘他们利用通商代表团,利用驻外国的大使馆及外 ![]() “摩里斯:‘你能否谈谈有关这一点的经验? ![]() “拉斯托沃洛夫:‘举个实际的例子吧。例如派到东京的通商代表团团长多姆尼茨基上校,这个人是苏联驻⽇通商代表团的团长,可是这个正式的职位是用来掩饰那个国家的谍报活动的。在世界各地都一样。通商代表团成员中有百分之七十到百分之八十属于谍报部。’” 总之,拉斯托沃洛夫待在国美,可以说是负有任务来“削弱”⽇本对苏联接近的政策。这也就意味着国美利用他的方法之⾼明吧。 拉斯托沃洛夫就这样被利用来取得种种效果。当他刚到达国美的时候,负责招待的当局以为他是大有利用价值的显要人物,后来才知道他是个不起作用的三流人物,弄得他们大失所望。可是原来他的用处就在这样的地方。 “拉斯托沃洛夫事件”是一出內容空洞的蹩脚戏,但是它给予⽇本国民的敎训是很多的。那就是,位于亚洲东端的弓形的⽇本列岛,已经成为美苏两国谍报的深渊,而不少⽇本人被卷进到这个漩涡之中,遭到了厄运。今后同样的状态也许还会继续下去。 这个事件说明,我们⽇常的和平生活随时都可以被某种 ![]() |
上一章 日本的黑雾 下一章 ( → ) |
阿酷小说网是值得收藏的免费全本小说网,网站收录了松本清张的网络全本小说日本的黑雾,免费提供日本的黑雾最新章节阅读,是小说爱好者必备的全本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