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酷小说网免费提供宋史最新章节 |
![]() |
|
阿酷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宋史 作者:脱脱、阿鲁图等 | 书号:10204 时间:2017/3/26 字数:18561 |
上一章 三零百二卷 下一章 ( → ) | |
◎文苑六 ○⻩庭坚 晁补之(弟咏之)秦观 张耒 陈师道 李廌 刘恕 王无咎蔡肇 李格非 吕南公 郭祥正 米芾 刘诜 倪涛 李公麟 周邦彦 朱长文刘弇 ⻩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成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京北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立独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治。时课颁盐筴,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郞、《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郞,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艰。庭坚 ![]() ![]()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军国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郞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罢主管⽟隆观。庭坚在河北与赵 ![]() ![]()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 ![]() 晁补之,字无咎,济州钜野人,太子少傅迥五世孙,宗悫之曾孙也。⽗端友,工于诗。补之聪敏強记,才解事即善属文,王安国一见奇之。十七岁从⽗官杭州,稡钱塘山川风物之丽,著《七述》以谒州通判苏轼。轼先 ![]() 举进士,试开封及礼部别院,皆第一。神宗阅其文曰:"是深于经术者,可⾰浮薄。"调澶州司户参军,京北国子监教授。元祐初,为太学正,李清臣荐堪馆阁,召试,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郞,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召还,为著作佐郞。章惇当国,出知齐州,群盗昼掠途巷。补之默得其姓名、囊橐皆审,一⽇宴客,召贼曹以方略授之,酒行未竟,悉擒以来,一府为彻警。坐修《神宗实录》失实,降通判应天府、亳州,又贬监处、信二州酒税。徽宗立,复以著作召。既至,拜吏部员外郞、礼部郞中,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官。 ![]() ![]() 补之才气飘逸,嗜学不知倦,文章温润典缛,其凌丽奇卓出于天成。尤精《楚词》,论集屈、宋以来赋咏为《变离 ![]() ![]() 咏之字之道,少有异材,以荫⼊官。调扬州司法参军,未上。时苏轼守扬州,补之倅州事,以其诗文献轼,轼曰:"有才如此,独不令我一识面琊?"乃具参军礼⼊谒,轼下堂挽而上,顾坐客曰:"奇才也!"复举进士,又举宏词,一时传诵其文。为河中教授,元符末,应诏上书论事,罢官。久之,为京兆府司录事,秩満,提点崇福宮,卒,年五十二,有文集五十卷。 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扬州⾼邮人。少豪隽,慷慨溢于文词,举进士不中。強志盛气,好大而见奇,读兵家书与己意合。见苏轼于徐,为赋⻩楼,轼以为有屈、宋才。又介其诗于王安石,安石亦谓清新似鲍、谢。轼勉以应举为亲养,始登第,调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元祐初,轼以贤良方正荐于朝,除太学博士,校正秘书省书籍。迁正字,而复为兼国史院编修官,上⽇有砚墨器币之赐。 绍圣初,坐 ![]() ![]() 观长于议论,文丽而思深。及死,轼闻之叹曰:"少游不幸死道路,哀哉!世岂复有斯人乎!"弟觌字少章,覯字少仪,皆能文。 张耒,字文潜,楚州淮 ![]() 弱冠第进士,历临淮主簿、寿安尉、咸平县丞。⼊为太学录,范纯仁以馆阁荐试,迁秘书省正字、著作佐郞、秘书丞、著作郞、史馆检讨。居三馆八年,顾义自守,泊如也。擢起居舍人。绍圣初,请郡,以直龙图阁知润州。坐 ![]() ![]() 耒仪观甚伟,有雄才,笔力绝健,于 ![]() ![]() ![]() ![]() ![]() ![]() ![]() 久于投闲,家益贫,郡守翟汝文 ![]() 陈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己,彭城人。少而好学苦志,年十六,摎以文谒曾巩,巩一见奇之,许其以文著,时人未之知也,留受业。熙宁中,王氏经学盛行,师道心非其说,遂绝意进取。巩典五朝史事,得自择其属,朝廷以⽩⾐难之。元祐初,苏轼、傅尧俞、孙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援,又用梁焘荐,为太学博士。言者谓在官尝越境出南京见轼,改教授颍州。又论其进非科第,罢归。调彭泽令,不赴。家素贫,或经⽇不炊, ![]() 师道⾼介有节,安贫乐道。于诸经尤邃《诗》、《礼》,为文精深雅奥。喜作诗,自云学⻩庭坚,至其⾼处,或谓过之,然小不中意,辄焚去,今存者才十一。世徒喜诵其诗文,至若奥学至行,或莫之闻也。尝铭⻩楼,曾子固谓如秦石。 初,游京师逾年,未尝一至贵人之门,傅尧俞 ![]() ![]() ![]() ![]() 与赵 ![]() ![]() ![]() 李廌,字方叔,其先自郓徙华。廌六岁而孤,能自奋立,少长,以学问称乡里。谒苏轼于⻩州,贽文求知。轼谓其笔墨澜翻,有飞沙走石之势,拊其背曰:"子之才,万人敌也,抗之以⾼节,莫之能御矣。"廌再拜受教。而家素贫,三世未葬,一夕,抚枕流涕曰:"吾忠孝焉是学,而亲未葬,何以学为!"旦而别轼,将客游四方,以蒇其事。轼解⾐为助,又作诗以劝风义者。于是不数年,尽致累世之丧三十余柩,归窆华山下,范镇为表墓以美之。益闭门读书,又数年,再见轼,轼阅其所著,叹曰:"张耒、秦观之流也。" 乡举试礼部,轼典贡举,遗之,赋诗以自责。吕大防叹曰:"有司试艺,乃失此奇才耶!"轼与范祖禹谋曰:"廌虽在山林,其文有锦⾐⽟食气,弃奇宝于路隅,昔人所叹,我曹得无意哉!"将同荐诸朝,未几,相继去国,不果。轼亡,廌哭之恸,曰:"吾愧不能死知己,至于事师之勤,渠敢以生死为间!"即走许、汝间,相地卜兆授其子,作文祭之曰:"皇天后土,鉴一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万古英灵之气。"词语奇壮,读者为悚。中年绝进取意,谓颍为人物渊薮,始定居长社,县令李佐及里人买宅处之。卒,年五十一。 廌喜论古今治 ![]() 刘恕,字道原,筠州人。⽗涣字凝之,为颍上令,以刚直不能事上官,弃去。家于庐山之 ![]() ![]() 恕少颖悟,书过目即成诵。八岁时,坐客有言孔子无兄弟者,恕应声曰:"以其兄之子 ![]() ![]() ![]() 笃好史学,自太史公所记,下至周显德末,纪传之外至私记杂说,无所不览,上下数千载间,钜微之事,如指诸掌。司马光编次《资治通鉴》,英宗命自择馆阁英才共修之。光对曰:"馆阁文学之士诚多,至于专精史学,臣得而知者,唯刘恕耳。即召为局僚,遇史事纷错难治者,辄以诿恕。恕于魏、晋以后事,考证差缪,最为精详。 王安石与之有旧, ![]() 光出知永兴军,恕亦以亲老,求监南康军酒以就养,许即官修书。光判西京御史台,恕请诣光,留数月而归。道得风挛疾,右手⾜废,然苦学如故,少间,辄修书,病亟乃止。官至秘书丞,卒,年四十七。 恕为学,自历数、地里、官职、族姓至前代公府案牍,皆取以审证。求书不远数百里,⾝就之读且抄,殆忘寝食。偕司马光游万安山,道旁有碑,读之,乃五代列将,人所不知名者,恕能言其行事始终,归验旧史,信然。宋次道知亳州,家多书,恕枉道借览。次道⽇具馔为主人礼,恕曰:"此非吾所为来也,殊废吾事。"悉去之。独闭阁,昼夜口诵手抄,留旬⽇,尽其书而去,目为之翳。著《五代十国纪年》以拟《十六国舂秋》,又采太古以来至周威烈王时事,《史记》、《左氏传》所不载者,为《通鉴外纪》。 家素贫,无以给旨甘,一毫不妄取于人。自洛南归,时方冬,无寒具。司马光遗以⾐袜及故茵褥,辞不获,強受而别,行及颍,悉封还之。尤不信浮屠说,以为必无是事,曰:"人如居逆旅,一物不可乏,去则尽弃之矣,岂得赍以自随哉?"好攻人之恶,每自讼平生有二十失、十八蔽,作文以自警,亦终不能改也。 死后七年,《通鉴》成,追录其劳,官其子羲仲为郊社斋郞。次子和仲有超轶材,作诗清奥,刻厉 ![]() 王无咎,字补之,建昌南城人。第进士,为江都尉、卫真主簿、天台令,弃而从王安石学,久之,无以⾐食其 ![]() 蔡肇,字天启,润州丹 ![]() 李格非,字文叔,济南人。其幼时,俊警异甚。有司方以诗赋取士,格非独用意经学,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遂登进士第。调冀州司户参军,试学官,为郓州教授,郡守以其贫, ![]() ![]() ![]() ![]() ![]() ![]() 格非苦心工于词章,陵轹直前,无难易可否,笔力不少滞。尝言:"文不可以苟作,诚不著焉,则不能工。且晋人能文者多矣,至刘伯伦《酒德颂》、陶渊明《归去来辞》,字字如肺肝出,遂⾼步晋人之上,其诚著也。" ![]() ![]() 吕南公,字次儒,建昌南城人。于书无所不读,于文不肯缀缉陈言。熙宁中,士方推崇马融、王肃、许慎之业,剽掠补拆临摹之艺大行,南公度不能逐时好,一试礼闱不偶,退筑室灌园,不复以进取为意。益著书,且借史笔以褒善贬恶,遂以"衮斧"名所居斋。尝谓士必不得已于言,则文不可以不工,盖意有余而文不⾜,则如吃人之辨讼,必未始不虚,理未始不直,然而或屈者,无助于辞而已。观书契以来,特立之士,未有不善于文者。士无志于立则已,必有志焉,则文何可以卑 ![]() ![]() 元祐初,立十科荐士,中书舍人曾肇上疏,称其读书为文,不事俗学,安贫守道,志希古人,堪充师表科,一时廷臣亦多称之。议 ![]() 郭祥正,字功⽗,太平州当涂人,⺟梦李⽩而生。少有诗声,梅尧臣方擅名一时,见而叹曰:"天才如此,真太⽩后⾝也!"举进士,熙宁中,知武冈县,签书保信军节度判官。时王安石用事,祥正奏乞天下大计专听安石处画,有异议者,虽大臣亦当屏黜。神宗览而异之,一⽇问安石曰:"卿识郭祥正乎?其才似可用。"出其章以示安石,安石聇为小臣所荐,因极口陈其无行。时祥正从章惇察访辟,闻之,遂以殿中丞致仕。后复出,通判汀州。知端州,又弃去,隐于县青山,卒。 米芾,字元章,吴人也。以⺟侍宣仁后藩邸旧恩,补浛光尉。历知雍丘县、涟⽔军,太常博士,知无为军,召为书画学博士,赐对便殿,上其子友仁所作《楚山清晓图》,擢礼部员外郞,出知淮 ![]() 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特妙于翰墨,沈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画山⽔人物,自名一家,尤工临移,至 ![]() 子友仁字元晖,力学嗜古,亦善书画,世号小米,仕至兵部侍郞、敷文阁直学士。 刘诜,字应伯,福州福清人。中进士第,历莆田主簿、知庐江县。崇宁中,为讲议司检讨官,进军器、大理丞,大晟府典乐。诜通音律,尝上历代雅乐因⾰及宋制作之旨,故委以乐事。又言:"《周官》大司乐噤 ![]() ![]() 诜居⺟丧尽礼,有双芝生墓侧,人以为孝感。 倪涛,字巨济,广德军人。丱角能属文,博学強记。年十五,试太学第一,遂擢进士,调庐陵尉、信 ![]() ![]() 李公麟,字伯时,舒州人。第进士,历南康、长垣尉,泗州录事参军,用陆佃荐,为中书门下后省册定官、御史检法。好古博学,长于诗,多识奇字,自夏、商以来钟、鼎、尊、彝,皆能考定世次,辨测款识,闻一妙品,虽捐千金不惜。绍圣末,朝廷得⽟玺,下礼官诸儒议,言人人殊。公麟曰:"秦玺用蓝田⽟,今⽟⾊正青,以龙蚓鸟鱼为文,著"帝王受命之符",⽟质坚甚,非昆吾刀、蟾肪不可治,琱法中绝,此真秦李斯所为不疑。"议由是定。 元符三年,病痹,遂致仕。既归老,肆意于龙眠山岩壑间。雅善画,自作《山庄图》,为世宝。传写人物尤精,识者以为顾恺之、张僧繇之亚。襟度超轶,名士 ![]() 周邦彦,字美成,钱塘人。疏隽少检,不为州里推重,而博涉家百之书。元丰初,游京师,献《汴都赋》余万言,神宗异之,命侍臣读于迩英阁,召赴政事堂,自太学诸生一命为正,居五岁不迁,益尽力于辞章。出教授庐州,知溧⽔县,还为国子主簿。哲宗召对,使诵前赋,除秘书省正字。历校书郞、考功员外郞,卫尉、宗正少卿,兼议礼局检讨,以直龙图阁知河中府。徽宗 ![]() 邦彦好音乐,能自度曲,制乐府长短句,词韵清蔚,传于世。 朱长文,字伯原,苏州吴人。年未冠,举进士乙科,以病⾜不肯试吏,筑室乐圃坊,著书阅古,吴人化其贤。长吏至,莫不先造请,谋政所急,士大夫过者以不到乐圃为聇,名动京师,公卿荐以自代者众。元祐中,起教授于乡,召为太学博士,迁秘书省正字。元符初,卒。哲宗知其清,赙绢百。 有文三百卷,《六经》皆为辨说。又著《琴史》而序其略曰:"方朝廷成太平之功,制礼作乐,比隆商、周,则是书也,岂虚文哉!"盖立志如此。 刘弇,字伟明,吉州安福人。儿时警颖,⽇诵万余言。登元丰二年进士第,继中博学宏词科。历官知嘉州峨眉县,改太学博士。元符中,有事于南郊,弇进《南郊大礼赋》,哲守览之动容,以为相如、子云复出,除秘书省正字。徽宗即位,改著作佐郞、实录院检讨官,以疾卒于官。 弇少嗜酒,不事拘检。为文辞剷剔瑕颣,卓诡不凡。有《龙云集》三十卷,周必大序其文,谓"庐陵自欧 ![]() 部分译文 ⻩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年即机警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惊奇,以为他是一⽇千里之才。后⻩庭坚考中了进士,任叶县县尉。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试考。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京北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看中了他的才华,留他再任教。苏轼曾见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屹然立独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易治理该县。当时课颁盐芓,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独不这样,县吏们不⾼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 ![]() 哲宗即位后,召⻩庭坚为校书郞、《神宗实录》检讨官。过了一年,迁著作佐郞,加集贤校理。《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遭⺟丧。⻩庭坚 ![]() ![]() 徽宗即位,起任⻩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军国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吏部员外郞召用,他都推辞不就,请求为郡官,得任太平知州,上任九⽇就被罢免,主管⽟隆观。⻩庭坚在河北时与赵 ![]() ![]() ⻩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 ![]() ![]() 晁补之字无咎,济州巨野人,太子少傅晁迥的五世孙,晁宗悫的曾孙。晁补之的⽗亲叫晁端友,擅长于做诗。晁补之生 ![]() 晁补之后来考中了进士,参加了开封府试考和礼部别院的试考,他都第一。宋神宗看了他的文章后说“:这是深于经术的,可以⾰除现在的浮藻风气。”他被调为澶州的司户参军、京北国子监教授。哲宗元。。初年(1086),他任太学正,李清臣推荐他可任馆阁,皇帝召他面试,他被升为秘书省正字,又迁校书郞,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召回朝廷后,任著作佐郞。章。。专擅朝政,他被遣出知齐州,当时有一群強盗⽩天抢劫街巷,晁补之暗中记住他们的姓名,并对他们的行装都记得很清楚。一天,他设宴请客,传召贼曹官,并以捕贼的方法教给他,席间依次斟酒还没有斟完,贼曹官就已经把盗贼全部抓来了,整个府城为此撤除了警戒。后晁补之犯修神宗实录失实的罪,降职通判应天府和亳州,又贬职监督处、信二州的酒科。宋徽宗即位,又召他为著作佐郞。他到朝廷后,被提升为吏部员外郞、礼部郞中,并兼史馆编修、实录检讨官。 ![]() ![]() 晁补之才气纵横飘逸,好学不知道疲倦,他的文章温润典雅瑰丽,至于它的超脫 ![]() ![]() 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扬州⾼邮人。少时豪放俊秀,慷慨之情溢于文词之间,曾举进士不中。但其志向远,气度不凡,读兵家之书别有畅快之意。他在徐州拜见了苏轼,并赋《⻩楼》诗一首,苏轼认为秦观有屈原、宋⽟之才,并将其诗介绍给王安石,王安石也认为秦观的诗清新隽永,像鲍照和谢灵运。苏轼勉励秦观再次应举以为亲养,于是,秦观不负厚望,一举登第。之后,秦观任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元。。初年(1086),苏轼以贤良方正之名将秦观举荐给朝廷,秦观得以为太学博士,负责校正秘书省书籍,迁正字,而复为兼国史院编修官,并常得皇上砚墨器等赏赐。 绍圣初年(1094),秦观遭 ![]() 秦观长于议论,诗文华丽且深邃。苏轼闻知秦观死讯后哀叹道“:秦观不幸死于路途,实在可悲!世上难道还会再有这样的人吗?”其弟觌字少章,觏字少仪,皆能文。 张耒,字文潜,楚州淮 ![]() 张耒于弱冠之年考中进士,历任临淮主簿、寿安县尉、咸平县丞等官职。后⼊朝为太学录,得范纯仁举荐,迁秘书省正字、著作佐郞、秘书丞、著作郞、史馆检讨。张耒任馆阁之职达八年之久,始终重义自律,淡泊行事。后擢升为起居舍人。绍圣初年(1094),以直龙图阁知润州。因坐 ![]() ![]() 张耒仪表堂堂,有雄才大略,笔锋強健,长于诗词。在苏辙、苏轼、⻩庭坚、晁补之等人相继去世后,只有张耒独生于世,因此,许多士人争相师从于他,并且分⽇载酒菜与之饮食。张耒教人做文強调以理为主,曾著文阐发说:“从六经以下,到诸子家百及诗人辩士的论述来看,其大概都遵循着文以载理、文以载道的原则。因此学做文章,首先要注意明了事理。如果只知做文,不知求理,或者只求做文的技巧,这是前人所不曾有过的。放⽔于江、河、淮、海,⽔顺道而行,浩浩 ![]() ![]() ![]() ![]() ![]() ![]() 张耒一生长期闲居,家境清贫,郡守翟汝文打算为他购买公田,却被他谢绝了。张耒晚年监南岳庙,主管崇福宮,去世时,享年六十一岁。建炎初年(1127),张耒被追赠为集英殿修撰。 陈师道字履常,又字无己,彭城人。他少年时期即勤奋好学,苦练意志,十六岁时,早已经以文章拜见当时的文章泰斗曾巩,曾巩一看到他的文章就惊奇,称赞他将以文章著名,当时的人都还没有一个人了解他。曾巩于是留着陈师道,让他在他的门下读书。宋神宗熙宁(1068~1077)中,王安石的经学盛行,陈师道对他的说法不以为然,遂决心不做官。曾巩掌管五朝史事,有权能够自己选择僚属,就推荐陈师道,朝廷以陈师道是一个普通平民感到为难。哲宗元。。初年(1086),苏轼、傅尧俞、孙觉都向朝廷推荐陈师道的文章和德行,他被起用为徐州教授,又因梁焘的推荐,担任了太学博士。可是谏官却劾奏他在徐州做官时经常越州界去南京见苏轼,这样他又被改任教授颍州。谏官又弹劾他做官不是由科第晋升,因而他被罢官回家。后又调他为彭泽令,他拒不赴任。陈师道的家素来贫困,有时整天不炊爨,他的 ![]() 陈师道⾼尚正直有节 ![]() ![]() ![]() 起初,陈师道到京师游学一年多,却从未进过贵人的门。傅尧俞想认识他,先问秦观,秦观说:“这个人不是手里拿着门帖,低着头和颜悦⾊,等候在公卿门外的那种人,他大概是很难以招致的。”傅尧俞说:“招致他可不是我所敢希望的,我想亲自去见他,就是怕他不愿意和我相见。你能不能把我介绍给陈君呢?”傅尧俞知道陈师道很穷,就揣着⻩金想作为馈赠,等到他到了陈师道的住处,听到了他的谈论,就更加敬畏不敢拿出来了。章。。在枢密府,将把陈师道推荐给朝廷,也托付秦观为他延请致意。陈师道在回给秦观的信中说“:蒙你屈辱写给我信,信中告诉我章公不惜降屈自己的年龄和资德,以礼招致我,像我这样的不才何以能得到这种殊荣,难道是君侯曾欺骗他吗?公卿不拜见士,这是从古以来就如此,可是竟特别出现在今天而且是对于我本人,这种荣幸有什么比它更大呢?我生 ![]() ![]() ![]() 陈师道与赵 ![]() ![]() ![]() ![]() ![]() 刘恕字道原,筠州人。从小聪颖悟 ![]() ![]() ![]() 刘恕特别爱好史学,从太史公所记起,到后周显德末年,除纪传之外以至于私记杂说,无所不览。上下数千年之史事无论大小,皆了如指掌。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时,宋英宗命司马光自己选择馆阁中的英才与之共修。司马光对英宗说“:馆阁文学之士诚然很多,至于专精史学者,据我所知只有刘恕一个人。”于是司马光将刘恕召为局僚,凡遇到纷错难治的史事,皆委其考证。刘恕对魏晋及以后历史最为精 ![]() 王安石与刘恕有隔阂。在变法过程中,王安石 ![]() 司马光出知永兴军时,刘恕以亲人年老为由,求监南康军酒税以就养,朝廷允许他带官修书。司马光判西京御史台,刘恕请求到司马光处走一走,后在那儿留住数月而归,可是在途中得中风之疾,以至于右手右⾜偏瘫。但刘恕仍然苦学如常,且修书不辍,直到病情危急时才停止。刘恕官至秘书丞,去世的时候,只有四十七岁。 刘恕做学问,从历数、地理、官职、族姓到前代公府案牍,都详研细考。为求一本书,他不怕走数万里去阅读抄录,往往是废寝忘食。刘恕曾与司马光一道游历万山,看见山道旁有碑,读后才知道碑是专为五代列将所立。对于别人不知其名的将领,刘恕都能一一说出其生平事迹,回来后验之于旧史,果如其言。宋次道是亳州的知县,他家蔵书很多,昅引了刘恕前来借阅。宋次道每天备上美味佳肴款待刘恕,而刘恕却说:“我并不是为了美味佳肴而来,请不要因此误了我的读书之事。”宋次道听后,就免去那些繁文缛节,刘恕独自闭门读书,昼夜口诵手抄,十天之后,将宋次道家蔵之书全部转到自己的脑海里和笔记中,但眼睛视力为此锐减。刘恕著有《五代十国纪年》,以之比拟《十六国舂秋》。另外,刘恕还采摘上古以来到周威烈王时期为《史记》、《左传》所不载的史料,编有一部《通鉴外纪》。 刘恕家境清贫,但一毫也不妄取于人,他从洛 ![]() 刘恕死后七年,《资治通鉴》编成,皇帝追录其劳,封其子刘羲仲为郊社斋郞。次子刘和仲,有超绝才能,做诗清新深奥,刻意追求,想自成一家,为文仰慕石介,有侠气,也早死。 李格非字文叔,济南人。他幼时,非常清秀聪明机灵。当时官府正以诗赋取士,李格非却独自一人用心于经学,写有《礼记说》数十万言,遂登上了进士第。他被委任为冀州司户参军,又参加了学官试考,担任了郓州的教授,郡守因为他很贫困,就想让他兼其他官,李格非婉言谢绝,认为不可。后⼊朝补太学录,再转博士,由于文章写得很好受到了苏轼的赏识。他曾写有《洛 ![]() ![]() ![]() ![]() ![]() ![]() ![]() ![]() 李格非苦心孤诣精通词章,勇往直前,不管难易可否什么情况,他的笔力从不稍停。他曾经说:“文章不可以随便写,诚心不具备,就不可能把文章写得很好。我考察晋朝人会写文章的人很多,到刘伯伦写的《酒德颂》,陶渊明写的《归去来辞》,字字句句像从肺腑中流出来的,遂⾼出于众晋人之上,原因是他们的诚心具备。” 李格非的 ![]() ![]() ![]() 米芾字元章,吴人。因其⺟亲侍奉过宣仁后藩邸旧恩,补为氵含光尉,先后任雍丘知县、涟⽔知军、太常博士、无为知军等官,后召为书画学博士,赐对便殿,米芾呈上儿子米友仁所做《楚山清晓图》,被擢外为礼部员外郞,出知淮 ![]() 米芾做文章构思奇巧,从不蹈袭前人旧辙,其书法特别精妙,可以说得到王献之笔意。米芾画山⽔人物,自成一家,且特别能临摹古画,甚至可以达到以假 ![]() 米芾的儿子米友仁,字无晖,潜心古学,也善于书法绘画,世号“小米”,官至兵部侍郞、敷文阁直学士。 周邦彦字美成,钱塘人。其言行耝疏,少有检束,故不为州里推重,但他有好学的特点,曾博涉家百之书。元丰初年,周邦彦到都城开封,献上了万余言的《汴都赋》,使神宗大为惊叹。神宗命侍臣在迩英阁学习《汴都赋》。周邦彦也因此被召赴政事堂,自太学诸生一命为正,虽然周邦彦五年之间都没有被升迁,但他依然尽力于辞章写作,后出为庐州教授、知溧⽔县,并再次回朝为国子主簿。哲宗即位后召见周邦彦,让他诵以前所写诗赋,并将他升为秘书省正字。此后,历任校书郞、考功员外郞、卫尉、宗正少卿,兼议礼局检讨等官,以直龙图阁知河中府,当时徽宗即位后打算修整礼书,所以周邦彦即被留下来。第二年才知隆德府,改知明州。周邦彦⼊朝拜为秘书监,进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不久,又出知顺昌府,改知处州,去世时六十六岁。被赠宣奉大夫。 周邦彦喜 ![]() |
上一章 宋史 下一章 ( → ) |
阿酷小说网是值得收藏的免费全本小说网,网站收录了脱脱、阿鲁图等的网络全本小说宋史,免费提供宋史最新章节阅读,是小说爱好者必备的全本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