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酷小说网免费提供宋史最新章节 |
![]() |
|
阿酷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宋史 作者:脱脱、阿鲁图等 | 书号:10204 时间:2017/3/26 字数:24094 |
上一章 二十五卷 下一章 ( → ) | |
田锡 王禹偁 张咏 田锡,字表圣,嘉州洪雅人。幼聪悟,好读书属文。杨徽之宰峨眉,宋⽩宰⽟津,皆厚遇之,为之延誉,繇是声称翕然。太平兴国三年,进士⾼等,释褐将作监丞、通判宣州。迁著作郞、京西北路转运判官。改左拾遗、直史馆,赐绯鱼。锡好言时务,既居谏官,即上疏献军国要机者一、朝廷大体者四。其略曰: 顷岁王师平太原,未赏军功,迄今二载。幽燕窃据,固当用兵,虽禀宸谋,必资武力。愿陛下因郊禋、耕籍之礼,议平戩之功,则驾驭戎臣,莫兹为重,此要机也。 今 ![]() ![]() 今谏官不闻廷争,给事中不闻封驳,左右史不闻升陛轩、记言动,岂圣朝美事乎?又御史不敢弹奏,中书舍人未尝访以政事,集贤院虽有书籍而无职官,秘书省虽有职官而无图籍。臣愿陛下择才任人,使各司其局,苟职业修举,则威仪自严。此大体之二也。 尔者寓县平宁,京师富庶。军营马监,靡不恢崇;佛寺道宮,悉皆轮奂。加又辟西苑,广御池,虽周之灵囿,汉之昆明,未⾜为比。而尚书省湫隘尤甚,郞曹无本局,尚书无听事。九寺三监,寓天街之两廊,贡院就武成王庙,是岂太平之制度琊?臣愿陛下别修省寺,用列职官。此大体之三也。 案狱官令,枷杻有短长,钳锁有轻重,尺寸斤两,并载刑书,未闻以铁为枷者也。昔唐太宗观《明堂图》,见人之五蔵皆丽于背,遂减徒刑。况隆平之时,将措刑不用,于法所无,去之可矣。此大体之四也。 疏奏,优诏褒答,赐钱五十万。僚友谓锡曰:"今⽇之事鲜矣,宜少晦以远谗忌。"锡曰:"事君之诚,惟恐不竭,矧天植其 ![]() 六年,为河北转运副使,驿书言边事曰: 臣闻动静之机,不可妄举;安危之理,不可轻言。利害相生,变易不定;取舍无惑,思虑必精。夫动静之机,不可妄举者,动谓用兵,静谓持重。应动而静,则养寇以生奷;应静而动,则失时以败事。动静中节,乃得其宜。今北鄙绎 ![]() ![]() 诚愿考古道,务远图,示绥怀万国之心,用驾驭四夷之策,事戒辄发,理贵深谋,所谓安危之理,不可轻言者。国家务大体,求至治则安;舍近谋远,劳而无功则危。为君有常道,为臣有常职,是务大体也。上不拒谏,下不隐情,是求至治也。汉武帝躬秉武节,登单于之台;唐太宗手结雨⾐,伐辽东之国:则是舍近谋远也。沙漠穷荒,得之无用,则是劳而无功也。在位之臣,敢言者少,言而见听,未必蒙福,言而不从,方且虞祸, ![]() 臣又谓利害相生,变易不定者,《兵书》曰:"不能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盖事有可进而退,则害成之事至焉;可退而进,则利用之事去焉。可速而缓,则利必从之而失;可缓而速,则害必由之而致。可诛而赦,则奷宄之心,或有时而生害;可赦而诛,则患勇之人,或无心于利国。可赏而罚,则有以害勤劳之功;可罚而赏,则有以利僣逾之幸。能审利害,则为聪明。以天下之耳听之则聪,以天下之目视之则明。故《书》曰"明四目、达四聪",此之谓也。臣又谓取舍不可以有惑者,故曰"孟贲之狐疑,不如童子之必至"。思虑不可以不精者,故曰"差若毫厘,缪以千里"。自国家图燕以来,连兵未解,财用不得不耗,人心不得不忧,愿陛下精思虑,决取舍,无使旷⽇持久,穷兵极武焉。 书奏,上嘉之。七年,徙知相州,改右补阙。复上章论事。 明年,移睦州。睦州人旧阻礼教,锡建孔子庙,表请以经籍给诸生,诏赐《九经》,自是人知向学。会文明殿灾,又拜章极言时政,上嘉纳焉。转起居舍人,还判登闻鼓院,上书请封禅。以本官知制诰,寻加兵部员外郞。 端拱二年,京畿大旱,锡上章,有"调变倒置"语,忤宰相,罢为户部郞中,出知陈州。坐稽留杀人狱,责授海州团练副使,后徙单州。召为工部员外郞,复论时政阙失,俄诏直集贤院。至道中,复旧官。 真宗嗣位,迁吏部。出使秦、陇,还,连上章言,陕西数十州苦于灵、夏之役,生民重困,上为之戚然。同知审官院兼通进、银台、封驳司,赐金紫;与魏廷式联职,以议论不协求罢,出知泰州。会彗星见,拜疏请责躬以答天戒,再召见便殿。及行,降中使抚谕,仍加优赐。 咸平三年,诏近臣举贤良方正,翰林学士承旨宋⽩以锡应诏。还朝,屡召对言事。锡尝奏曰:"陛下即位以来,治天下何道?臣愿以皇王之道治之。旧有《御览》,但记分门事类。臣请钞略四部,别为《御览》三百六十卷,万几之暇,⽇览一卷,经岁而毕。又采经史要切之言。为《御屏风》十卷,置扆座之侧,则治 ![]() 《御览序》曰:"圣人之道,布在方册。《六经》则言⾼旨远,非讲求讨论,不可测其渊深。诸史则迹异事殊,非参会异同,岂易记其繁杂。子书则异端之说胜,文集则宗经之辞寡。非猎精义以为鉴戒,举纲要以观会通,为⽇览之书,资⽇新之德,则虽⽩首,未能穷经,矧王者乎?臣每读书,思以所得上补圣聪,可以铭于座隅者,书于御屏;可以用于常道者,录为御览。冀以涓埃之微,上裨天地之德,俾功业与尧、舜比崇,而生灵亦跻仁寿之域矣。" 《御屏风序》曰:"古之帝王,盘盂皆铭,几杖有戒,盖起居必睹,而夙夜不忘也。汤之《盘铭》曰:"苟⽇新,⽇⽇新,又⽇新。"武王铭于几杖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 ![]() 五年,再掌银台,览天下奏章,有言民饥盗起及诏敕不便者,悉条奏其事。上对宰相称锡"得争臣之体",即⽇以本官兼侍御史知杂事,擢右谏议大夫、史馆修撰。连上八疏,皆直言时政得失。六年冬,病卒,年六十四。遗表劝上以慈俭守位,以清净化人,居安思危,在治思 ![]() 锡耿介寡合,未尝趋权贵之门,居公庭,危坐终⽇,无懈容。慕魏徵、李绛之为人,以尽规献替为己任。尝曰:"吾立朝以来,章疏五十有二,皆谏臣任职之常言。苟获从,幸也,岂可蔵副示后,谤时卖直琊?"悉命焚之。然 ![]() 王禹偁,字元之,济州钜野人。世为农家,九岁能文,毕士安见而器之。太平兴国八年擢进士,授成武主簿。徙知长洲县,就改大事评事。同年生罗处约时宰吴县,⽇相与赋咏,人多传诵。端拱初,太宗闻其名,召试,擢右拾遗、直史馆,赐绯。故事,赐绯者给涂金银带,上特命以文犀带宠之。即⽇献《端拱箴》以寓规讽。 时北庭未宁,访群臣以边事。禹偁献《御戎十策》,大略假汉事以明之:"汉十二君,言贤明者,文、景也;言昏 ![]() ![]() ![]() 二年,亲试贡士,召禹偁,赋诗立就。上悦曰:"此不逾月遍天下矣。"即拜左司谏、知制诰。是冬,京城旱,禹偁疏云:"一⾕不收谓之馑,五⾕不收谓之饥。馑则大夫以下,皆损其禄;饥则尽无禄,廪食而已。今旱云未沾,宿麦未茁,既无积蓄,民饥可忧。望下诏直云:"君臣之间,政教有阙,自乘舆服御,下至百官奉料,非宿卫军士、边庭将帅,悉第减之,上答天谴,下厌人心,俟雨⾜复故。"臣朝行中家最贫,奉最薄,亦愿首减奉,以赎耗蠹之咎。外则停岁市之物;內则罢工巧之伎。近城掘土,侵冢墓者瘗之;外州配隶之众,非赃盗者释之。然后以古者猛虎渡河、飞蝗越境之事,戒敕州县官吏。其余军民刑政之弊,非臣所知者,望委宰臣裁议颁行,但感人心,必召和气。" 未几,判大理寺,庐州妖尼道安诬讼徐铉,道安当反坐,有诏勿治。禹偁抗疏雪铉,请论道安罪,坐贬商州团练副使,岁余移解州。四年,召拜左正言,上以其 ![]() ![]() 至道元年,召⼊翰林为学士,知审官院兼通进、银台、封驳司。诏命有不便者,多所论奏。孝章皇后崩,迁梓宮于故燕国长公主第,群臣不成服。禹偁与客言,后尝⺟信仪天下,当遵用旧礼。坐谤讪,罢为工部郞中、知滁州。初,禹偁尝草《李继迁制》,送马五十匹为润笔,禹偁却之。及出滁,闽人郑褒徒步来谒,禹偁爱其儒雅,为买一马。或言买马亏价者,太宗曰:"彼能却继迁五十马,顾肯亏一马价哉?"移知扬州。真宗即位,迁秩刑部,会诏求直言,禹偁上疏言五事: 一曰谨边防,通盟好,使辇运之民有所休息。方今北有契丹,西有继迁。契丹虽不侵边,戍兵岂能减削?继迁既未归命,馈饷固难寝停。关辅之民,倒悬尤甚。臣愚以为宜敕封疆之吏,致书辽臣,俾达其主,请寻旧好。下诏赦继迁罪,复与夏台。彼必感恩內附,且使天下知陛下屈己而为民也。 二曰减冗兵,并冗吏,使山泽之饶,稍流于下。当乾德、开宝之时,土地未广,财赋未丰,然而击河东,备北鄙,国用未⾜,兵威亦強,其义安在?由所蓄之兵锐而不众,所用之将专而不疑故也。自后尽取东南数国,又平河东,土地财赋,可谓广且丰矣,而兵威不振,国用转急,其义安在?由所蓄之兵冗而不尽锐,所用之将众而不自专故也。臣愚以为宜经制兵赋,如开宝中,则可⾼枕而治矣。且开宝中设官至少。臣本鲁人,占籍济上,未及第时,一州止有刺史一人、司户一人,当时未尝阙事。自后有团练推官一人,太平兴国中,增置通判、副使、判官、推官,而监酒、榷税算又增四员。曹官之外,更益司理。问其租税,减于曩⽇也;问其民人,逃于昔时也。一州既尔,天下可知。冗吏耗于上,冗兵耗于下,此所以尽取山泽之利,而不能⾜也。夫山泽之利,与民共之。自汉以来,取为国用,不可弃也;然亦不可尽也。只如茶法从古无税,唐元和中,以用兵齐、蔡,始税茶。唐史称是岁得钱四十万贯,今则数百万矣,民何以堪?臣故曰减冗兵,并冗吏,使山泽之饶,稍流于下者此也。 三曰艰难选举,使⼊官不滥。古者乡举里选,为官择人,士君子学行修于家,然后荐之朝廷,历代虽有沿⾰,未尝远去其道。隋、唐始有科试,太祖之世,每岁进士不过三十人,经学五十人。重以诸侯不得奏辟,士大夫罕有资荫,故有终⾝不获一第,没齿不获一官者。太宗毓德王藩,睹其如此。临御之后,不求备以取人,舍短用长,拔十得五。在位将逾二纪,登第殆近万人,虽有俊杰之才,亦有容易而得。臣愚以为数百年之艰难,故先帝济之以泛取,二十载之霈泽,陛下宜纠之以旧章,望以举场还有司,如故事。至于吏部铨官,亦非帝王躬亲之事,自来五品已下,谓之旨授官,今幕职、州县而已,京官虽有选限,多不施行。臣愚以为宜以吏部还有司,依格敕注拟可也。 四曰沙汰僧尼,使疲民无耗。夫古者惟有四民,兵不在其数。盖古者井田之法,农即兵也。自秦以来,战士不服农业,是四民之外,又生一民,故农益困。然执⼲戈卫社稷,理不可去。汉明之后,佛法流⼊国中,度人修寺,历代增加。不蚕而⾐,不耕而食,是五民之外,又益一而为六矣。假使天下有万僧,⽇食米一升,岁用绢一匹,是至俭也,犹月费三千斛,岁用万缣,何况五七万辈哉。不曰民蠹得乎?臣愚以为国家度人众矣,造寺多矣,计其费耗,何啻亿万。先朝不豫,舍施又多,佛若有灵,岂不蒙福?事佛无效,断可知矣。愿陛下深鉴治本,亟行沙汰,如以嗣位之初,未 ![]() 五曰亲大臣,远小人,使忠良蹇谔之士,知进而不疑,奷憸倾巧之徒,知退而有惧。夫君为元首,臣为股肱,言同体也。得其人则勿疑,非其人则不用。凡议帝王之盛者,岂不曰尧、舜之时,契作司徒,咎繇作士,伯夷典礼,后夔典乐,禹平⽔土,益作虞官。委任责成,而尧有知人任贤之德。虽然,尧之道远矣,臣请以近事言之。唐元和中,宪宗尝命裴垍铨品庶官,垍曰:"天子择宰相,宰相择诸司长官,长官自择僚属,则上下不疑,而政成矣。"识者以垍为知言。愿陛下远取帝尧,近鉴唐室,既得宰相,用而不疑。使宰相择诸司长官,长官自取僚属,则垂拱而治矣。古者刑人不在君侧,《语》曰:"放郑声,远佞人。"是以周文王左右,无可结袜者,言皆贤也。夫小人巧言令⾊,先意希旨,事必害正,心惟忌贤,非圣明不能深察。旧制,南班三品,尚书方得升殿;比来三班奉职,或因遣使,亦许升殿,惑 ![]() 臣愚又以为今之所急,在先议兵,使众寡得其宜,措置得其道。然后议吏,使清浊殊涂,品流不杂,然后艰选举以塞其源,噤僧尼以去其耗,自然国用⾜而王道行矣。 疏奏,召还,复知制诰。咸平初,预修《太祖实录》,直书其事。时宰相张齐贤、李沆不协,意禹偁议论轻重其间。出知⻩州,尝作《三黜赋》以见志。其卒章云:"屈于⾝而不屈于道兮,虽百谪而何亏!"三年,濮州盗夜⼊城,略知州王守信、监军王昭度,禹偁闻而奏疏,略曰: 伏以体国经野,王者保邦之制也。《易》曰"王公设险,以守其国"。自五季 ![]() ![]() 疏奏,上嘉纳之。 四年,州境二虎斗,其一死,食之殆半。群 ![]() 禹偁词学敏赡,遇事敢言,喜臧否人物,以直躬行道为己任。尝云:"吾若生元和时,从事于李绛、崔群间,斯无愧矣。"其为文著书,多涉规讽,以是颇为流俗所不容,故屡见摈斥。所与游必儒雅,后进有词艺者,极意称扬之。如孙何、丁谓辈,多游其门。有《小畜集》二十卷、《承明集》十卷、《集议》十卷、诗三卷。子嘉祐、嘉言俱知名。 嘉祐为馆职,寇准曰:"吾尹京,外议云何?"对曰:"人言丈人且⼊相。"准曰:"于吾子意何如?"嘉祐曰:"以愚观之,不若不为相之善也,相则誉望损矣。自古贤相,所以能建功业、泽生民者,其君臣相得,如鱼之有⽔,故言听计从,而臣主俱荣。今丈人负天下重望,中外有太平之责焉,丈人于明主,能若鱼之有⽔乎?"准大喜,执其手曰:"元之虽文章冠天下,至于深识远虑,或不逮吾子也。"嘉祐官不显。 嘉言以进士第为江都簿,真宗尝观禹偁奏章,嗟美切直,因访其后,宰相以嘉言闻。即召对,擢大理评事,至殿中侍御史。 曾孙汾举进士甲科,仕至工部侍郞,⼊元祐 ![]() 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少任气,不拘小节,虽贫 ![]() ![]() 太宗闻其強⼲,召还,超拜虞部郞中,赐金紫。旬⽇,与向敏中并擢为枢密直学士、同知银台通进封驳司兼掌三班院。张永德为并代部署,有小校犯法,笞之至死,诏案其罪。咏封还诏书,且言:"陛下方委永德边任,若以一部校故,推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太宗不从。未几,果有营兵胁诉军校者,咏引前事为言,太宗改容劳之。 出知益州,时李顺构 ![]() ![]() ![]() ![]() ![]() 初,蜀士知向学,而不乐仕宦。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士由是知劝。民有谍诉者,咏灼见情伪,立为判决,人皆厌服。好事者编集其辞,镂板传布。咏尝曰:"询君子得君子,询小人得小人,各就其 ![]() 真宗即位,加左谏议大夫。咸平初,⼊拜给事中、户部使,改御史中丞。承天节齐会,丞相大僚有酒失者,咏奏弹之。二年,同知贡举。是夏,以工部侍郞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噤。"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有民家子与姊婿讼家财。婿言 ![]() ![]() 五年,马知节自益徙延州,朝议择可代者。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仍加刑部侍郞、枢密直学士,就迁吏部侍郞。转运使⻩观上其治状,有诏褒美。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归朝,复掌三班,领登闻检院。 咏刚中岁疡生脑,颇妨巾栉,求知颍州。真宗以其公直,有时望,再任益部,皆以政绩闻,不当莅小郡。令中书召问,将委以青社或真定,令其自择。咏辞不就,遂命知升州。大中祥符初,加左丞。三年舂,州民以咏秩満借留,就转工部尚书,令再任。是秋,以江左旱歉,命充升、宣等十州安扶使,进礼部。上闻咏脑疡甚,悯之,令薛映驰驿代还。以疾未见,恨不得面陈所蕴,乃抗论言:"近年虚国帑蔵,竭生民膏⾎,以奉无用之土木,皆贼臣丁谓、王钦若启上侈心之为也。不诛死,无以谢天下。"章三上,出知陈州。 初,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霖笑曰:"别子一世尚尔琊,是岂知世间有傅霖者乎?"咏问:"昔何隐,今何出?"霖曰:"子将去矣,来报子尔。"咏曰:"咏亦自知之。"霖曰:"知复何言。"翌⽇别去。后一月而咏卒,年七十。赠左仆 ![]() 咏刚方自任,为治尚严猛,尝有小吏忤咏,咏械其颈。吏恚曰:"非斩某,此枷终不脫。"咏怒其悖,即斩之。少学击剑,慷慨好大言,乐为奇节。有士人游宦远郡,为仆夫所持,且 ![]() ![]() ![]() ![]() 论曰:《传》云:"邦有道,危言危行。"三人者,躬骨鲠蹇谔之节,蔚为名臣,所遇之时然也。禹偁制戎之策,厥后果符其言,而醇文奥学,为世宗仰。锡⾝没之后,特降褒命,以贲直 ![]() 译文 田锡,字表圣,嘉州洪雅人。少年聪悟,喜好读书做文章。杨徽之任峨眉县令,宋⽩任⽟津县令时,都对他很礼遇,为他扬名,他因此名声大振。太平兴国三年(978),以优异成绩考取进士,脫去平民⾐服,官任将作监丞、宣州通判。升著作郞、京西北路转运判官。改任左拾遗、直史馆,赏赐绯鱼袋。田锡喜谈论当前大事,做了谏官后,就上疏皇帝,所献的有关于军国机要大计一条、关于朝廷大体的建议四条。大略说: 前年王师平定太原,未赏军功,到现在已有两年。如今幽燕地区被非法侵占,固然应用兵夺回,虽有皇上的英明决策,但必须借助武力。希望陛下在举行郊祀、籍田典礼时,评定歼敌战功,驾驭战将军官,没有比此更重要的,这便是军国大计的关键。 如今 ![]() ![]() 如今的谏官已听不到他们关于朝廷大事的争辩,给事中听不到他们封还皇帝的诏令、驳正臣下的奏章,左右史也未见他们上皇宮、记载皇帝的言行举动,这岂是圣朝的美事吗?又御史不敢上奏弹劾,中书舍人未曾被询问政事,集贤院虽有书籍但无官员,秘书省虽有官职而又无图书。臣希望陛下挑选有才的人,任用贤能之士,使他们各司其职,如果各种事业兴旺发达,那么国家形象自然強大。这是第二条关系大局的 ![]() 近来宇內州县太平定安,京师富庶。军营马监,无不复兴;佛寺道宮,尽都⽇益盛美。加上又开辟西苑,扩大御池,即使周朝的灵囿、汉朝的昆明,也不能相比。然而尚书省却低下狭小得很,郞官无处办公,尚书无处治事。九寺与三监的机构,寄寓在京城街市两边的走廊上,贡院借用武成王庙,这难道是太平盛世的制度吗?臣希望陛下新修立独的尚书省与九寺的官署,用来安置各部官员。这是第三条 ![]() 考察监狱和府政的法令制度,给犯人戴的枷木丑有长短之分,铁锁链也有轻重之别,尺寸与斤两,都记载在刑法书籍上,未听说有用铁制枷的。从前唐太宗观看了《明堂图》,见人的五脏都比背部华丽,于是减免徒刑。况且太平盛世时,将弃置刑罚不用,人们不犯法,铁枷锁链,可以废去。这是有关大局的第四条 ![]() 此奏疏呈上后,皇帝特别下诏褒奖,并赏钱五十万。同僚朋友对田锡说“:今⽇之事太显眼了,你该稍稍收敛锋芒以远离谗言和妒忌。”田锡说:“事奉国君,惟恐不能竭尽诚心,况且天生的本 ![]() 太平兴国六年,任河北转运副使,由驿站寄信给皇帝论述边防大事,说: 臣听说动静的关键,是不能轻举妄动;个人安危的道理,是不能轻言 ![]() ![]() ![]() ![]() ![]() ![]() 诚恳地希望皇上考察古人的治国之道,尽力作长远的考虑,显示绥抚怀柔万国之心,用驾驭四夷之策,谋事最忌动不动就 ![]() ![]() ![]() ![]() ![]() ![]() 臣又说过利害相生、变化不定的话,《兵书》上说“:不能尽知用兵打仗的害处的人,也就不能尽知用兵打仗的好处。”大概事情有的可进却退下了,那么有害成功的事便来了;有的本该退却又进了,那么本可利用的事便失去了。可以快却反而慢,那么好处从这里失去;该慢的却反而快,那害处就由此而来。可以诛杀却反而赦免,那么奷琊之心,就会不时地产生祸害;可赦免却反而诛杀,那么忠勇之人,就可能不再关心国家利益;可奖赏却反而惩罚,那么就害了有勤劳之功的人;可惩罚却反而奖赏,那就会对越轨徼亻幸的人有利。能分清利害,就是聪明。以天下人的耳朵去听就会聪,用天下人的眼睛去看就会明。所以《书经》上说“明四目、达四听”,就是这个意思。臣又说过取舍不可以有疑惑的话,所以说“孟贲之狐疑,还不如童子之必至”思虑不可以不精细,所以说“差若毫厘,谬以千里”自国家图谋燕州以来,连续用兵不断,财物费用不能不损耗,人心不能不忧虑,希望陛下仔细地考虑,决定取舍,不要使战争旷⽇持久、国家穷兵黩武。 信奏上后,皇帝嘉奖了他。太平兴国七年,田锡调任相州刺史,后改任右补阙。又上奏章议论国家大事。 第二年,调任睦州刺史。睦州人原先阻挠礼教,田锡建孔子庙,上表请求朝廷拿经书图籍发给学生,朝廷下令赐给《九经》,从此人人都知道向学。遇上文明殿发生火灾,田锡又上奏章大谈时政,皇上嘉奖采纳了他的建议。调任起居舍人,回京师后任判登闻鼓院,又上奏请求封禅。以原官⾝份任知制诰,不久升兵部员外郞。 端拱二年(989),京畿一带大旱,田锡上奏,有“调燮倒置”的话,忤犯了宰相,被罢职降为户部郞中,调出京师任陈州刺史。后因稽留杀人案受牵连,被降职任海州团练副使,后调任单州团练副使。后又召回京城任工部员外郞,又议论当时政治的得失,随即被任命为直集贤院。至道(995~997)中,官复原职。 宋真宗即位,田锡升为吏部员外郞。出使秦、陇一带,回京后,连续上奏,说陕西数十州都受灵、夏两次战争之苦,生民困苦不堪,皇上为他们感到很悲戚。田锡任同知审官院兼通进、银台、封驳司,被赏赐金紫;与魏廷式同事,因议论不协调请求辞职,出任泰州刺史。遇上出现彗星,田锡上奏请求皇帝自我批评以回答天的警诫,被皇帝再次在便殿召见。出发前,皇帝又派遣宮中的特使前往问候,而且加以优厚的赏赐。 咸平三年(1000),皇帝下诏⾝边的大臣们推举贤良方正,翰林学士承旨宋⽩推荐了田锡以应诏。田锡回到朝廷后,皇帝多次召见他商讨大事。田锡曾上奏说“:陛下即位以来,用什么方法治理天下呢?臣希望您用皇王之道来治理。旧有《御览》,但只分门别类地记事。臣请求从经、史、子、集四部书籍精选抄录,另编一部《御览》三百六十卷,皇上⽇理万机后,利用闲暇,每⽇看一卷,一年读完。又选录经史中的精要格言,编成《御屏风》十卷,放在屏风座位的侧边,那么治 ![]() 《御览序》说:“圣人之道,散布在各种书籍史册。《六经》就立言很⾼、意义深远,若不讲解讨论,不能测知它的博大精深。各种史书则所记事迹殊异,若不参考比较它的异同,怎容易记住它的纷繁复杂。子部书则异端琊说众多,文集则符合经典的言辞极少。若不猎取精微 要义作为鉴诫,提举纲要来观察它的会通规律,编成每⽇阅览的书,以帮助需要⽇新的品德,那么就是一个人从小读到⽩了头,也不能读完经部,何况是⽇理万机的君王呢?臣每读书时,便想将自己从书中所得来补充圣上的聪明,将可以铭刻在座位侧边的格言,写在皇上的御屏风上;将可以用来当作⽇常道理的,录下来给皇上御览。希冀用我涓涓尘埃般的细小,来补益您天地般的品德,使得你的功业能像尧、舜一样崇⾼伟大,而民人也就能跻⾝于仁爱长寿的世界了。” 《御屏风序》说:“古代的帝王,盘盂上都刻有铭文,几案手杖也有诫言,大概是⽇常起居都必须观看,而使得夙夜都不会忘记。商汤的《盘铭》说:‘苟⽇新,⽇⽇新,又⽇新。’武王在几杖上刻铭说:‘安不忘危,存不忘亡, ![]() 咸平五年,再次掌管进银台,批阅天下的奏章,如有讲民饥盗起以及诏令不方便百姓的奏章,田锡都向皇上汇报。皇上对宰相称赞田锡“得到了诤臣的 ![]() ![]() 田锡为人耿直,很少 ![]() ![]() 王禹翶,字元之,济州钜野人。出⾝农民家庭,九岁能写文章,毕士安见了后很器重他。太平兴国八年(983)考取进士,被授予成武县主簿的官职。调任长洲知县,随即改任大理评事。同届进士罗处约当时任吴县县令,王禹翶每⽇与他互相赋诗昑咏,人们多传诵他们的诗歌。端拱(988~989)初,宋太宗听说了他的名字,便召来考核,然后提拔他当右拾遗、直史馆,并赏赐红帛。旧例,赏赐红帛者都赐给涂着金银的带子,这次皇上特例下令用花犀⽪带赐给他以示荣宠。当⽇王禹翶献给皇上一篇《端拱箴》,文中寄托有规劝讽谏皇上的意思。 当时北疆没有定安下来,皇上向群臣询问应付边事的策略。王禹翶献上一篇《御戎十策》,大略是借汉朝的事以阐明当时的策略:“汉朝十二代君王,贤明的,要算文帝、景帝;昏 ![]() ![]() ![]() ![]() ![]() 端拱二年(989),皇帝亲自试考贡士,召王禹翶赋诗,他立刻一挥而就。皇上⾼兴地说“:这诗不出一个月就可传遍天下。”随后,任命他为左司谏、知制诰。这年冬天,京城大旱,王禹翶上疏说“:一种粮食没有收获叫作馑,五⾕不收叫作饥。馑的时候则大夫以下的官吏都减少俸禄;饥的时候则全部俸禄都不给,仅由府政定量发给粮食。如今旱云不下雨,已种的麦子未长好,既已没有了积蓄,民人饥饿令人忧虑。希望皇上下诏直说:‘君臣之间,政教有失误,自乘坐的车子、服务的车夫,下至各级官吏的俸禄,如不是守卫的军士、边镇的将帅,则都相应减少,如此好对上回答上天的谴责,对下稳住人心,等雨⽔充⾜了再恢复如从前。’臣在当朝官员中家里最贫,俸禄最少,也愿带头减薪,以便赎平时耗损国家的罪过。国家在外停止每年常购买的东西;在国內则取消能工巧匠所做的事。靠近城边挖土,犯侵了冢墓的就把它掩埋好;外州的流放犯、奴隶之类的人,只要不是贪赃做強盗的,便都释放。然后用古时候猛虎渡河、飞蝗越境的故事,来敕诫各州县的官员。其余有关军民刑罚政治方面的弊端,不是臣能知道的,希望 ![]() 不久,升任大理卿,庐州妖尼姑道安诬告徐铉,道安应当反坐受惩,有令不将她治罪。王禹翶上疏抗争,为徐铉雪冤,请判道安的罪,因违诏被贬任商州团练副使,多年后调任解州团练副使。淳化四年(993),被召回京任左正言。皇上因为王禹翶 ![]() ![]() 至道元年(995),被召进翰林院做学士,后又任知审官院兼通进、银台、封驳司。皇上诏令有不适当的地方,他多有议论上奏。孝章皇后去世,梓木棺材被移放在已故燕国长公主的房子里,大臣们也不穿丧服。王禹翶与客人说:皇后曾做过全天下⺟ ![]() ![]() 一是谨慎地对待边防大事,与外国结盟通友好,使运输军资的民人得到休息。当今北有契丹,西有西夏李继迁。契丹虽不犯侵边疆,戍守的军队岂能削减?李继迁既然未归服听命于我朝,军队的兵饷就固然不能停给。关辅一带的民人,处于倒悬的困境尤甚严重。臣的愚见认为应严诫守疆的官吏,给辽国的大臣写信,使转达给他们的君主,请求寻求过去的友好。又下诏赦免李继迁的罪,将夏台一地还给他。他必定会感恩归服,且这样会使全天下都知道陛下您为了民人不惜委屈自己。 二是裁减冗兵,撤并冗官,使山林湖泽的富饶资源,渐渐流到百姓的手中。在乾德(963-968)、开宝(968~976)时期,朝廷控制的土地不广,财产赋税也不丰富,然而我们攻打河东、防守北边,国家的费用也⾜够、军队的雄武也很強,其原因何在?就是因为国家蓄养的军队精而不滥,任用将领专而不疑。臣的愚见以为应像开宝时期一样严格管理控制军税,就可以⾼枕无忧地治理国家了。而且开宝年间设置的机构、官吏很少。臣本是鲁地人,落籍在济地,未考进士前,一个州上只有刺史一人、司户一人治理,而当时未曾有缺废事情的现象。此后又增设一名团练推官,太平兴国(976~984)中,又增设了通判、副使、判官、推官,而且还增设监酒、榷税算的四名官员。各级州郡行政曹官之外,另增设掌狱讼的司理官员。问当时的租税,则比旧时减少了;问当时的民人,则逃亡的比过去要多。一州既是这样,整个全国也就可想而知。冗官在上面耗费,冗兵在下面耗费,这就是将山林湖泽的财富取尽,都不能够用的原因。那山林湖泽的财富,应与民人共同享用。自汉代以来,就取来收归国家使用,这是不可放弃的;但也不可用尽。只有像管茶的方法,从古就本不收税,唐朝元和(806~820)中,在齐、蔡地区用兵打仗,始对茶叶征税。唐史上称这一年征茶税得到四十万贯钱,如今则已有数百万了,民人怎能承受得了呢?所以臣说裁减冗兵、撤并冗官,使山林湖泽的富饶资源,渐渐流到百姓手中。 三是增加官员当选的艰难程度,使选⼊的官员不滥。古代由乡里选举,再由官方择人,读书人在家时学问品德兼优,然后才推荐到朝廷,历代虽有沿袭变⾰,但都不曾与古代有太大的差别。隋、唐时期开始有了科举,宋太祖时,每年考取的进士不过三十人,经学人才,也只有五十人。再加上王侯不准进献和征用官员,士大夫们极少有资格荫庇弟子做官,所以有的人终⾝没考中过举人进士,到老时也做不成一官半职。宋太宗在藩王府中受教育时,看到的就是这些。君临驾御天下之后,选择人才不求全责备,舍其短处任用其长处,选拔十个中,真正有用的只有一半。他在位将近二十年,考取的进士大概有近万人,虽有俊杰之才,也有随便就考取的人。臣的愚见以为数百年的选举考核太过艰难,所以前皇太宗才用广泛取材来补充;而二十年来的恩泽太滥,陛下又宜用旧章来纠正,希望将考场还给官吏来负责管理,就像从前一样。至于吏部铨选官员,也并非帝王亲自抓的事,自古以来五品以下的官员,叫作官方任命官,如今只有幕职和州县级官吏是这样由官方奉旨任命的,京官的选任名义上虽有官方限制管理,但多未施行。臣的愚见以为皇上应该将吏部的事还给吏部的专门官吏,可以让他们 ![]() 四是淘汰僧侣尼姑,使疲惫的民人不再耗费。古代只有士、农、工、商四民,兵不在其数。大概古代实行井田法,农民就是兵。自秦代以来,战士不从事农业,因此四民之外,又生出一民,所以农民更加贫困。当然持刀 ![]() ![]() 五是亲大臣、远小人,使得正直敢言的忠良之士,知道进取而不会有疑虑,奷险取巧之徒,知道退却而有所恐惧。那君为元首,臣为股肱,是说君臣同为一体。认为那人行就不要怀疑,认为那人不好就不要任用。凡评议帝王中的伟大者,岂不是都要说尧、舜时代,契做司徒官、咎繇任士官、伯夷任典礼官、后夔任 曲乐官、夏禹任治⽔官、益任虞官么?委派任务督责成功,因而尧有知人任贤的美德。虽然如此,尧时的用人之道太过遥远了,请让臣用近代的事来说。唐朝元和(806~820)中,唐宪宗曾命令裴土自铨选品评各级官员,裴土自说:“天子择宰相,宰相择各部长官,长官自己选择属官同僚,就会上下互不怀疑,而政治也就成功了。”舆论认为裴土自会讲话。希望陛下从远古昅取尧帝的经验,从近代借鉴唐朝的做法,既然选择了宰相,就大胆任用,不要犹疑。让宰相去选择各部长官,长官自己去挑选同僚下属,这样就可垂⾐拱手,无为而治了。古代受过刑残的人不能留在君王的⾝边,《论语》说:“放郑声,远佞人。”所以周文王的左右,没有可以穿鞋结袜子的人,是讲都是贤人。那小人言辞机巧、面⾊伪善,先行揣测期望得到皇帝的旨令,做事时必定会危害正义,心里只妒忌贤人,非圣明的君王不能深刻的明察。旧例,南班三品官,只有尚书才能升殿见皇帝;近来三班奉职,有的因为遣派出使,也允许升殿拜见, ![]() ![]() 臣的愚见又认为当今最急迫的,是先讨论军队,使军队的多少适宜,安排得当。然后讨论官吏,使清廉污浊分道,各级各部不混杂,然后再加強官员当选的艰难程度来堵塞奷恶的来源,噤止僧尼的发展以便减少耗费,这样自然会使国家费用充⾜而王道得到施行了。 疏书奏上去后,王禹翶被召回,又任知制诰。咸平(998~1003)初,参加修撰《太祖实录》,公直地记载当时的事。当时宰相张齐贤、李沆意见不合,王禹翶在他们中间的议论能决定轻重。后出任⻩州刺史,曾写了一篇《三黜赋》以表达自己的志节。它的最后一章说“:使自⾝受委屈而不让道义受委屈,即使被贬谪百次又有何亏!”咸平三年(1000),濮州的強盗在夜间进城,掳走了知州王守信、监军王昭度,王禹翶听说后上疏,大略说: 臣认为以朝廷为主体经营各地区,这是帝王保国的制度。《易经》说“:王公设险,以守其国。”自五代分裂动 ![]() ![]() ![]() ![]() ![]() ![]() 疏文上奏后,皇上嘉奖采纳了这一建议。 咸平四年,⻩州境內有两只老虎相斗,其中一只死了,还被吃了近一半。所有的 ![]() 王禹翶讲话治学都机敏丰富,遇事敢讲,喜 ![]() ![]() 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少年时意气豪放,不拘小节,即使贫 ![]() ![]() ![]() 宋太宗听说他的強⼲,召他回朝,越级升他做虞部郞中,赏赐金印紫绶。十天后,与向敏中一同被提升为枢密直学 士、同知银台通进封驳司兼掌三班院。张永德任并代二州部署,有个小校官犯了法,被他鞭打至死。皇帝下诏审治他的罪。张咏将诏书封起退还,并说:“陛下正委派张永德担任边疆守护大职,若因为一个小校官,使主帅受辱,臣恐怕下级会有轻视上级心理。”太宗不听从。不久,果然有士兵联合控告军校的事发生,张咏引用前次的事来议论,太宗改态变度慰抚他。 出任益州刺史,当时李顺叛 ![]() ![]() ![]() 当初,蜀地士子知道读书向学,但不喜 ![]() ![]() ![]() 宋真宗即位后,加级为左谏议大夫。咸平(998~1003)初,进京升任给事中、户部使,后改任御史中丞。承天节斋戒集会时,丞相大臣中有的人犯戒喝酒,张咏上奏弹劾。咸平二年(999),任同知贡举。这年夏天,以工部侍郞⾝份出任杭州知州。因当年歉收,民众有很多人私自卖盐来自给,捕获犯法的人数百个,张咏全都减轻刑罚然后遣散他们。部下属官请求说:“不严厉用法律制裁他们,恐怕无法噤止此事。”张咏说“:钱塘一带十万家民众,受饥饿的人九万,如果不靠盐来救活,一旦蜂拥而起做強盗,那就会酿成大患了。等秋天收获了,当会依旧按原来的法律办事。”有户民家的儿子与姐夫争讼家产。女婿说岳⽗临终时,这儿子才三岁,所以自己受命掌管资产;而且有遗嘱,叫他⽇后将十分之三的财产分给那儿子,其余十分之七归女婿。张咏看了遗嘱,拿酒洒在地上,说:“你岳⽗,是个聪明的人,因儿子年幼所以托付给你。如果将七份给儿子,那儿子就会死在你手里了。”立即命令将十分之七分给那儿子,余十分之三留给女婿,人们都佩服他的英明判决。后张咏调任永兴军知府。 咸平五年,马知节从益州知州调任延州知州,朝廷讨论选择可以接替他的人。真宗因张咏以前在蜀郡政绩优异,又命他再次出任益州知州,并加级为刑部侍郞、枢密直学士,并就地升为吏部侍郞。转运使⻩观上报他治理益州的政绩,皇上下诏褒奖。恰好朝廷派遣谢涛巡视西蜀,皇上因此令他转告张咏说:“有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了。”回朝后,再次执掌三班,领登闻检院。 张咏中年时脑上生疮,围头巾梳头发都很不方便,因此请求调出朝廷任颍州知州。真宗因为他公直,有声望,两次任益州刺史时,都因政绩突出著名,不应该去管一个小郡。下令中书将张咏召来问他,将委任他到青社或真定去,要他自己选择。张咏推辞不接受,于是任命他做癉州刺史。大中祥符(1008~1016)初,加级任左丞。大中祥符三年(1010),癉州民人因为张咏任期已満请求借调留任,皇上将他就地转为工部尚书,令他再次留任。当年秋天,因为江左旱灾歉收,张咏受命担任癉、宣等十州安抚使,后进级为礼部尚书。皇上听说张咏的脑疮病很重,怜悯他,令薛映乘驿车赶去把他换回。因疾病没有见到皇上,张咏恨不能当面向皇上陈述蕴蔵在心中的想法,于是抨击道:“近年来国库空虚,竭尽民人的膏⾎,用来作为兴建无用的土木建筑的费用,都是奷臣丁谓、王钦若引导了皇上的奢侈心才弄成这样的。不诛杀他们,无以谢天下。”奏章三次呈上后,张咏被调出京城,任陈州知州。 当初,张咏与青州人傅霖少年同学。傅霖不做官。张咏显贵之后,请傅霖出来做官,请了三十次也没请动,到这时他却来谒见。守门人来报告说傅霖求见。张咏责骂说:“傅先生是天下贤士,我尚还不能跟他做朋友,你是何人,竟敢直呼其名!”傅霖笑道“:与你分别一世你还是原样吗?别人怎知世间还有个叫傅霖的人呢?”张咏问:“昔⽇为何隐居,今⽇为何出来?”傅霖说:“你快要走了,我来告知你的。”张咏说:“我自己也知道快死了。”傅霖说:“知道了我又何必再说什么。”第二天傅霖便告别离去。一个月后张咏去世,享年七十岁。被追赠为左仆 ![]() 张咏以刚直公正自任,为政崇尚严猛,曾有个小官忤逆触犯了张咏,张咏用木枷锁住他的脖子。小官愤恨地说“:除非斩了我,这枷锁就永远不会脫去。”张咏恨他与自己作对,立即斩了他。张咏年轻时学习击剑,为人慷慨 ![]() ![]() ![]() ![]() ![]() |
上一章 宋史 下一章 ( → ) |
阿酷小说网是值得收藏的免费全本小说网,网站收录了脱脱、阿鲁图等的网络全本小说宋史,免费提供宋史最新章节阅读,是小说爱好者必备的全本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