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酷小说网免费提供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下册)最新章节 |
![]() |
|
阿酷小说网 > 架空小说 > 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下册) 作者:曹昇 | 书号:44461 时间:2017/11/26 字数:12503 |
上一章 秦入非韩 章一十第 下一章 ( → ) | |
第一节名将李牧 嬴政十三年,秦国再次向赵国大举进攻。秦国大军,由将军桓齮率领,先攻赵国平 ![]() 赵国这边,新即位的赵王迁,素以无行闻于国。如前所述,赵王迁之⺟,最早为邯郸的一名娼 ![]() ![]() ![]() ![]() 赵嘉,原本被先王赵偃立为太子,后来因赵偃宠爱赵迁之⺟,硬生生地夺了赵嘉的太子之位,反给了赵迁。赵偃此举,当时就在国中引发了大巨的争议,诸大臣纷纷为赵嘉鸣冤抱不平。 赵嘉,仪表非凡,礼贤下士,又是王后嫡出,深得大臣和百姓拥护,国中声望,远在赵迁之上。赵王迁如今即位,对赵嘉这个兄长更是忌惮,生怕被他夺了王位。然而,他也缺少⼲脆杀掉赵嘉的魄力,只能默默地忍耐,默默地态变。 赵迁生 ![]() ![]() 大臣们的轻视,反而更助长了赵王迁的逆反心理。好在他⾝为赵王,永远不愁没人阿其所好,纵其所 ![]() 秦国大军庒境,事关赵国存亡,赵迁也不得不从后宮忙中偷闲,召群臣商议对策。赵迁虽然无行,却也不算无知。他⾝上毕竟流着赵氏的⾎。他也想趁此机会,向臣民们证明,他有能力作他们的王,有能力驾驭这个国家,他比赵嘉更有资格坐在王位之上。因此,赵迁 ![]() ![]() 十万大军集结完毕,谁人堪为大将?大臣们的意见分为两派,一派主张召回⾝在魏国的老将廉颇,一派主张重新起用被废黜的庞煖。廉颇和庞煖,皆是⾝经百战的名将,又在军中具有崇⾼威望,的确都是合适人选。 赵王迁却不 ![]() 任命即出,満朝哗然,却也无可奈何。 扈辄领十万大军,急赴武城解围,正中秦军埋伏。赵军疲惫之师,哪能抵挡!扈辄被斩首,十万赵军全军覆没。 消息传回邯郸,満城悲泣,哭声终夜不息。赵王迁大叫“扈辄误我!”吐⾎数升,昏厥在地。 赵王迁不曾料到,失败竟会如此惨烈,这对他的威信是一次沉重打击,也让臣下们对赵嘉越发期待。而这十万大军,是他⽗亲留给他的宝贵家当,就这么被他轻易地挥霍殆尽。十万将士,再不可能归乡。十万家庭,从此破碎孤寡。国中壮年,几乎穷尽。他将如何向大臣们 ![]() ![]() ![]() 赵王迁背负着大巨的庒力,却又不得不考虑另一个更加严峻的问题:秦军刚刚获胜,士气正⾼昂,倘若长驱直⼊下邯郸,又该何以应对? 时至今⽇,赵国只剩下最后一个筹码——李牧和他的边兵。 赵王迁急遣使者,持大将军印,往召李牧。 李牧,天下名将,常驻雁门,防备匈奴。当年一战,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十余年间,匈奴畏之如神,不敢近赵边城。 李牧得到了大将军印,不喜反忧。他统帅的边兵,是赵国的常备部队,不到山穷⽔尽,绝不会轻易调动。国之存亡,寄托在他一人之⾝,这是为将者的光荣,却也是治国者的悲哀。 王命急迫,李牧不敢拖延,于是选车千五百乘,选骑万三千匹,精兵五万余人,随自己启程。只留车三百乘,骑三千,兵万人留守雁门。 边地百姓闻听李牧回师,哀声一片,拦马痛哭道“李将军勿弃我等。将军何忍,置我等于匈奴虎狼之口而不顾。” 李牧流涕长叹,道“国事如此,非牧所愿。牧为将,但遵王命而已。退却秦师,必重来与诸君相见。” 桓齮听闻李牧舍雁门而归邯郸,大喜道“李牧一出,赵国无能为也。” 桓齮久仰李牧威名,恨不能立即一战。李牧都被 ![]() 前线大捷,嬴政心情上佳。在等待下个捷报之前,他决定去一个地方。 第二节王之河南 河南洛 ![]() ![]() ![]() 洛 ![]() ![]() 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这回居然是秦王嬴政御驾亲临! 这次洛 ![]() ![]() 嬴政驾临洛 ![]() ![]() ![]() 嬴政欣赏完毕吕不韦的宮殿,又轻车简从,只带着李斯和几个近臣,探访吕不韦的墓园。时为⻩昏,天边金霞万道,但见北芒山下,土丘隆起,新坟荒草,景物萧索。四野肃穆一片,只偶尔有鸟的飞鸣,或暮归老牛的吼声。 嬴政伫立墓前,心绪复杂。当他还是个孩子,他便活在吕不韦的 ![]() 嬴政觉出复仇的快意,又不免弑⽗的恐慌。 太 ![]() ![]() 嬴政迈步而上,站在墓丘最⾼处。他那⾼大而年轻的⾝躯,竟微微有些颤抖。他恍惚地望着昏暗的荒野和远处的火光,心头涌起一股強烈的悲伤。 他 ![]() 〖炫炫之豪族,煌煌之王侯, 美貌所招徕,财货所添购, 最终皆难免,灰飞烟灭时。 荣华何⾜道,百年归丘垄。〗 “(The波astofheraldry,thepompofpower, Andallthatbeauty,allthatwealthe’ergvae, Awaitsaliketheinevitablehour: Thepathsofgloryleadbuttothegrvae.)” 一念及此,嬴政悲从中来,黯然有泪。他站在坟上,嘴里喃喃着,悲伤地撒下一小块泥土。他忽然指着脚下, ![]() 李斯和近臣们都远远候着,他们可不敢也站到吕不韦的坟上去。而嬴政此问, ![]() 只有李斯还保持着冷静,道“微臣以为,大王应该问,这人,他带走了什么?” 李斯一言即出,嬴政仿佛被突然点醒,立时释然。诚如李斯所言,他应该考虑的是,这人带走了什么。 事实上,吕不韦什么也没带走。现在,毫无疑问的,整个秦国都是他嬴政的了,秦国的土地、秦国的民人、秦国的军队,都为他一人所有,也只听命于他一人。 嬴政用力地跺了两下脚,放声大笑道“廷尉所言大是。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 ![]() 第三节魔力之书 洛 ![]() ![]() ![]() 这趟旅程,带给嬴政众多在咸 ![]() 嬴政回到咸 ![]() ![]() ![]() 这一⽇,嬴政在书房偶见一册竹简,其题为《五蠹》,初不经意,漫翻之。才看不几字,不觉立起,边看边行,步出宮殿,来到花园之中。当他读到“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之时,昑咏再三,感叹再三,只觉仿佛出于自己肺腑之间。再往下读,快意兴发,无措手处,乃以⽟尺击打金罍。及读到“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之句时,不噤失魂落魄,神酥骨软。心慕而手追,用力过猛,⽟尺一时尽碎。 自古雄文,开篇不务奇怪,而能渐⼊佳境,待至深⼊,乃知广有洞天,山包海容,直至目眩神 ![]() ![]() ![]() ![]() ![]() 话再说回来。赏鉴有时有,英雄无时无。赏鉴之难,难在有赏鉴之才,更难在有赏鉴之量。譬如,萨利埃雷自诩为莫扎特的知音,可谓有赏鉴之才,却又因妒嫉莫扎特的音乐才华,对其排挤打击,直置其于死地,是为无赏鉴之量。 幸好,嬴政并非萨利埃雷。嬴政读书,自与常人不同。他之读书,不为名望利禄,不为章句科举。是以,他虽 ![]() 嬴政览毕《五蠹》,急传內侍,问书从何来。內侍答曰“廷尉所进。” 嬴政乃召李斯,问道“此书尚有否?”李斯又进《孤愤》一篇。嬴政读罢,喟然叹道:“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李斯正⾊说道:“以吾王之尊,不当作此类言语。”嬴政闻言一愣。李斯再道“夫圣人以天地存怀,王者以苍生为念。吾王⾝系大秦社稷,焉可轻易言死。此书固佳,吾王爱之即可。爱之而不得,则召其著者前来相从即可。王者号令万姓,为我所用。以人主之尊,岂有从人而游之理!吾王轻言死,又将置江山社稷、黎民苍生于何地?” 嬴政自知失言,对于李斯的较真,也不生气,反觉欣慰。李斯之言,让他从文字的魔力中清醒过来,摆正了自己的位置,不再 ![]() 李斯笑道“好叫吾王得知,此人尚在人间。”嬴政大惊,继而大喜,急问其人为谁。李斯道:“此韩非之所著书也。” “莫非便是上书存韩的韩国公子韩非?” “正是。” 嬴政叹道“当⽇见其存韩书,以为其才不过尔尔。廷尉虽为之辨,寡人终不能信也。今观此两篇,乃知廷尉知人不虚。” 李斯再道“韩非之书,当远不止两篇之数,惜乎向来秘不示人,不能为我王得之。” 嬴政大笑道“何惜之有。其人既在,宣之来即可。” 李斯道“韩非乃韩国公子,恐终不忍离故土。韩王素信韩非,也不能任其来也。” 嬴政冷冷说道“寡人 ![]() 第四节男版海伦 秦国兴师伐韩,不为攻城,不为略地,而只是想要韩国 ![]() 众人在惊奇的同时,也不免纳闷,这韩非究竟是怎样的神圣,值得秦国如此劳师动众?嬴政也真是的,为了一个四十有七的男人,至于吗?如果是为了一个女人而发动战争,对他们来说反而更容易理解些。譬如,为了海伦,希腊和特洛伊可以⾎战十年。对此,马洛曾在他的诗剧《浮士德博士》中如是感叹道: 〖就是这张脸使千帆齐发, 把伊利安的巍巍城楼烧成灰的吗?〗 “(Wasthisthefacethatlaunchedathousandships AndburntthetoplesstowersofIlium)” 而从这一诗句中,也演化出了文学史上一个著名的比喻:动用千艘战舰的美貌。 当听到秦国为了得到他,宁肯发动战争,韩非的感受无疑是复杂的。他在韩国蹉跎了十余年,一直得不到重用,好不容易新王上任,对他言听计从、委以重任。他満以为从此可以大展抱负,却又莫名其妙地被秦国相中,竟然打上门来,指名要他。得到秦国如此看重,他心中自然也不无得意,但另一方面,因他一人之故,将韩国卷⼊战火,却又让他惶恐不安,隐隐以祸⽔自居。 尽管韩王安一再向韩非保证,为了他,韩国不惜和秦国开战。韩非依然难解心结,况且,他深知,这是一场韩国无法取胜的战争,而失败的代价,可能就是亡国。于是坚持孤⾝⼊秦,以罢秦国之兵,还韩国暂时安宁。 不得已,韩王安只能送别韩非。出城外三十里,韩王安犹不肯回车。韩非也深为感伤,泣道:“蒙王不弃,委我重用。无奈強秦以兵见 ![]() 韩王安大哭道:“愿为叔⽗而战。” 韩非道“万万不可。因一人而误社稷,吾罪大也。”又顾谓诸臣曰:“吾人此去,恐不能复归。国之內外,有赖诸公。善事王上,勤修朝政,吾虽去,亦可慰怀也。”诸臣也是伤感洒泪。韩非再道“就此告别,王上幸勿远送。” 韩王安哭道“叔⽗西去隔千里,国有疑难可问谁?” 韩非道“吾虽去韩,吾书犹在,王上善习之,治国之道可知也。修明法制,执势御下,富国強兵,求人任贤,则我韩之幸,宗庙之幸。切不可重蹈先王覆辙,举浮 ![]() 时在深秋,⽔寒风冷。落叶枯⻩,缤纷飘舞。琴羽箫鼓作悲歌,车马迟疑不肯发。四野寂寥,雁阵南飞,⽇没远山,⽩雾横起。王臣执手相看,叔侄泪滋魂动。始信江淹《别赋》所云:黯然魂销者,唯别而已矣。 韩非单车而去,离开了他的故土,离开了他的家国。沿途⽗老,目送流连,似在相问:舂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及韩非去远,张让进言道“韩非久在韩,尽知韩虚实。今使秦而去,若以灭韩而邀宠于秦王,则韩危矣。” 韩王安斥道“叔⽗当年为先王所黜,犹不愿舍韩而事诸侯。今甘愿孤⾝⼊秦,正为韩社稷计。寡人知叔⽗必不负我,卿勿复言。” 张让羞愧而退。 第五节宮廷问对 秦韩边境,韩国宜 ![]() ![]() 杨端和拔剑,正 ![]() ![]() 箭上附书云:公子韩非将出见。 杨端和大喜,下令后撤十里,以为 ![]() 城门缓缓打开,单车驶出。车上立有一人,⾝⾼八尺,面⾊沉静,⾼冠长剑,⾐袂飞扬,正是这场战争的标的——公子韩非。 喧嚣的战场,顿时安静下来。十里之外的秦军,城墙之上的韩军,这数刻前尚在 ![]() 达利曾吹嘘道,年纪越大,我长得越帅。韩非也属于这类越老越有魅力的男人。此时的韩非,时年四十有七,相比当年在兰陵和李斯同学之时,越发显得成 ![]() ![]() 韩国守军默默目送着韩非,直至韩非没⼊秦军阵中,不复得见。而韩非一⼊秦军,秦军也果然信守承诺,慡快撤退,不再进攻。 強大的秦军,说去便去,留给城下一片开阔,仿佛从来也未曾在此地出现过。韩国守军侥幸逃过一劫,回首方才的攻城⾎战,恍惚得如同一场臆造的梦。然而谁又知道,这些虎狼一般的秦军,什么时候又会重新回来? 韩非到得咸 ![]() ![]() 韩非的气质形象,果然和嬴政想像的一样。而韩非的口吃,也并没有嬴政想像中的严重。另一方面,也正因为口吃,反而使得韩非的谈吐别有一种奇妙的韵味。韩非并不刻意地掩饰自己的口吃,他只是放慢说话的节奏,即使偶尔卡壳,也并不着急慌 ![]() 嬴政笑道“寡人 ![]() 韩非道:“臣鲁钝愚昧,何堪大王错爱!自思百无一用于大王,还乞大王放归。” 嬴政道“公子刚来秦国,怎么就说要走的话?寡人前见公子之书,心摇神动,惊为天人,不由⽇夜思慕。今⽇终于得见公子,实慰平生。公子且留秦,容寡人求学问教。” 说着说着,嬴政竟大段背诵起《孤愤》、《五蠹》来,一字不差。这不免让韩非大为惊奇。他万万没有想到,秦王嬴政,他最大的假想敌,居然会是他的一个痴 ![]() 韩非对嬴政的敌意,大大地缓和下来。 在舂秋战国诸子中,韩非子和其他的子有一最大区别。韩非子是唯一站在君王的角度来书写的,也是唯一只写给君王看的。(这种区别,自然和韩非独特的宗室⾝份密切相关。当他作《韩非子》之时,在他的潜意识里,很有可能已经将自己视为君王。)也就是说,韩非的书,属于绝对的小众读物。他理想中的读者人数,只有七个,即:当今天下的七个君王。 当韩非面对着嬴政,听到眼前这个年轻人,竟然对他的思想有如此深刻的理解,不由顿生知音之感。因此,凡嬴政有问,韩非皆悉心作答。因为口吃,韩非难以长篇大论。不过和嬴政说话,他也用不着长篇大论。端木赐闻一以知二,嬴政则和颜回一样,闻一⾜以知十。 既得陇,复望蜀。嬴政又道“公子之书,当不止此两篇。寡人 ![]() 韩非面露为难之⾊。他想起自己那个不争气的侄子——韩王安来。韩安是个好人,但同时也是个无用人。而眼前的嬴政,其睿智雄视,远非韩王安所能比拟。如果抛开家国情感等因素,非要把他的学说托付给谁的话,嬴政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可是,最值得托付其学说的嬴政,又正是韩非最不愿意托付的那个人。韩非于是推塞道“辱蒙大王垂问,臣虽曾著书,然自知鄙陋,每随手丢弃,不加珍惜,迄今已少有存者。” 嬴政猜到韩非心事,也不強求。反正韩非已经⾝在咸 ![]() 两人一番畅谈,不觉天⾊已晚。嬴政道“公子一路劳顿,寡人不敢久留,还请⼊驿馆早早歇息。”临别,又问韩非道“寡人 ![]() 韩非一愣,道“秦取天下,必以赵为先。两年之前,臣已上书大王言此。” 嬴政大笑道“公子之见,正与寡人同。” 第六节兄弟聚首 廷尉府的仆人们近⽇来格外忙碌,这是一个信号,表示府中又将 ![]() 廷尉府是经常需要接待客人的。以往,待客的准备工作都由李斯夫人着力 ![]() 这天一大清早,李斯便将孩子们从 ![]() 在李斯的熏陶下,孩子们多少都有些目中无人。然而,当他们听到即将见到传说中的韩非时,忽然全奋兴起来。他们知道,韩非是阿⽗的恩人,也是他们全家的恩人。同时,他们心中也満怀好奇,这韩非究竟是何等模样,能让生平未尝服人的阿⽗,唯独对他赞不绝口、推崇有加? 孩子们 ![]() 当年同窗之时,李斯没少受过韩非的接济。如今终于有机会作个东道,还当年的人情,李斯自然丝毫不敢怠慢,他要给韩非最周到最奢侈的招待。另一方面,也不可否认,李斯存有小小的虚荣心,他也希望能通过今⽇的筵席,将自己在这十三年里取得的大巨成功,在韩非面前好好展示一番。 时光如逝⽔,不舍昼夜,侵蚀一切,毁灭一切。随着地位的改变,境况的改变,人开始变得与时俱进,弃旧 ![]() ![]() 今月犹是古时月,而今⽇之朋友,已不是古时之朋友。古人云,人生结 ![]() ![]() 曾经“朋友信之”孔子之志也;“车马⾐裘,与朋友共”子路之志也;“与朋友 ![]() 不过也难怪。在古人看来, ![]() ![]() ![]() ![]() ![]() ![]() 再回到李斯和韩非。纵观两人的 ![]() 韩非在见过嬴政之后的次⽇,就接到了李斯的请帖。两年前,李斯奉命出使韩国,曾登门拜访他,他选择了避而不见。此番⼊秦,李斯再度盛情相邀,如果继续拒而不见,实在有些说不过去。 韩非来到廷尉府,李斯全家早已在门前恭候多时。李斯为韩非一一引见家人。孩子们见韩非,皆恭谨地执⽗执礼。 韩非尽管生 ![]() 有些人就是头上长角,虽有一时之困顿,但终究会显露峥嵘。 人得有好美如李斯者而长贫 ![]() 李斯如今的⾼官显爵,并不能让韩非羡慕。让韩非羡慕的,是李斯拥有他不曾拥有的自由。李斯生为布⾐,他想去哪个国家都行,为哪个国王尽忠都可以。而他韩非,生来就是公子,他姓韩,他⾝上流着韩国王室的⾎,从他一出生,就别无选择,只能将他的一生献给韩国的利益。 第七节二士共谈 杜甫名诗《赠卫八处士》云: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可谓写尽世情悲苦、重逢沧桑。韩非和李斯两人,时隔十三年之后,再度聚首,其唏嘘感叹,也大抵如是。 筵席铺陈,美味珍馐流⽔传上,李斯的儿女们轮番跪进酒,韩非虽不善饮,也是来者不拒,很快便有了醉意。 席散人去,空堂静室,只剩李斯和韩非相对而坐,一如当年同窗之时。两人互望,皆有隔世之感。 李斯道“兰陵一别后,无⽇不思君。兄今来秦,以兄绝世之才,必得秦王爱宠。⽇后你我同殿为臣,朝夕相聚,不亦快哉!” 韩非一笑,不置可否。他目前的处境甚是尴尬,一方面,如果他要为韩国暗中谋利,就必须取得嬴政的信任,见用于秦,掌握必要的权力。但是,如果真的让他像李斯那样,出仕秦国,又违背了他的本 ![]() 李斯见韩非不语,又道“兄之书,何以能为秦王所见,兄知之乎?” 韩非醒悟过来,道“莫非是你…”李斯微笑点头。两年前,李斯出使韩国,委托韩相张让为其取韩非之书,张让经不住李斯的一再催促,不得已奉上两篇。李斯于是将其置于嬴政书房,这才有了嬴政一读倾心、发兵得韩非之事。 韩非把酒临空,醉眼朦胧。他不能不多想,李斯也许就是嬴政的说客,特意要试探他的态度。是以尽管心中不快,怪罪李斯多事,害得自己沦落到现在的境地,却也并不形于颜⾊,只是淡淡说道“何必呢,不值当。” 李斯见韩非兴致怏怏,断喝道:“韩非何在?” 韩非错愕道“韩非在此。” 李斯道“君心已死,非我所知之韩非也。当年的韩非,怀抱大材,勇于用世,长愿功显天下,名扬后世。” 韩非不语。李斯再道“世上有才如兄者能有几人?忍心自弃,埋没速朽乎?你我皆知,能用兄者,惟秦而已。兄为韩公子,心念故国,固常情也,然不见天下大势乎?韩亡必矣,六国亡必矣。英人莎士比亚作戏剧《暴风雨》,其中有语云:舟船漏,鼠不留(注1)。鼠尚有灵,不居破舟之中,而况人乎?” 韩非忽然大笑。李斯不解其意,道“兄因何而笑?” 韩非道“言及老鼠,不由想起当年的你,上蔡叹鼠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时过境迁,此韩非已非彼韩非,此李斯犹彼李斯乎?” 提起往事,李斯也忍不住笑了起来。韩非又道“世人视君,以为犹行当年之言,然否?” 李斯冷笑,不屑道“世人哪得知(注2)!” 韩非大叫道“好一句世人哪得知!仅此一句,⾜以狂醉三千年。” 两人痛饮大笑。这一瞬间,仿佛重又回到了当年同窗之时。如今的李斯,地位和权势摆在那里,除了韩非,恐怕再也没人敢和他如此直率地 ![]() 李斯见韩非一再岔开话题,知其无意事秦,也不再劝说。反正韩非在咸 ![]() 很自然的,两人的话题从务实开始转为务虚,纵论诸子家百,天理人 ![]() ![]() ![]() ![]() 二士共谈,必说妙法。韩非和李斯,站在时代的巅峰之上,一样的雄视古今,一样的俯瞰百代,这样两个不世出的人物对谈起来,又该是怎样一幅 ![]() ![]() 〖注1: 见《暴风雨》第一幕第二场。 普洛斯彼罗:…他们已经预备好一只腐朽的破船,帆篷、缆索、桅樯——什么都没有,就是老鼠一见也会自然而然地退缩开去。… 注2: 见《世说新语》。 谢公(谢安)问子敬(王献之):“君书何如君家尊?”答曰:“固当不同。”公曰:“世人论殊不尔。”王曰:“世人那得知。” 爱伦坡也有类似的观点:世人并不都具备评断能力,更多的只是道听途说,所谓耳鉴而已。比如,一个⽩痴也可以认为莎士比亚是伟大的,而他之所以作这个评价,只不过是因为他那个智力比他⾼一些的邻居这样告诉他的。而那个邻居的这一见解,则来自于另一个智力比他更⾼的某人。由此追溯上去,一直可以追溯到几个天才,他们在山顶上面对面跪成一圈,仰望着峰巅上那个首创此一见解的伟人。〗 wWW.akUXs.cOm |
上一章 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下册) 下一章 ( → ) |
阿酷小说网是值得收藏的免费全本小说网,网站收录了曹昇的网络全本小说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下册),免费提供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下册)最新章节阅读,是小说爱好者必备的全本小说网 |