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酷小说网免费提供宋史最新章节 |
![]() |
|
阿酷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宋史 作者:脱脱、阿鲁图等 | 书号:10204 时间:2017/3/26 字数:28647 |
上一章 一十四卷 下一章 ( → ) | |
李沆(弟维) 王旦 向敏中 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人。曾祖丰,泰陵令。祖滔,洺州团练判官。⽗炳,从邢帅薛怀让辟,为观察支使。怀让徙同州,又为掌书记,历邠州、凤翔判官,拜殿中侍御史、知舒州。太祖征金陵,缘淮供亿,惟舒尤甚,以劳加侍御史,卒。 沆少好学,器度宏远,炳尝语人曰:"此儿异⽇必至公辅。"太平兴国五年,举进士甲科,为将作监丞、通判潭州,迁右赞善大夫,转著作郞。相府召试约束边将诏书,既奏御,太宗甚悦,命直史馆。雍熙三年,右拾遗王化基上书自荐,太宗谓宰相曰:"李沆、宋湜,皆嘉士也。"即命中书并化基召试,并除右补阙、知制诰。沆位最下,特升于上,各赐钱百万。又以沆素贫,多负人钱,别赐三十万偿之。四年,与翰林学士宋⽩同知贡举。谤议虽众,而不归咎于沆。迁职方员外郞,召⼊翰林为学士。 淳化二年,判吏部铨。尝侍曲宴,太宗目送之曰:"李沆风度端凝,真贵人也。"三年,拜给事中、参知政事。四年,以本官罢,奉朝请。未几,丁內艰,起复,遂出知升州。未行,改知河南府。真宗升储,迁礼部侍郞兼太子宾客,诏东宮待以师傅礼。真宗即位,迁户部侍郞、参知政事。咸平初,以本官平章事,监修国史,改中书侍郞。 会契丹犯边,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师肃然。真宗还,沆 ![]() ![]() ![]() ![]() 一夕,遣使持手诏 ![]() 时李继迁久叛,兵众⽇盛,有图取朔方之意。朝廷困于飞輓,中外咸以为灵州乃必争之地,苟失之,则缘边诸郡皆不可保。帝颇惑之,因访于沆。沆曰:"继迁不死,灵州非朝廷有也。莫若遣使密召州将,使部分军民空垒而归,如此,则关右之民息肩矣。"方众议各异,未即从沆言,未几而灵州陷,帝由是益重之。 沆为相,王旦参政事,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旦叹曰:"我辈安能坐致太平,得优游无事耶?"沆曰:"少有忧勤,⾜为警戒。他⽇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后契丹和亲,旦问何如,沆曰:"善则善矣,然边患既息,恐人主渐生侈心耳。"旦未以为然。沆又⽇取四方⽔旱盗贼奏之,旦以为细事不⾜烦上听。沆曰:"人主少年,当使知四方艰难。不然,⾎气方刚,不留意声⾊⽝马,则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吾老,不及见此,此参政他⽇之忧也。"沆没后,真宗以契丹既和,西夏纳款,遂封岱祠汾,大营宮观,蒐讲坠典,靡有暇⽇。旦亲见王钦若、丁谓等所为, ![]() ![]() 寇准与丁谓善,屡以谓才荐于沆,不用。准问之,沆曰:"顾其为人,可使之在人上乎?"准曰:"如谓者,相公终能抑之使在人下乎?"沆笑曰:"他⽇后悔,当思吾言也。"准后为谓所倾,始伏沆言。 沆为相,接宾客,常寡言。马亮与沆同年生,又与其弟维善,语维曰:"外议以大兄为无口匏。"维乘间达亮语,沆曰:"吾非不知也。然今之朝士得升殿言事,上封论奏,了无壅蔽,多下有司,皆见之矣。若邦国大事,北有契丹,西有夏人,⽇旰条议所以备御之策,非不详究。荐绅如李宗谔、赵安仁,皆时之英秀,与之谈,犹不能启发吾意。自余通籍之子,坐起拜揖,尚周章失次,即席必自论功最,以希宠奖,此有何策而与之接语哉?苟屈意妄言,即世所谓笼罩。笼罩之事,仆病未能也。"沆又尝言:"居重位实无补,惟中外所陈利害,一切报罢之,此少以报国尔。朝廷防制,纤悉备具,或徇所陈请,施行一事,即所伤多矣,陆象先曰"庸人扰之"是已。憸人苟一时之进,岂念厉民耶?"沆为相,常读《论语》。或问之,沆曰:"沆为宰相,如《论语》中"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尚未能行。圣人之言,终⾝诵之可也。" 景德元年七月,沆待漏将朝,疾作而归,诏太医诊视,抚问之使相望于道。明⽇,驾往临问,赐⽩金五千两。方还宮而沆薨,年五十八。上闻之惊叹,趣驾再往,临哭之恸,谓左右曰:"沆为大臣,忠良纯厚,始终如一,岂意不享遐寿!"言终又泣下。废朝五⽇,赠太尉、中书令,谥文靖。录其弟国子博士贽为虞部员外郞,光禄寺丞源为太子中舍,屯田员外郞、直集贤院维为户部员外郞。子宗简为大理评事。甥苏昂、 ![]() 沆 ![]() ![]() ![]() 沆与诸弟友爱,尤器重维,暇⽇相对宴饮清言,未尝及朝政,亦未尝问家事。沆没后,或荐梅询可用,真宗曰:"李沆尝言其非君子。"其为信倚如此。 维字仲方,第进士,为保信军节度推官。真宗初,献《圣德诗》,召试中书,擢直集贤院,以沆相,避知歙州。至郡,兴学舍,岁时行乡 ![]() 契丹请和,以为贺正旦使。真宗方幸西京,维还诣行在,具言其待遇礼厚,必保盟好。擢兵部员外郞、知制诰。自是每北使至,多命维主之。擢为翰林学士,累迁中书舍人,以疾辞,出知许州。复⼊翰林为学士承旨,加史馆修撰。仁宗初,再迁为尚书左丞兼侍读学士,预修《真宗实录》,迁工部尚书。会塞下传契丹将绝盟,复遣维往使。其主隆绪重维名,馆劳加礼,使赋《两朝悠久诗》。诗成,大喜。既还,帝 ![]() ![]() 维博学,少以文章知名,至老手不废书。景德以后,巡幸四方,典章名物,多维所参定。尝预定《七经正义》,修《续通典》、《册府元⻳》。 ![]() ![]() 王旦,字子明,大名莘人。曾祖言,黎 ![]() ![]() 旦幼沉默,好学有文,祐器之曰:"此儿当至公相。"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及第,为大理评事、知平江县。其廨旧传有物怪凭戾,居多不宁。旦将至前夕,守吏闻群鬼啸呼云:"相君至矣,当避去。"自是遂绝。就改将作监丞。赵昌言为转运使,以威望自任,属吏屏畏,⼊旦境,称其善政,以女 ![]() 初,祐以宿名久掌书命,旦不十年继其任,时论美之。钱若⽔有人伦鉴,见旦曰:"真宰相器也。"与之同列,每曰:"王君凌霄耸壑,栋梁之材,贵不可涯,非吾所及。"李沆以同年生,亦推重为远大之器。明年,与苏易简同知贡举,加虞部员外郞、同判吏部流內铨、知考课院。赵昌言参机务,旦避嫌,引唐独孤郁、权德舆故事辞职。太宗嘉其识体,改礼部郞中、集贤殿修撰。昌言出知凤翔,即⽇以旦知制诰,仍兼修撰、判院事,面赐金紫,择牯犀带宠之,又令冠西阁。至道元年,知理检院。二年,进兵部郞中。 真宗即位,拜中书舍人,数月,为翰林学士兼知审官院、通进银台封驳司。帝素贤旦,尝奏事退,目送之曰:"为朕致太平者,必斯人也。"钱若⽔罢枢务,得对苑中,访近臣之可用者,若⽔言:"旦有德望,堪任大事。"帝曰:"此固朕心所属也。"咸平三年,又知贡举,锁宿旬⽇,拜给事中、同知枢密院事。逾年,以工部侍郞参知政事。 契丹犯边,从幸澶州。雍王元份留守东京,遇暴疾,命旦驰还,权留守事。旦曰:"愿宣寇准,臣有所陈。"准至,旦奏曰:"十⽇之间未有捷报,时当如何?"帝默然良久,曰:"立皇太子。"旦既至京,直⼊噤中,下令甚严,使人不得传播。及驾还,旦子弟及家人皆 ![]() 契丹既受盟,寇准以为功,有自得之⾊,真宗亦自得也。王钦若忌准, ![]() ![]() ![]() 大中祥符初,为天书仪仗使,从封泰山,为大礼使,进中书侍郞兼刑部尚书。受诏撰《封祀坛颂》,加兵部尚书。四年,祀汾 ![]() ![]() 会契丹修和,西夏誓守故地,二边兵罢不用,真宗以无事治天下。旦谓祖宗之法具在,务行故事,慎所变改。帝久益信之,言无不听,凡大臣有所请,必曰:"王旦以为如何?"旦与人寡言笑,默坐终⽇,及奏事,群臣异同,旦徐一言以定。归家,或不去冠带,⼊静室独坐,家人莫敢见之。旦弟以问赵安仁,安仁曰:"方议事,公不 ![]() 帝尝示二府《喜雨诗》,旦袖归曰:"上诗有一字误写,莫进⼊改却否?"王钦若曰:"此亦无害。"而密奏之。帝愠,谓旦曰:"昨⽇诗有误字,何不来奏?"旦曰:"臣得诗未暇再阅,有失上陈。"惶惧再拜谢,诸臣皆拜,独枢密马知节不拜,具以实奏,且曰:"王旦略不辨,真宰相器也。"帝顾旦而笑焉。天下大蝗,使人于野得死蝗,帝以示大臣。明⽇,执政遂袖死蝗进曰:"蝗实死矣,请示于朝,率百官贺。"旦独不可。后数⽇,方奏事,飞蝗蔽天,帝顾旦曰:"使百官方贺,而蝗如此,岂不为天下笑耶?" 宮噤火灾,旦驰⼊。帝曰:"两朝所积,朕不妄费,一朝殆尽,诚可惜也。"旦对曰:"陛下富有天下,财帛不⾜忧,所虑者政令赏罚之不当。臣备位宰府,天灾如此,臣当罢免。"继上表待罪,帝乃降诏罪己,许中外封事言得失。后有言荣王宮火所延,非天灾,请置狱劾,当坐死者百余人。旦独请曰:"始火时,陛下已罪己诏天下,臣等皆上章待罪。今反归咎于人,何以示信?且火虽有迹,宁知非天谴耶?"当坐者皆免。 ⽇者上书言宮噤事,坐诛。籍其家,得朝士所与往还占问吉凶之说。帝怒, ![]() ![]() 契丹奏请岁给外别假钱币。旦曰:"东封甚近,车驾将出,彼以此探朝廷之意耳。"帝曰:"何以答之?"旦曰:"止当以微物而轻之。"乃以岁给三十万物內各借三万,仍谕次年额內除之。契丹得之,大惭。次年,复下有司:"契丹所借金币六万,事属微末,今仍依常数与之,后不为比。"西夏赵德明言民饥,求粮百万斛。大臣皆曰:"德明新纳誓而敢违,请以诏责之。"帝以问旦,旦请敕有司具粟百万于京师,而诏德明来取之。德明得诏,惭且拜曰:"朝廷有人。" 寇准数短旦,旦专称准。帝谓旦曰:"卿虽称其美,彼专谈卿恶。"旦曰:"理固当然。臣在相位久,政事阙失必多。准对陛下无所隐,益见其忠直,此臣所以重准也。"帝以是愈贤旦。中书有事送密院,违诏格,准在密院,以事上闻。旦被责,第拜谢,堂吏皆见罚。不逾月,密院有事送中书,亦违诏格,堂吏欣然呈旦,旦令送还密院。准大惭,见旦曰:"同年,甚得许大度量?"旦不答。寇准罢枢密使,托人私求为使相,旦惊曰:"将相之任,岂可求耶!吾不受私请。"准深憾之。已而除准武胜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准⼊见,谢曰:"非陛下知臣,安能至此?"帝具道旦所以荐者。准愧叹,以为不可及。准在藩镇,生辰,造山棚大宴,又服用僣侈,为人所奏。帝怒,谓旦曰:"寇准每事 ![]() 翰林学士陈彭年呈府政科场条目,旦投之地曰:"內翰得官几⽇,乃 ![]() 帝 ![]() 旦尝与杨亿评品人物,亿曰:"丁谓久远当何如?"旦曰:"才则才矣,语道则未。他⽇在上位,使有德者助之,庶得终吉;若独当权,必为⾝累尔。"后谓果如言。 旦为兖州景灵宮朝修使,內臣周怀政偕行,或乘间请见,旦必俟从者尽至,冠带出见于堂皇,⽩事而退。后怀政以事败,方知旦远虑。內臣刘承规以忠谨得幸,病且死,求为节度使。帝语旦曰:"承规待此以瞑目。"旦执不可,曰:"他⽇将有求为枢密使者,奈何?"遂止。自是內臣官不过留后。 旦为相,宾客満堂,无敢以私请。察可与言及素知名者,数月后,召与语,询访四方利病,或使疏其言而献之。观才之所长,密籍其名,其人复来,不见也。每有差除,先密疏四三人姓名以请,所用者帝以笔点之。同列不知,争有所用,惟旦所用,奏⼊无不可。丁谓以是数毁旦,帝益厚之。故参政李穆子行简,以将作监丞家居,有贤行,迁太子中允。使者不知其宅,真宗命就中书问旦,人始知行简为旦所荐。旦凡所荐,皆人未尝知。旦没后,史官修《真宗实录》,得內出奏章,始知朝士多旦所荐云。谏议大夫张师德两诣旦门,不得见,意为人所毁,以告向敏中,为从容明之。及议知制诰,旦曰:"可惜张师德。"敏中问之,旦曰:"累于上前言师德名家子,有士行,不意两及吾门。状元及第,荣进素定,但当静以待之尔。若复奔竞,使无阶而⼊者当如何也。"敏中启以师德之意,旦曰:"旦处安得有人敢轻毁人,但师德后进,待我薄尔。"敏中固称:"适有阙,望公弗遗。"旦曰:"第缓之,使师德知,聊以戒贪进、 ![]() 石普知许州不法,朝议 ![]() 旦任事久,人有谤之者,辄引咎不辨。至人有过失,虽人主盛怒,可辨者辨之,必得而后已。素羸多疾,自东鲁复命,连岁求解,优诏褒答,继以面谕,委任无贰。天禧初,进位太保,为兖州太极观奉上宝册使,复加太尉兼侍中,五⽇一赴起居,⼊中书,遇军国重事,不限时⽇⼊预参决。旦愈畏避,上疏恳辞,又托同列奏⽩。帝重违其意,止加封邑。一⽇,独对滋福殿,帝曰:"朕方以大事托卿,而卿疾如此。"因命皇太子出拜,旦皇恐走避,太子随而拜之。旦言:"太子盛德,必任陛下事。"因荐可为大臣者十余人,其后不至宰相惟李及、凌策二人,亦为名臣。旦复求避位,帝睹其形瘁,悯然许之。以太尉领⽟清昭应宮使,给宰相半奉。 初,旦以宰相兼使,今罢相,使犹领之,其专置使自旦始焉。寻又命肩舆⼊噤,使子雍与直省吏挟扶,见于延和殿。帝曰:"卿今疾亟,万一有不讳,使朕以天下事付之谁乎?"旦曰:"知臣莫若君,惟明主择之。"再三问,不对。时张咏、马亮皆为尚书,帝历问二人,亦不对。因曰:"试以卿意言之。"旦強起举笏曰:"以臣之愚,莫如寇准。"帝曰:"准 ![]() 旦疾甚,遣內侍问者⽇或三四,帝手自和药,并薯蓣粥赐之。旦与杨亿素厚,延至卧內,请撰遗表。且言:"忝为宰辅,不可以将尽之言,为宗亲求官,止叙生平遭遇,愿⽇亲庶政,进用贤士,少减焦劳之意。"仍戒子弟:"我家盛名清德,当务俭素,保守门风,不得事于泰侈,勿为厚葬以金宝置柩中。"表上,真宗叹之,遂幸其第,赐⽩金五千两。旦作奏辞之,藁末,自益四句云:"益惧多蔵,况无所用,见 ![]() ![]() 旦事寡嫂有礼,与弟旭友爱甚笃。婚姻不求门阀。被服质素,家人 ![]() ![]() 向敏中,字常之,开封人。⽗瑀,仕汉符离令。 ![]() 太平兴国五年进士,解褐将作监丞、通判吉州,就改右赞善大夫。转运使张齐贤荐其材,代还,为著作郞。召见便殿,占对明畅,太宗善之,命为户部推官,出为淮南转运副使。时领外计者,皆以权宠自尊,所至畏惮,敏中不尚威察,待僚属有礼,勤于劝勖,职务修举。或荐其有武⼲者,召⼊,将授诸司副使。敏中恳辞,仍献所著文,加直史馆,遣还任。以耕籍恩,超左司谏,⼊为户部判官、知制诰。未几,权判大理寺。 时没⼊祖吉赃钱,分赐法吏,敏中引钟离意委珠事,独不受。妖尼道安构狱,事连开封判官张去华,敏中 ![]() 时通进、银台司主出纳书奏,领于枢密院,颇多壅遏,或至漏失。敏中具奏其事,恐远方有失事机,请别置局,命官专莅,校其簿籍,诏命敏中与咏领其局。太宗 ![]() ![]() 真宗即位,敏中适在疾告,力起,见于东序,即遣视事。进户部侍郞。会曹彬为枢密使,改为副使。咸平初,拜兵部侍郞、参知政事。从幸大名,属宋湜病,代兼知枢密院事。时大兵之后,议遣重臣慰抚边郡,命为河北、河东安抚大使,以陈尧叟、冯拯为副,发噤兵万人翼从。所至访民疾苦,宴犒官吏,莫不感悦。四年,以本官同平章事,充集贤殿大学士。 故相薛居正孙安上不肖,其居第有诏无得贸易,敏中违诏质之。会居正子惟吉嫠妇柴将携赀产适张齐贤,安上诉其事,柴遂言敏中尝求娶己,不许,以是 ![]() ![]() 景德初,复兵部侍郞。夏州李继迁兵败,为潘罗支 ![]() 是冬,真宗幸澶渊,赐敏中密诏,尽付西鄙,许便宜从事。敏中得诏蔵之,视政如常⽇。会大傩,有告噤卒 ![]() ![]() 大中祥符初,议封泰山,以敏中旧德有人望,召⼊,权东京留守。礼成,拜尚书右丞。 时吏部选人多稽滞者,命敏中与温仲舒领其事。俄兼秘书监,又领工部尚书,充资政殿大学士,赐御诗褒宠。祀汾 ![]() 天禧初,加吏部尚书,又为应天院奉安太祖圣容礼仪使。进右仆 ![]() ![]() ![]() ![]() ![]() ![]() 敏中姿表瑰硕,有仪矩, ![]() 子传正,国子博士;传式,龙图阁直学士;传亮,驾部员外郞;传师,殿中丞;传范,娶南 ![]() 传亮子经,定军国留后,谥康懿。经女即钦圣宪肃皇后也,以后族赠敏中燕王、传亮周王、经吴王。敏中余孙绎、绛,并官太子中书。 论曰:宋至真宗之世,号为盛治,而得人亦多。李沆为相,正大光明,其焚封妃之诏以格人主之私,请迁灵州之民以夺西夏之谋,无愧宰相之任矣。沆尝谓王旦,边患既息,人主侈心必生,而声⾊、土木、神仙祠祷之事将作,后王钦若、丁谓之徒果售其佞。又告真宗不可用新进喜事之人,中外所陈利害皆报罢之,后神宗信用安石变更之言,驯至棼扰。世称沆为"圣相",其言虽过,诚有先知者乎!王旦当国最久,事至不胶,有谤不校,荐贤而不市恩,救罪辄宥而不费辞。澶渊之役,请于真宗曰:"十⽇不捷,何以处之?"真宗答之曰:"立太子。"契丹逾岁给而借币,西夏告民饥而假粮,皆一语定之,伟哉宰相才也。惟受王钦若之说,以遂天书之妄,斯则不及李沆尔。向敏中聇受赃物之赐以远其污,预避市舶之嫌以全其廉,坚拒皇甫侃之书以免其累,拜罢之际,喜愠不形,亦可谓有宰相之风焉。 译文 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人。他的曾祖叫李丰,任泰陵县令。他的祖⽗叫李滔,任氵名州团练判官。他的⽗亲叫李炳,跟随邢州主帅薛怀让,征召为观察支使。薛怀让调同州任职,李炳又跟随他任管书记,历任。。州、凤翔判官,升任殿中侍御史、舒州知州。宋太祖征伐金陵,沿淮一线供给,惟有舒州供给尤其甚多,因功劳加官侍御史,后死去。 李沆年少时喜 ![]() 淳化二年(991),李沆判吏部铨。他曾侍奉音乐宴会,宋太宗用目光看着他说“:李沆风度端庄稳正,确实是显贵的人。”淳化三年(992),授李沆给事中、参知政事。淳化四年(993),以本官罢免,逢一⽇、五⽇朝见皇上。没多久,李沆遭遇⺟亲丧事,未等服丧期満就被起用,于是外任升州知州。尚未成行,又改授知河南府。宋真宗赵恒进升为皇储时,李沆升任礼部侍郞兼太子宾客,太宗诏东宮太子赵恒以师傅之礼对待李沆。宋真宗赵恒即皇位,任命李沆为户部侍郞、参知政事。咸平(998~1003)初年,李沆以本官平章事、监修国史,改任中书侍郞。 逢契丹犯侵边境,宋真宗亲自北征,命令李沆留守京城,京城肃然。真宗回京城,李沆在城郊 ![]() ![]() ![]() 一天晚上,真宗派使持他的手诏想升刘氏为贵妃,李沆当着使者用蜡烛烧掉诏书,凑近使者说:“你只说李沆认为不行。”皇帝的这个主张就此停办了。驸马都尉石保吉请求任使相,真宗又问李沆,李沆说:“执行奖赏制度,须有本人亲⾝⼲的成绩。石保吉凭借亲戚乡里的缘故,没有攻城作战之功,依靠我授以官职,恐怕会使众人的非议到处流传。”另一天真宗又再三问起石保吉的事,李沆像当初那样坚持原议,该事就停止了。真宗因李沆没有秘密奏折,对他说:“别人都有秘密奏言,你独独没有,为什么?”李沆回答说:“我蒙皇恩授以宰相职,公事就公开说明它,何必用秘密上奏的方式?一般秘密奏言的大臣,不是说坏话的人就是谄媚之人,我平常就憎恨他们,怎么能明知是错还是照样去做。” 当时李继迁反叛宋朝廷已很久,兵力⽇益強盛,有图谋夺取朔方的意图。朝廷困扰于无 ![]() 李沆任宰相,王旦任参知政事,因为西北边地用兵,有时到天黑才吃饭。王旦叹息说“:我们这班人怎么才能坐致太平,能够优闲自得没事呢?”李沆说:“稍微有些担忧辛劳,⾜作为警戒。将来四方宁静,国家未必没有大事发生。”后来契丹与宋和亲,王旦问这怎么样,李沆说“:好当然是好事,然而边疆的忧患停止后,恐怕皇上渐渐产生奢侈放纵的想法。”王旦对此不以为然。李沆又拿四方⽔旱盗贼之事上奏真宗,王旦认为这些细小的事不值得烦劳皇帝处理。李沆说“:皇上年少,应当让皇上知道四方的艰难。不这样,皇上⾎气方刚,大加留意声⾊⽝马之事,那么动土木、兴甲兵,向宗祠求福等事就会发生了。我年老了,等不到看见这些,这是你参知政事将来的忧患。”李沆死后,宋真宗认为契丹已经修和,西夏纳款归顺,就封岱山、祭汾 ![]() 寇准与丁谓友好,多次认为丁谓有才而向李沆推荐,李沆不用丁谓。寇准问李沆,李沆说:“看他为人处事,可以让他职位居于别人之上吗?”寇准说“:像丁谓这样的人,宰相你一直能庒抑他使他居于别人之下吗?”李沆笑着说“:将来你后悔,就会想起我的话。”寇准后来被丁谓所排挤,才信服李沆的话。 李沆任宰相,接待宾客,经常很少说话。马亮与李沆同一年出生,又与他的弟弟李维 ![]() ![]() ![]() ![]() ![]() 景德元年(1004)七月,李沆在殿廷等待上朝的时刻,疾病发作而回家,真宗诏令太医诊断病情,来安抚问候的使者相望于道。第二天,真宗来他家里亲临慰问,赏赐银子五千两。皇帝刚回宮而李沆就死了,终年五十八岁。真宗听说李沆死讯很震惊、叹息,急忙起驾再去李沆家,极度悲哀地痛哭,对随从说“:李沆做大臣,忠心善良纯正厚道,自始至终都一样,怎么会想到他不享有长寿!”真宗说完又流下了泪,停朝五天,赠李沆太尉、中书令,谥号文靖。朝廷录用李沆弟弟国子博士李贽任虞部员外郞,光禄寺丞李源任太子中舍、屯田员外郞,直集贤院李维任户部员外郞。录用李沆之子李宗简任大理评事。录用李沆外甥苏昂、 ![]() 李沆 ![]() ![]() ![]() 李沆与几个弟弟友爱,尤其器重李维,他俩闲⽇相对宴饮清谈,未曾谈及朝政,也未曾问起家里的事。李沆死后,有人向朝廷推荐梅询说他可用,宋真宗反对说“:李沆曾说他不是君子。”李沆被真宗信任倚重达如此程度。 王旦字子明,大名府莘县人。曾祖王言,黎 ![]() ![]() 王旦小时候沉默寡言,好学有文才,王。。器重他说“:这个孩子当至王公宰相的职位。”太平兴国五年(980),王旦进士及第,任大理评事、平江县知县。平江县官舍旧传有怪物占据暴戾,居住多不安宁,王旦到任前夕,看守的吏员听见群鬼啸呼说:“宰相君到了,应逃避而去。”从此怪遂绝迹。就地改任将作监丞。赵昌言为转运使,以威望按自己的意志行事,下属官吏退避害怕,但进⼊王旦管辖的境地,称赞他的善政,把女儿嫁给他。更替回朝,命令他监潭州银场。何承矩典掌潭州,推荐王旦⼊朝为著作佐郞,参与编修《文苑英华?诗类》。升任殿中丞、郑州通判。上表请求朝廷建立天下常平仓,以堵塞兼并的路径。移任濠州。淳化初年,王禹翶推荐他的才能,任转运使。通过驿站被召到京城,王旦不喜 ![]() 开始,王。。以重名长久主掌制书诏命,王旦不到十年继承他的职位,时论称美。钱若⽔有识别各类人的能力,见到王旦说“:这真是宰相的料子。”与王旦同事,每每说:“王君凌霄耸壑,是栋梁之材,显贵不可限量,不是我所能赶得上的。”李沆以同举进士同学的⾝份,也推重王旦为远大之器。第二年,王旦与苏易简同知贡举,加官虞部员外郞、同判吏部流內铨、知考课院。赵昌言参预朝廷的重要事务,王旦避嫌,引用唐代独孤郁、权德舆原有的成例辞职。太宗称赞他识大体,改任礼部郞中、集贤殿修撰。赵昌言出任凤翔知府,当天以王旦任知制诰,仍兼任修撰、判院事,当面赐予金紫,挑选牯犀带以示宠爱他,又令王旦位居西阁第一。至道元年(995),知理检院。二年,升任兵部郞中。 真宗即皇帝位,被授任中书舍人,几个月后,为翰林学士兼知审官院、通进银台封驳司。真宗素来认为王旦贤能,王旦曾奏事后退下,真宗目送他说:“替朕导致太平的人,必定是此人。”钱若⽔被免除枢密院职务,得以在苑中召对,真宗询问大臣中可以任用的人,钱若⽔说:“王旦有德行威望,能够胜任大事。”真宗说“:这本来是朕心里所属的人。”咸平三年(1000),王旦又任知贡举,被锁宿十天,授任给事中、同知枢密院事。过了一年,以工部侍郞的⾝份任参知政事。 契丹犯侵边境,王旦随从真宗到澶州。雍王赵元份留守东京,遭逢急病,命令王旦急速返回,代理留守事。王旦说:“希望宣召寇准,我有所陈述。”寇准到,王旦奏请说:“十天之间没有捷报时,应怎么办?”真宗沉默了很久后说“:立皇太子。”王旦既到达京城,径直进⼊噤中,下命令很严格,使人不得传播消息。等到真宗返回,王旦的子弟及家人都在郊外 ![]() 契丹既已接受盟约,寇准以此为功劳,有自得之⾊,真宗也自为得意。王钦若憎恨寇准,想要搞倒他,从容不迫地说“:这是《舂秋》城下之盟,诸侯还以之为聇辱,而陛下认为是功劳,我私下认为不可取。”真宗凄怆地说:“有什么办法呢?”王钦若估计真宗厌倦打仗,就诡言道“:陛下以军队攻取幽燕之地,才可洗去聇辱。”真宗说:“河朔百姓才免战争,朕怎么能这样做?可以想想第二个方案。”王钦若说:“只有封禅泰山,可以镇服四海,夸耀显示外国。但自古封禅,应得到上天祥瑞希世绝伦的事情,然后才可以。”接着又说“:上天祥瑞如何能够必定得到,前代大概有人力造成的,只要人主深信而尊崇,以明示天下,那么与上天祥瑞没有什么不同。”真宗思考了很久,才表示同意,而且心里害怕王旦,说“:王旦要是认为不行呢?”王钦若说“:我得以用陛下的圣意晓谕他,应该没有什么不行的。”趁机会向王旦说了,王旦勉力同意。真宗还犹豫不决,没人与他筹划。恰逢临幸秘阁,突然问杜镐说:“古代所谓河出图、洛出书,果真是什么事呢?”杜镐是老儒,不能推测皇帝的旨意,随意应付说“:这是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已。”真宗由此心意断决,于是召王旦饮酒,非常⾼兴,把尊酒赐给王旦,说:“这酒极佳,回去与 ![]() 大中祥符初年,王旦为天书仪仗使,随从真宗封禅泰山,任大礼使,升中书侍郞、刑部尚书。奉诏命撰写《封禅坛颂》,加官兵部尚书。大中祥符四年(1011),祭祀汾 ![]() ![]() 适逢契丹倡和,西夏发誓驻守故地,二边军队被解除不用,真宗以无事治理天下。王旦认为祖宗的法制都在,务必实行原有的成例,谨慎地有所改变。真宗更加信任他,言无不听,凡是大臣有所请求,必定说:“王旦认为怎么样?”王旦与人 ![]() ![]() 真宗曾经出示枢密院、中书门下二府以御作《喜雨诗》,王旦纳⼊袖內回去说“:皇帝的诗有一字误写,不知是不是进献时更改了?”王钦若说“:这也没有害处。”但秘密上奏此事。真宗不⾼兴,对王旦说“:昨天诗有误字,为什么不来上奏?”王旦说:“我得到诗没有时间再阅,有失上陈。”惶恐再次跪拜谢罪,众臣都跪拜,只有枢密使马知节不跪拜,按实际情况全部上奏,并且说:“王旦疏略不辨明错误,真是宰相之才。”真宗看看王旦而笑。天下发生大蝗灾,派人在荒野得到死蝗虫,皇帝把它给大臣看。第二天,执政大臣就把死蝗纳⼊袖內进献说“:蝗虫实实在在死了,请示于朝廷,率领百官庆贺。”王旦惟独不同意。几天后正奏事,飞蝗遮蔽天空,真宗看着王旦说“:假使百官刚刚庆贺,而蝗灾如此,岂不被天下笑话吗?” 宮中发生火灾,王旦急忙进⼊。真宗说“:这里两朝积累下来的,朕不妄加花费,一朝之间将尽,确实可惜。”王旦回答说“:陛下富有天下,财物丝帛不⾜忧虑,所忧虑的是政令赏罚的不适当。我备位宰相府,天灾如此,我应该罢免职务。”接着上奏表待罪,真宗于是降下诏书罪责自己,允许中外奏事谈论利弊得失。后来有人说是荣王宮的火所蔓延,不是天灾,请求设置狱案弹劾,应牵连而死的一百多人。王旦独自请求说“:开始发生火灾时,陛下已经责怪自己诏令天下,我们都上奏章待罪。现在反而归咎于人,怎么能表示信用?”应牵连而死的人都得免。 占候占筮的人上书谈论皇宮中的事情,被杀。抄他的家时,得到朝廷士人所与他往来占问吉凶的书信。真宗发怒,打算 ![]() ![]() ![]() 契丹奏请每年另外给予钱币。王旦说“:东去封禅的⽇子很近,皇帝将出行,契丹以此来探听朝廷的意思而已。”真宗说“:怎么样回答他?”王旦说“:只应以微小之物而轻视他。”于是以岁给三十万物资內各借三万,并晓谕在第二年岁给额內扣除。契丹得到谕旨,大为惭愧。第二年,又下令有关官府:“契丹所借金币六万,事属微末,现仍然依照常数给予他,后不为例。”西夏赵德明说百姓饥荒,求取粮食一百万斛。大臣们都说“:赵德明刚刚缔结盟约而敢于违背,请以诏书责斥他。”真宗因而询问王旦,王旦请求敕令官吏备办粟米一百万斛于京师,而诏令赵德明来领取。赵德明得到诏书,惭愧而且拜谢说“:朝廷有人才。” 寇准几次说王旦的短处,王旦专门称赞寇准。真宗对王旦说“:你虽然称赞他的优点,他专门谈你的缺点。”王旦说:“论理本来是这样。我在宰相的职位上时间长,政事阙失必定多。寇准对陛下无所隐瞒,更加见其忠心正直,这是我之所以看重寇准的原因。”真宗因此更加认为王旦有德行。中书省有事送往枢密院,违反诏书式样,寇准在枢密院,把事情报告真宗。王旦被责斥,只拜谢,朝堂官吏都被处罚。没过一个月,枢密院有事送往中书省,也违反诏书式样,朝堂官吏奋兴地呈给王旦,王旦命令送回枢密院。寇准很惭愧,见王旦说:“我们同科考中,你怎么得到如此大的度量?”王旦没有应答。寇准被免除枢密使,托人私下求做使相,王旦惊异地说:“将相的任命,怎么強以求取呢!我不接受私人请托。”寇准很是怀憾。不久任命寇准为武胜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寇准⼊朝拜见,感谢说:“不是陛下了解我,怎么能至此?”真宗详细说出是由于王旦的荐举。寇准惭愧感叹,认为自己赶不上王旦。寇准在要郡任职,生⽇那天,建造山棚大宴,又服饰用度僭越奢侈,被他人所告。真宗生气,对王旦说:“寇准每件事都想要仿效朕,行吗?”王旦缓缓地回答说“:寇准确实贤能,对他的呆有什么办法。”真宗心意于是消释,说:“对,这正是呆而已。”于是不过问此事。 翰林学士陈彭年呈给府政科场条目,王旦把它丢到地上说:“內翰得官几天,就想要隔断截留天下进士吗?”陈彭年惶恐而退。当时向敏中同时在中书省,拿出陈彭年所留下的文字,王旦闭上眼睛取纸封住。向敏中请求一看,王旦说“:不过是兴建符瑞图进献罢了。”后来陈彭年与王曾、张知⽩参预政事,一同对王旦说“:每次奏事,其中有不经过皇帝阅览的,您批旨奉行,恐怕人言认为不可以。”王旦辞谢而已。一天奏对,王旦退出,王曾等人稍留,真宗惊奇地说“:有什么事不与王旦一起来?”都以前事应对。真宗说“:王旦在朕左右多年,朕考察他没有丝毫的私心。自从东去封禅后,朕谕示他小事情独自奉行,你等恭谨奉之。”王曾等人退出后愧谢,王旦说:“正是依仗诸公规益。”毫不介意。 真宗打算以王钦若为宰相,王旦说:“王钦若遭逢陛下,恩典礼遇已经隆厚,且请把他留在枢密院,两府也均衡。我见祖宗朝从没有南人当权的,虽然古称立贤无方,但必须贤士才可以。我作为宰相,不敢沮丧庒抑人才,这也是公议。”真宗于是停止了以王钦若为宰相的想法。王旦死后,王钦若才被大加任用,告诉他人说:“被王公让我推迟十年当宰相。”王钦若与陈尧叟、马知节同在枢密院,因为奏事忿恨争执。真宗把王旦召来,王钦若还是喧闹不停,马知节流涕说“:希望与王钦若一起下御史府。”王旦叱责王钦若让他退下。真宗大怒,命令 ![]() 王旦曾经与杨亿评品人物,杨亿说:“丁谓以后当会怎么样?”王旦说:“才能就是才能,说治道就未必。将来他在⾼位,让有德行的人帮助他,可能得以终⾝吉祥;如果他独揽大权,必定被自⾝牵累。”后来丁谓果然像王旦所说的那样。 王旦为兖州景灵宮朝修使,宦官周怀政陪同出行,有时趁机会请见,王旦一定等待随从都到,戴上帽子系上 ![]() 王旦为宰相,宾客満堂,没人敢因私请托。王旦考察可与言以及素来知名的人,几个月后,召来与他谈话,询问访求四方利弊,或者让他陈述其言进献。观察有才能者的长处,秘密登记他的名字,其人再来,不接见。每有差遣除授,首先秘密疏陈三四人姓名以请求,所录用的人真宗用笔标记。同事不知道此事,争论有所任用,惟独王旦所用,奏⼊没有不行的。丁谓因此几次毁谤王旦,真宗更加厚爱他。已故参政李穆的儿子李行简,以将作监丞的⾝份在家居住,有德行,升太子中允。朝廷使者不知道他的住所,真宗命使者到中书省问王旦,人们才知道李行简是王旦所推荐的。凡是王旦所荐举的,都是人们从不知道的。王旦死后,史官修撰《真宗实录》,得到內廷出示的奏章,才知道朝廷士人多是王旦所推荐。 谏议大夫张师德两次到王旦家,没能见面,认为是他人所毁谤,把此事告诉向敏中,替他慢慢明察。等到议论知制诰,王旦说:“可惜张师德。”向敏中询问他,王旦说:“我屡次在皇帝面前说张师德是名家子弟,有士人行 ![]() ![]() 石普知许州,违反法令,朝廷舆论打算就此弹劾。王旦说:“石普是武人,不清楚典章法令,恐怕他依恃薄有微功,妄自惹起事端。必须从重执行,请召他回来设立狱案。”于是传送御史审查,一天而狱案备办。议者认为不屈国法而保全武臣,这是真正的国体。薛奎为江、淮发运使,向王旦辞别,王旦没有其他话,只是说:“东南民力困乏了。”薛奎退而说:“这真是宰相的言论。”张士逊为江西转运使,向王旦辞别求教,王旦说“:朝廷专卖利益最大了。”张士逊轮流改任发运使这个职位,想到王旦的话,从没有求取利益,认识他的人说:“这个转运使识大体。”张咏知成都,朝廷召他回来,以任中正代替他,谏官认为不可以。皇帝问王旦,王旦回答说:“非任中正不能守张咏的规制。其他人前往,妄有变更了。”李迪、贾边在当时享有声名,考进士,李迪以赋落韵,贾边以《当仁不让于师论》把“师”字理解为“众”字,与注疏不同,都落榜。主考官奏请收试,王旦说:“李迪虽然没有思考,但是出于耝心大意,他的过失可以忽略不计。贾边特地立异说,将会令年轻人务为穿凿附会,一开始不能助长。”于是录用李迪而贬退贾边。 王旦任事时间长,有人毁谤他,他往往反省自己不加争辩;至于他人有过失,即使是皇帝盛怒,可以争辩的就争辩,必得而后已。王旦素来体弱多病,从东鲁回复君命,连年请求解除职务,皇帝优诏褒奖,既而当面晓谕,委任没有疑忌。天禧初年,进官位太保,为兖州太极观奉上宝册使,又加太尉兼侍中,五天一次前往起居院,到中书省,遇到军国大事,不限定时间⼊预参决。王旦更加害怕避开,上疏恳请辞谢,又委托同僚奏请报告。皇帝多次违背他的意思,到加封邑。一天,独自一人在滋福殿应对,皇帝说“:朕正以大事委托你,但你的病这样严重。”因而命皇太子出来拜见,王旦惶恐逃避,皇太子随从他而跪拜。王旦说“:太子盛德,一定能承担陛下的事业。”因而推荐可以有所作为的大臣十多人,其后没有位至宰相的只有李及、凌策二人,也为名臣。王旦又请求辞去职位,皇帝看到他⾝体有病,怜惜地答应了他的请求。王旦以太尉的⾝份掌领⽟清昭应宮使,给予宰相一半的俸禄。 开始,王旦以宰相的⾝份兼任使臣,现在罢免宰相,使他还是掌领使臣职务,其专门设立使臣从王旦开始。不久又命坐轿子进⼊噤宮中,让他的儿子王雍与直省官吏扶持,在延和殿见皇帝。皇帝说“:你现在病很重,万一有个三长两短,让朕把天下事 ![]() ![]() 王旦病重,皇帝派內侍探望一天有时达三四次,皇帝亲手自己和药,并同山药粥赐给他。王旦与杨亿向来 ![]() ![]() 王旦事奉寡嫂有礼节,与弟弟王旭友爱甚笃。婚姻不求门第。被子⾐服质朴,家人打算用丝绵装饰毡席,王旦不同意。有人卖⽟制的 ![]() ![]() 向敏中字常之,开封人。⽗亲向王禹,在后汉时任官符离县令。 ![]() 敏中为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授官将作监丞、吉州通判,就地改任右赞善大夫。转运使张齐贤推荐他的才能,更替回朝,为著作郞。皇帝在便殿召见他,对答明畅,太宗称许他,任命他为户部推官,出任淮南转运副使。当时掌领外郡财计的人,都因权宠自尊,所到之处令人畏惧,敏中不崇尚威察,对待同僚部下有礼,勤于劝勉,致力于整治选拔人才。有人推荐他有军事才⼲,皇帝召他⼊朝,打算授予诸司副使。敏中恳切辞谢,就进献所写的文章,加官直史馆,遣还任。因皇帝耕籍田恩典,越级提拔为左司谏,⼊为户部判官、知制诰。不久,暂代判大理寺。 当时没收祖吉的赃钱,分别赐给执法官吏,敏中援引钟离意推脫宝珠事件,独独没有接受。妖尼道安构成狱案,事情牵连到开封判官张去华,张去华是敏中的岳⽗,因为这个缘故必须请求不参预审判定案。不久法官都被贬斥,敏中还是因亲戚连累落职,出任广州知州。⼊朝辞谢,向皇帝当面叙述此事,太宗为之感动,答应不到三年召他回朝。第二天,升任职方员外郞,派遣他去上任。广州兼掌管市舶事务,前任知州多涉及讥议。敏中到荆南,预买物药前往广州,在任无所需求,以清正廉洁闻名。就地提拔为广南东路转运使,召为工部郞中。太宗以飞⽩体,书写敏中及张咏二人的姓名 ![]() 当时通进银司台负责出纳书奏,由枢密院管领,颇多壅塞阻遏,有时至于遗漏失误。敏中据实奏说此事,担心边远地区有失事机,请求另外设置机构,任命官员专门视事,校正簿书典籍,诏命敏中与张咏掌领这个机构。太宗想要大加任用敏中,当权大臣忌妒他。恰逢有人说敏中在法寺时,皇甫侃监无为军榷务,因贿赂败露,写信给朝廷大臣要求从轻发落,敏中也接受了此信。事情下传到御史台,审察事实,曾经有书信送到敏中家,敏中看到了他的名字,没有打开信封就打发使者离去。不久捕捉得皇甫侃的私僮诘问此事,说那封信不久被丢进筒中,埋在临江驿传房舍。赶紧往驿站挖掘得到书信,封题如故。太宗大为惊异,召见敏中,安慰赏 ![]() 真宗即皇帝位,敏中刚好有疾告假,勉力起⾝,真宗在宮室的东厢接见了他,马上派遣他就职治事。进升户部侍郞。恰逢曹彬为枢密使,敏中改任枢密副使。咸平初年,授官兵部侍郞、参知政事。跟随真宗临幸大名,代理兼知枢密院事。当时是大仗之后,朝廷议论派重臣慰问安抚边郡,任命敏中为河北、河东安抚大使,以陈尧叟、冯拯为副使,派一万噤兵护卫随从。所至之地访问百姓疾苦,设宴犒劳官吏,莫不感动⾼兴。咸平四年(1001),敏中以安抚大使同平章事,充任集贤殿大学士。 已故宰相薛居正的孙子薛安上无能,他的居宅有诏命不得买卖,敏中违反诏令买其宅。适逢薛居正的儿子薛惟吉的寡妇柴氏将携带资产嫁给张齐贤,薛安上诉讼此事,柴氏于是说敏中曾向自己求婚,没有答应,因此暗中庇护薛安上。真宗因而问敏中,敏中说不久前丧 ![]() 景德初年,恢复兵部侍郞。夏州李继迁兵败,被潘罗支 ![]() 当年冬天,真宗临幸澶渊,赐给敏中密诏,把西部边地全部 ![]() ![]() ![]() ![]() 大中祥符初年,议论封禅泰山,以敏中德⾼有人望,召⼊朝廷,代理东京留守。祀礼成功,授任尚书右丞。当时吏部幕职州县官多有稽留阻滞,朝廷命敏中与温仲舒掌领其事。敏中不久兼任秘书监,又领工部尚书,充任资政殿大学士,赐给御诗褒奖宠爱。真宗祭祀汾 ![]() 天禧初年,加官吏部尚书,又为应天院奉安太祖圣容礼仪使。进升右仆 ![]() ![]() ![]() ![]() ![]() ![]() 敏中姿态仪表奇伟⾼大,有礼节规矩, ![]() 儿子传正,国子博士;传式,龙图阁直学士;传亮,驾部员外郞;传师,殿中丞;传范,娶南 ![]() ![]() 传亮的儿子向经,定军国留后,谥号康懿。向经的女儿即是钦圣宪肃皇后,因后族赠敏中燕王、传亮周王、向经吴王。敏中其余的孙子向绎、向绛,都官太子中书。 wwW.akUxs.cOm |
上一章 宋史 下一章 ( → ) |
阿酷小说网是值得收藏的免费全本小说网,网站收录了脱脱、阿鲁图等的网络全本小说宋史,免费提供宋史最新章节阅读,是小说爱好者必备的全本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